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接受空肠造瘘术。比较两组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4天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营养支持费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胃切除术中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空肠造瘘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实用性高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廖利春  骆国才  黎慧霞 《海南医学》2016,(15):2460-2462
目的:观察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接受治疗的160例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81例,分别接受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和鼻胃管鼻饲胃肠内营养支持,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BMI、血红细胞、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19.33±1.84) kg/m2 vs (18.67±1.56) kg/m2;(99.5±12.4)个/L vs (92.4±12.7)个/L;(246.2±26.3) g/L vs (225.7±29.9) g/L;(38.7±4.1) g/L vs (36.1±3.8)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7.32±1.32)个/L vs (8.45±1.84)个/L;(24.84±4.08)个/μL vs (28.44±4.07)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细胞、CD3+、CD4+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2±0.57)个/L vs (2.32±0.62)个/L;(67.84±8.33)个/μL vs (62.17±5.48)个/μL;(42.36±6.11)个/μL vs (36.18±4.92)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6/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6%(41/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鼻饲管胃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相比,内镜下胃造瘘术胃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4.
夏小红 《吉林医学》2012,33(33):7352
目的:对比神经外科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肠内组)和胃肠外营养组(肠外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结果:两组在伤后1周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外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内组(P<0.05)。结论:与肠内营养相比,早期全肠外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神经外科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应用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EEN+PN组)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PN组)两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营养学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EN+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在营养支持后体重、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促进胃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钟永锋  范利好 《广东医学》2012,33(5):654-656
目的探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以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12 h内进行胃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第71、4天的营养指标,术后14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肠胰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胃底贲门癌、胃体癌、胰头及壶腹周围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资料情况。结果75例患者术中均放置了空肠造瘘营养管或经鼻空肠内营养管,50例胃肠胰腺大手术术中未放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相比,节约了医疗费用(P<0.01),减少了住院日(P<0.05)。肠内营养组(EN组)总淋巴细胞计数术后第八天较术前升高(P<0.05);肠外营养组(PN组)白蛋白指标术后第八天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胃肠胰腺大手术术中放置营养管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比单纯肠外营养更有利于患者肝功能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尽快恢复,从而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并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胃大部切除术后空肠造瘘与鼻饲营养2种肠内营养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13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其中采用鼻饲营养管进行术后肠内营养100例(鼻饲营养组),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术后肠内营养30例(空肠造瘘组)。比较两组术后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及营养管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鼻饲营养组咳嗽、咳痰、咽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营养管堵塞发生率均高于空肠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肺部感染、发热寒战、反流、肠瘘、脱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饲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46.5±9.6)h、营养管留置时间(12.0±3.7)d,空肠造瘘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营养管留置时间分别为(34.6±7.4)h、(21.0±5.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空肠造瘘管进行术后肠内营养较留置鼻饲营养管效果好,患者痛苦小,胃肠道功能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黄维建 《右江医学》2010,38(2):138-140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7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n=43)和静脉营养组(n=44),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对比营养指标变化、病死率、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间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较静脉营养组增高,病死率较静脉营养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如胃肠道功能完整首选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建立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PEG和PEJ共治疗18例病人,其中14例行PEG胃肠营养,4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18例共行PEG,PEG加PEJ4例次,其中PEG16例次(2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4例次,手术成功率100%,3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18例病人随访1~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与经鼻胃管(NGT)肠内喂养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月~ 2013年6月230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其中148例行PEG,为观察组,82例行NGT,为对照组,观察术前和术后7天和30天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入院时两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等各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各项指标均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0天两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结果分别为9.76 ±0.74mm、35.82±1.96g/L、64.01±1.77g/L和123.25±9.06g/L,均高于对照组第30天各项指标,且高于观察组第7天的指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6.76% (10/148)、12.84% (19/148)和8.11%(12/148),低于对照组28.05% (23/82)、43.90%(36/82)和30.49%(2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肠内喂养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效果较管饲好且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较好的肠内营养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赵勇 《四川医学》2013,(10):1528-153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1月采用PEG术给予33例患者(研究组)行胃肠内营养,同期选择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的31例患者行常规鼻胃管饲(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返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支持第1、8、14d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PEG组与常规鼻饲组比较,返流及吸入性肺炎比率降低(P<0.05)、住院时间缩短、营养疗效无差异.结论 利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行胃肠内营养,其操作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虽然营养疗效与传统鼻胃管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返流及吸入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综合疗效更佳,适合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各种类型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PEG组(34例)和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组(34例).比较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效果.结果 PEG组与NGT组比较,PEG组胃潴留(14.7% vs.32.4%),反流性食管炎(11.8% vs.23.5%),吸入性肺炎(17.6% vs.38.2%)均较NGT组显著降低(P<0.05);PEG组营养治疗3个月的BMI [(20.56±1.32) kg/m2 vs.(19.97±1.35) kg/m2],ALB [(40.45±2.12)g/L vs.(38.27±2.25) g/L],前白蛋白(PA)均高于NGT组[(302.12±30.28) mg/L vs.(280.27±28.17)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EG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黄宣  品宾  孟立娜 《浙江医学》2010,32(10):1438-1442
目的 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评价经皮内镜下胃造瘘与传统鼻胃管治疗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英文和中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Revman 5.0与Stata 9.0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6项RCT,7D8例患者入选.与NGT组相比,PEG组的操作失败率、病死率、不良反应(腹腔及消化道出血,误吸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OR值分别为0.08(95%C1为0.00~2.18,P=0.13)、1.06(95%C1为0.45~2.47,P=0.89)、0.34(95%C1为0.15~0.77,P=0.01)、0.94(95%C1为0.63~1.39,P=0.75);营养改善及生活质量方面无法进行定量分析;PEG组与NGT组在失败率、病死率、不良反应(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误吸或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下宽上窄左右对称的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根据现有临床资料,对于吞咽困难患者,PEG与NGT治疗的操作失败率、病死率、误吸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相似,而对于营养改善及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不确切,需要今后有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供给上的应用。方法:对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PEG,并观察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营养状态、血浆白蛋白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成功,进行PEG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均不同程度改善,且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PEG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途径,为患者康复提供了营养保证,且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