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普通胃镜对172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采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对黏膜有可疑病变的区域进行靛胭脂染色并放大观察,分别在病变活动区域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最清晰,尤其是对于局灶性浅表性病变的观察;对于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胃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具有绝对优势.172例中发现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7例,轻度异型增生15例.可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模式下观察到6种胃小凹形态类型,早期胃癌主要表现为Ⅵ型,异型增生主要表现为V型及Ⅳ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下2例早期胃癌患者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在其中1例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操作简单、安全,能够较为清晰地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病灶,使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明显提高,对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普通白光胃镜与联合染色(电子染色+靛胭脂染色)胃镜在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检出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31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157)在普通白光的基础上,用电子染色[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观察胃黏膜变化,对可疑病变行化学技术(靛胭脂染色)染色后,再观察胃黏膜形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的高危因素,提高早期胃癌的内镜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6月行胃镜精查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245例患者247处病变。记录患者内镜诊断、病变大小、形态、颜色、是否附着黏液、病变部位、靛胭脂染色情况、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NBI-ME)下表现等,先用2检验分析早期胃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的高危因素,并进行分层分析,同时探讨NBI-M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萎缩性胃炎、病变位于胃窦部、病变形态为凹陷型、病变 1 cm、白光下存在边界、颜色发红、靛胭脂染色后不着色及存在边界、NBI-ME下观察可见边界、表面微结构不规则、微血管不规则均与早期胃癌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靛胭脂染色后不着色(O^R=4.474,95%CI:1.576~12.701,P=0.005)、NBI-ME观察存在边界(O^R=7.608,95%CI:1.427~40.570,P=0.017)、NBI-ME观察微血管不规则(O^R=8.051,95%CI:1.509~42.949,P=0.015)为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显示:NBI-ME观察微血管不规则联合靛胭脂染色不着色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为78.3%。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性为72.1%,特异性为78.9%。结论内镜下发现病变靛胭脂染色后不着色、NBI-ME观察到微血管不规则或NBI-ME观察到存在边界,提示为早期胃癌可能性较大。其中NBI-ME观察到微血管不规则联合靛胭脂染色不着色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52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早期胃癌内镜下表现及窄带成像技术(NBI)、靛胭脂染色后病变及周边组织表现特征,对放大模式下病变黏膜微细形态分型并观察微血管形态,于病变处取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部分经超声内镜检查后行大片黏膜切除术,并将整块标本再送病理检查,结合病理结果评价内镜下早期胃癌各种诊断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52例早期胃癌胃镜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Ⅰ型16例,Ⅱa型14例、Ⅱb型5例、Ⅱc型10例,Ⅲ型7例;65.4%位于胃窦部(34/52)、15.4%位于胃角(8/52)、11.5%位于窦体交界(6/52)、7.7%位于贲门及贲门下(4/52)。靛胭脂及NBI染色在放大模式下根据腺管开口形态诊断早期胃癌符合率分别为88.46%(46/52)、71.15%(37/5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病变黏膜微血管形态NBI染色明显优于靛胭脂。结论内镜不同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指导内镜活检的准确性,在临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202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和多层螺旋CT检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以胃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分析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联合多层螺旋CT和三者联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ME-NBI和醋酸-靛胭脂染色两者联合检查的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各自单独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特征中的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NBI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准确度为85.64%,敏感度为88.37%,特异度为83.62%,醋酸-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AUC为0.814,准确度为81.68%,敏感度为83.72%,特异度为80.17%,多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普通白光胃镜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萎缩性胃炎和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就诊的人群的资料,共计243例。经过受试人员同意后对患者行白光胃镜检查,之后再对患者行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采集可疑部位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243例受试人员中,行常规白光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内镜下存在有可疑病灶,经胃镜下多点取活检标本病理证实:萎缩性胃炎226例;早期胃癌17例。普通白光胃镜检测显示,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94.7%(214/226),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29.4%(5/17);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测显示,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99.6%,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88.2%(15/17),两组检查方法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白光胃镜组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2%、53.5%、25.3%、97.4%、54.0%,而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组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8.2%、99.4%、97.3%、94.3%、97.0%,后者准确性显著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且对早期胃癌患者检测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可执行性强,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胃镜与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用于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有可疑病变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NBI-ME进一步观察,并于病变区取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NBI-ME与普通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结果纳入病例的50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提示早期胃癌的为7例,普通胃镜及NBI-ME诊断早期胃癌例数分别为13例和9例。NBI-ME较普通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57.1%、79.1%、20.9%、42.9%、30.8%、91.9%、76.0%和85.7%、93.0%、7.0%、14.3%、66.7%、97.6%、92.0%。其中NBI-ME组诊断早期胃癌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准确率均高于普通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8 0、P=0.0000,χ2=8.047 8,P=0.004 6,χ2=8.047 8,P=0.004 6,χ2=20.028 0、P=0.0000,χ2=25.792 3,P=0.0000,χ2=36.945 2,P=0.0000),而在阴性预测值的比较中,两组无明显差异(χ2=3.265 7,P=0.070 7)。结论普通胃镜是用于筛查早期胃癌常用的方法,对于考虑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可采取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靶向活检帮助诊断,NBI-ME诊断早期胃癌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高清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high definition magnification endoscopy,NBI-M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糜烂或溃疡病变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40例,于常规检查2周后行NBI-ME检查,观察病变部位胃黏膜微结构及微血管结构,并结合VS分类标准对病变作出诊断;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率。结果 40例患者中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早期胃癌7例,良性病变33例;NBI-ME诊断早期胃癌6例,良性病变32例,早期胃癌误诊为良性病变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误诊为早期胃癌1例;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特异度为96.97%、敏感度为87.71%、准确率为95.00%。结论 NBI-ME可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能有效诊断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应用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技术检查,记录二者单纯及联合检查所得图像质量,将相关数据与病理诊断对比后得出结论。结果联合应用内镜下醋酸染色、窄带光成像技术检查所得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联合应用内镜下醋酸染色、窄带光成像技术检查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符合率(94.00%)高于单纯内镜窄带光成像(69.00%)、内镜下醋酸染色(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内镜下醋酸染色、窄带光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在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00例内镜下胃黏膜异常表现患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150例内镜下先喷洒0.2%靛胭脂染色,发现可疑病灶后,再喷洒0.4%美蓝染色,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150例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150例患者中胃黏膜有肠上皮化生3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5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9例、早期胃癌8例,对照组150例患者中肠上皮化生29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染色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0%比33.3%,P<0.005)。结论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能够指导内镜下上消化道病变的活检,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窄带成像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内镜下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的患者依次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靛胭脂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评价各捡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于改变最显著部位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58例胃溃疡患者中,良性溃疡37例,恶性溃疡21例.在观察溃疡轮廓方面,NBI与染色内镜或普通内镜之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最清晰;对于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的形态观察,NBI或染色内镜均优于普通内镜;在对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的观察中,NBI具有绝对优势.YBI模式下,胃小凹形态分为6种类型,恶性溃疡周边黏膜胃小凹多为Ⅵ型,此型与胃癌病理学诊断符合率达94.8%,敏感性90.5%、特异性97.3%.NBI放大内镜下86.5%(32/37)的良性溃疡周边黏膜微血管走形规则,85.7%(18/21)的恶性胃溃疡周边黏膜可观察到不规则走形的微血管.结论 NBI,电子染色,操作简便,对胃溃疡轮廓显示清晰,放大后更可清晰观察到溃疡周边黏膜的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有助于提高胃癌的靶向活检准确率,时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放大染色胃镜和普通胃镜检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将230例患者分成2组,放大染色胃镜组115例,普通胃镜组115例。放大染色胃镜组用0.2%靛胭脂染色后放大,观察胃小凹分型并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普通胃镜组行常规黏膜活检,标本送组织学检查。结果 放大染色胃镜组发现胃癌4例(早期胃癌2例)、肠腺化生40例及异型增生17例;总检出率为:49.6%。癌前病变胃小凹分型以Ⅲ型和Ⅳ型为主;癌变者胃小凹分型均为V型。普通胃镜组发现胃癌2例,为进展期胃癌、肠腺化生18例及异型增生4例;总检出率为20.9%。结论 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放大染色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随访监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在该院内镜中心行随访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共52例,普通胃镜下观察胃黏膜形态后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分别在染色后黏膜着色不良区、周围染色正常区、普通胃镜下可疑病灶以及周围正常区各活检2块,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染色后52例均出现局部黏膜着色不良,在黏膜着色不良区活检的104份组织标本,其中90份标本提示有肠上皮化生,14份标本提示慢性炎症;周围染色正常区活检的104份组织标本中,4份标本提示有肠上皮化生,100份标本提示慢性炎症。普通胃镜下可疑病灶活检的104份组织标本,其中64份标本提示有肠上皮化生,40份标本提示慢性炎症;周围正常区活检的104份组织标本中,6份标本提示有肠上皮化生,98份标本提示慢性炎。染色胃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8.5%(46/52)、特异性为50%(3/6)、阳性预测值为86.5%(90/104)及阴性预测值为96.2%(100/104);而普通胃镜分别为:69.2%(36/52)、18.8%(3/16)、61.5%(64/104)及94.2%(98/104)。染色胃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较普通胃镜高,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6和P0.001)。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有助于提高肠上皮化生的靶向活检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NBI)联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8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胃黏膜可疑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分别经常规胃镜(常规胃镜组)、单纯NBI(NBI组)、NBI联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联合组)检查,对比不同检查的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结果联合组患者的病变轮廓、黏膜腺管开口形态、浅表毛细血管结构评分3分率最高,分别为72. 2%、65. 3%、63. 9%,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参照病理检查结果,联合组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3. 1%、94. 1%、92. 1%、91. 4%,且其假阴性率最低为5. 9%,与其他两组比较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结论 NBI结合醋酸及亚甲蓝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查的影像学图像较常规胃镜和单纯NBI更为清晰,且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放大染色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49例,轻-中度异型增生22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早期胃癌3例,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普通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25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重度异型增生7例,早期胃癌1例.放大染色胃镜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53.13%)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26.88%).结论 放大染色胃镜指导靶向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胃镜,应用放大染色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平坦凹陷型病变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中的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镜下诊断为平坦凹陷型病灶的1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查、白光检查及NBI放大检查,随后在NBI下行靶向活检,比较所有内镜下平坦凹陷型病灶在NBI放大内镜下的诊断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91.74%,误诊率为5.97%,漏诊率3.48%;单因素分析表明,因内镜医师操作的熟练程度较低且无早期胃癌规范化培训、患者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萎缩和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造成的误诊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内镜医师操作的熟练程度、早期胃癌规范化培训、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萎缩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影响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误诊的因素。结论:内镜医师操作的熟练程度、早期胃癌规范化培训、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萎缩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影响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诊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放大染色胃镜对胃癌及病变的诊断分析。方法将81例患者病灶用0.2%靛胭脂溶液染色,观察胃小凹分型并活检,送组织学检查。结果81例患者肠上皮化生33例,异型增生7例,胃癌18例。结论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放大染色胃镜研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染色组(150例)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150例)行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结果 染色组150例中共检出早期胃癌16例(10.7%)、重度不典型增生15例(10.0%)、中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79例(52.7%),其余40例为胃炎.对照组150例中检出早期胃癌5例(3.3%)、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6.7%)、中度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42例(28.0%),其余93例为胃炎.染色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早期胃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主要表现为黏膜退色,中度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黏膜主要表现为黏膜着色不良,慢性胃炎和正常黏膜主要表现为着色均匀.结论 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联合应用放大与超声胃镜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应用放大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提高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pit分型pitⅢ以上患者124例,随机分成两组,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内镜组62例,放大染色胃镜组62例。行常规黏膜活检,标本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内镜组发现胃癌9例(早期胃癌6例),总检出率为12.5%。肠腺化生25例,异型增生24例,检出率分别为40.3%和38.7%。放大染色胃镜组发现胃癌4例(早期胃癌2例),总检出率为6.4%。肠腺化生34例,异型增生18例,检出率分别为54.8%和29.0%。结论联合应用放大染色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可明显增高异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放大染色技术对胃可疑病变处进行观察,比较两种技术在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12月进行放大胃镜检查患者中胃小凹分型为Ⅲ型以上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疑病变处依次进行放大胃镜、NBI放大胃镜和放大染色胃镜观察,对三者图像的清晰度、胃小凹分型评价情况以及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这40例患者中,NBI放大胃镜下观察病变清晰度明显高于放大胃镜下和放大染色胃镜下(P〈0.05);NBI放大胃镜与放大染色胃镜在胃小凹分型的评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放大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与放大染色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通过对胃小凹形态改变的观察,从而发现可疑病变,精确引导活检,有助于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