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外洗治疗产后会阴切口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中药外洗对产后会阴水肿的治疗作用,并与西药硫酸镁治疗相比较.方法将200例会阴切口水肿的产妇随机分2组,分别应用中药外洗治疗及硫酸镁治疗,疗程均为3~5天,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治疗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8±0.9天,西药组平均起效时间2.3±1.1天.中药治疗组有效98例,无效2例,西药治疗组有效84例,无效16例,两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外洗治疗产后会阴切口水肿从疗效及起效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硫酸镁湿热敷.  相似文献   

2.
王威英 《新中医》2015,47(11):129-130
目的:观察中药大黄、芒硝外敷治疗产妇产后会阴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自然分娩后出现会阴水肿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大黄、芒硝外敷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冰敷进行治疗。2组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减轻情况、水肿消退情况和会阴侧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3天后,观察组疼痛、水肿、会阴侧切口愈合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采用大黄、芒硝外敷治疗产妇会阴水肿有良好疗效,同时该疗法材料廉价,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德宏 《光明中医》2021,36(1):72-74
目的 观察和探讨产后会阴切口水肿经中药熏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自然分娩后会阴切口水肿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湿敷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水肿消退情况、切口愈合率、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结果 产后1...  相似文献   

4.
产后会阴水肿、疼痛会不同程度影响会阴创口的愈合及产妇情绪。本院用中药复合制剂湿巾治疗会阴肿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产后会阴水肿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分娩的产妇中,共发生125例产后会阴水肿,其中110例发生在第一胎,10例是发生在第二胎,5例是由于并发妊高征引起水肿导致会阴水肿。  相似文献   

6.
会阴切开术为产科常用手术之一,目的是为了避免会阴严重裂伤,缩短第二产程,协助胎儿娩出。而术后多数产妇常出现会阴水肿、疼痛,甚至还有痔疮突出、红肿,严重影响产后康复。我院自2004年来采用中药熏洗产后会阴切口,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4—2005年,我院阴道分娩产妇1 842例,其中会阴切口水肿者380例,连同痔疮水肿突出者有91例;轻度水肿170例,重度水肿210例。产后经中药熏洗后,轻度者2~3 d水肿、疼痛消失,重度者4~7 d水肿、疼痛完全消失。中药熏洗方法:取黄柏、苦参、枯矾、艾叶、蒲公英、连翘、桃仁各30 g,加水2 000 mL,煮沸30 min,除渣取汁约1 500 mL,再冲入芒硝20 g、冰片15 g使之溶化,于产后第2月起每日1剂,每天2次先熏后洗,每次30 min,使用期间注意避免皮肤烫伤。2讨论黄柏清热燥湿、解毒;苦参局部应用具有清热燥湿、抗炎、消肿之功;枯矾外用有消炎、收敛作用;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消肿止痒;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连翘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为疮家圣药;桃仁活血、化瘀、止痛;冰片宣散郁热火毒、消肿、散结止痛。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活血化瘀消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湿敷联合红外线治疗产后会阴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因会阴侧切术后出现重度会阴水肿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湿敷联合红外线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湿敷联合红外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敷联合红外线治疗产后会阴水肿疗效可靠,适合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产后会阴水肿是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出现会阴部充血、水肿,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产后会阴水肿、疼痛常可致产妇恐惧排尿,进而引起尿潴留,给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本院使用自制会阴冷敷垫对产妇会阴切口外敷获满意疗效,现  相似文献   

9.
四黄汤外敷治疗产后会阴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飚  黄小丽 《新中医》2005,37(7):58-58
笔者自1990年以来,应用自拟方四黄汤外敷治疗产后会阴水肿,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75年4月初我患了肛瘘,一开始肛门右侧前外方出现一个圆形的硬结。过了几天,硬结迅速扩大,红肿疼痛。用青、土霉素和解毒消炎的中药治疗了20多天,炎症消退,疮口也封闭了,只是局部还残留一点很小的硬结。然而过了10多天就闹了第二次大复发。这次复发,比第一次来势更猛,疼痛更甚,体温增高,大便秘结,连咳嗽几声都疼痛难忍。经医生检查,诊为肛瘘。经注射抗菌素,内服多种消炎药物,炎症始终不消。经医生几次诊治,  相似文献   

11.
硫酸镁湿敷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产后会阴水肿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水红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2):85-85,87
目的:观察硫酸镁湿敷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产后会阴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产后会阴水肿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湿敷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结果:实验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X^2=5.689,P〈0.05;X^2=5.880,P〈0.05),水肿消退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t=-2.967,P〈0.05)。结论:硫酸镁湿敷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产后会阴水肿,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2.
张英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5):173-174
产后会阴水肿是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现会阴部充血水肿,是产妇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治疗不及时,造成会阴部疼痛或切口感染,会给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1],可致产妇恐惧排尿,进而引起尿潴留,甚则导致产后出血.同时成为影响产妇产后恢复及有效母乳喂养的主要不利因素[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产后会阴水肿的治疗及护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使护理同行进一步了解产后会阴水肿的形成原因、各种治疗及护理方法,减轻产妇会阴疼痛,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母乳喂养,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虹 《陕西中医》1992,13(12):534-534
遵产后多虚多瘀之旨,自拟益气活血通癃汤(黄芪、党参、当归、赤白芍、桃仁、车前子等)治疗产后尿潴留56例,全部获愈。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会阴切口水肿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阴切开及缝合术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 ,但由于多种因素常致会阴水肿 ,而且分娩后一周内恶露排出较多 ,切口距肛门较近 ,均易造成切口感染 ,影响愈合 ,故产后会阴的护理十分重要。为保障产后会阴切口尽早Ⅰ期愈合 ,我科自 1998年以来我们对其中 38例本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三年来我科收住的产科病人中会阴水肿病例 76例 ,水肿程度无明显差异 ,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 (中西医结合组 ) 38例 ;对照组 (西药组 ) 38例。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在MgSO4 湿热敷的基础上加中药液熏…  相似文献   

15.
将76例产后重度会阴水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2例以芒硝,大黄研末外敷,对照组34例用95%酒精湿敷。结果观察组72h有效率为1005,对照组为58.8%,2组有效率比较有性差异(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硝黄酸是一种治疗产后重度会阴水肿的安全,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产后会阴水肿是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会阴部出现的充血水肿,大多在分娩后2~3天可自行消退,是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严重的会阴水肿局部组织张力高,易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给产妇带来心理障碍,从而恐惧排尿、排便,引起尿潴留、便秘、会阴感染、产后出血等,直接影响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子宫复旧以及母乳喂养。现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会阴水肿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复方黄柏液湿敷对产后会阴水肿消退及切口疼痛缓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于本院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后水肿的产妇66例,分为对照组34例碘伏棉球擦拭会阴切口,治疗组32例复方黄柏液会阴湿敷会阴,观察水肿消退时间,疼痛感缓解时间。结果:复方黄柏液在治疗会阴水肿及疼痛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湿敷对会阴水肿及切口疼痛取得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3岁,第2胎顺产后连续9d不能自行小便。西医治疗罔效,以导尿管维持病情,2013年6月313,来中医门诊求治。  相似文献   

19.
杨瑞  王军 《吉林中医药》2010,30(2):159-159
臁疮,西医称之静脉性溃疡或郁滞性溃疡,中医多将本病辨证分为血瘀湿热型、血瘀气虚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外治以活血止痛,诱邪外出,祛腐生肌为原则^[1]。治疗臁疮局部创面的同时,不能忽视全身治疗。根据脾生肌、肾主骨的理论,认为全身治疗以健脾、补血、益气、补肾为法^[2]。笔者应用中药内服、外用治愈1例大面积臁疮患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史××女31岁农民住院号:860150 1986年1月14日入院。浮肿六年,右侧肢体麻木三年。1979年患感冒引起全身浮肿,疑为肾炎,治疗无效,并日益加重,且伴头昏脑胀,右侧肢体麻木不仁,右指不能做细微活动,语言蹇涩,两眼视物模糊,耳鸣,多寐,畏寒肢冷,大便干,小便短少。体检:神情呆滞,二目无神,额皱消失,目窠浮肿如卧蚕,眼裂0.1~0.2厘米。面部虚浮,(白光)白无华,四肢动作迟缓,皮肤厚硬粗糙如触牛皮。周身浮肿,按之凹陷。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细,右脉似无。理化检查:(1)放射性碘~(131)实验检查:二小时4.3%,四小时4.3%。(2)放射免疫测定T_3<1.0,T;<2.0。心电图:(1)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2)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