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有卒中发作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早期可能仅有记忆丧失,自知力和判断力可保持较好,晚期进展为全面性痴呆,各种高级神经功能均减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而寻求安全有效的抗痴呆药物,改善VD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已成为医学工作者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院2002年6月~2005年9月应用尼莫地平、刺五加联合治疗VD 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延长县人民医院接收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至研究组中,将同期非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45例纳入至对照组中,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危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白质疏松、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压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糖尿病、白质疏松、高脂血症及心脏病。结论 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诱发危险因素,及早实施预防及治疗对策,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卒中前痴呆比较常见但通常不能被识别。非瓣膜性房颤(NV AF)与痴呆发生风险的升高独立相关。但尚无关于N VA F患者发生卒中前痴呆频率和决定因素方面的评价。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已确诊N VAF患者发生卒中前痴呆的频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房颤患者中的卒中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血管疾病导致的血管性痴呆(VD)脑血流(CBF)变异和分布,评估CBF技术对VD临床诊断价值。方法VD组和健康组,分别得到CBFSPECT影像,并用3D-FA及3D-SSP方法做同机处理,比较两个组CBF影像的FD均值及VD组CBF减少的分布形式。结果VD组CBF影像中FD均值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经3D-SSP分析重建后,显示VD组CBF呈现全脑皮层的血流减少和额前叶区局限性血流减少。结论影像分析技术的应用,对VD患者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浩  唐士婷  蔺心敬 《医学综述》2012,(19):3231-3234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痴呆的常见类型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老化,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VD特定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其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故对VD危险因素的确定尤为重要。为此,现对V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VD的病因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季永侠  袁荣峰 《医学综述》2006,12(5):298-300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Alzheimer病。目前认为一些类型的血管性痴呆是可防可治的。文章就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粘通络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按标准选择50~78岁血管性痴呆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降粘通络胶囊,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加脑复康,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查MMSE积分,BBS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MMSE积分、BBS积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降粘通络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益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3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32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益脑颗粒临床观察,证实患者用药后临床主要症状有显著改善,治疗显效率为20%,有效率为54%,总有效率为74%;患者血液流变性亦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用药前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改变。临床研究初步说明益脑颗粒具有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头穴久留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Blessed痴呆量表(Blessed dementia scale,BD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MSE、BDS评分及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BDS、BI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久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性痴呆是由于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脑部机能减退而致的一种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建立合适的脑缺血所致VD动物模型对于深入探讨VD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以及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早期预防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VD的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是在重新认识和批判血管性痴呆(VaD)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对其早期干预,降低VaD的发生率。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恰好处于VCI的早期,对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远兴 《吉林医学》2014,(16):41-4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263例,其中138例患者诊断为轻度血管性痴呆,64例患者诊断为中度血管性痴呆,61例患者诊断为重度血管性痴呆,选取同时期的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浆Hcy浓度呈上升趋势,其简易精神智能状态评分呈下降趋势,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浆Hcy及其简易精神智能状态评分和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血管性痴呆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是与人脑认知活动有关的脑电位变化,可评价信息加工过程脑功能状态与机理。方法:我们应用长谷川信彦痴呆量表测验27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同时测验33例非痴呆患者的智能。结果:血管性痴呆组的智能得分明显低于非痴呆组。再分别检查两组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发现血管性痴呆组的P300潜伏期较非痴呆组明显延迟,提示P300潜伏期延迟可反映患者的智能障碍。另选智能测验得分由低至高的31例患者,观察其P300潜伏期的变化,发现智能测验得分与P300潜伏期至高度负相关。即智能测验得分越低,智能障碍越严重,P300潜伏期越延迟,说明P300潜伏期的长短可反映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的程度。结论:P300潜伏期可用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检查,并可反映其智能障碍的程度,是血管性痴呆较为客观可靠的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高风超 《医学综述》2013,19(13):2379-2382
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动物实验是探讨其发病机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分析大鼠VD的造模方法和造模后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神经生化指标等观测指标,可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