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结构不良症的合理治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5.0086)杨维良迄今为止,乳腺结构不良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方法。目前可分别采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治疗;症状轻微的乳腺结构不良症,可随卵巢失调、恢复,经数月至3~4年自行消退,是属生理范畴,可不...  相似文献   

2.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进展杨得启,张嘉庆,乔新民乳腺囊性增生病于一1845年由英国人COoper首先对本病进行描述。本病的命名在国内外文献中很混乱,自被称为囊性剥脱性上应增生、乳腺囊腺病、纤维囊性病、乳腺结构不良、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腺病等。1972年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各类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也不甚满意。运用中国传统医学“通气活血、疏经祛邪”理论,结合现代科技,对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患者采用局部贴敷治疗是一种崭新的治疗方法。从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我院对乳腺小叶贴膜治疗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作临床试验,观察其对各类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全组均女性,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平均43.9岁。根据临床症状、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确定入组标准。入组者均有症状2个月以上,分为以下4组:Ⅰ组,单纯乳腺小叶贴膜治疗组;Ⅱ组,乳腺小叶贴膜+药物治疗组;Ⅲ组,单纯药物治疗组;Ⅳ组,安慰组。使用乳腺贴敷2天更换1次,连续使用3个月。全组均获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2个月。结果Ⅱ组:Ⅰ组,P〈0.01(x^2=12.8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Ⅱ组:Ⅲ组,P〈0.01(x^2=20.02),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Ⅰ组:Ⅲ组,P〉0.05(x^2=2.87),差异无显著性。Ⅳ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1)对临床症状轻中度,发病时间不长,已采用过其他治疗方法疗效不佳,口服药物不能耐受者可优先选用乳腺小叶贴膜治疗。(2)对临床症状相对较重,发病时间较长,单纯口服药物疗效不佳者可在调整口服药物的同时协同使用乳腺小叶贴膜治疗。(3)乳腺小叶贴膜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良性结构不良症的疗效区别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病例。(4)目前尚未观察到乳腺小叶贴膜的临床禁忌及副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肯定需大宗病例证明。  相似文献   

4.
乳腺腺病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一种,与乳腺癌鉴别不难。但如果伴明显间质胶原化,临床可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物。B超及乳腺X线检查表现也疑似乳腺癌,术前常误诊为乳腺癌。我们总结了4例乳腺腺病伴胶原化术前疑诊乳腺癌的患者,现报告并如下。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E治疗乳腺结构不良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维生素E治疗育龄妇女乳腺结构不良症200例。治疗量每日600mg,与口服甲基 睾丸素对照,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无副作用,治疗组52%疼痛缓解,85%乳腺结节缩小。停药后1-6个月,81.5%又出现复发痛是本药治疗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悸增生期的临床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囊肿增生病例。结果 76例中,有8例重度不典型 ,6例乳头状瘤样增生,4例腺管型腺病,其它仅上皮增生。1列腺瘤样增生肿块切除,10年后有恶变现象。结论 乳腺结构不良症的囊性增生期,临床诊断标准关键在于发病年龄为40岁左右及无规律性乳痛,一侧肿块,组织学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为特点而决定诊治原则。为防止恶变及恶性病变漏诊  相似文献   

7.
重视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乳腺囊性增生病 (cystichyperplasiaofbreast) ,也称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 (chronicfibrocysticdiseaseofbreast) ,简称乳腺病 (mastopathy)。本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所造成的乳腺结构紊乱症。为此 ,WHO命名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一般估计 ,城市妇女中每 2 0个就有 1个于绝经期前可能在临床上出现乳腺病。本病近年来受到广泛注意 ,不仅因为它的发病率高 ,且易与乳腺癌混淆 ,甚至被认为是癌变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言而喻 ,加强临床上对乳腺的癌前疾病、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筛选 ,实际上对乳腺癌的“三早”…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腺增生是女性乳腺肿块最常见的原因,有人统计发现,在乳腺活检的病例中,60%~75%是乳腺增生,而在尸检的妇女中,有乳腺增生的更高达58%~89%。虽然乳腺增生的形态学改变并不复杂,不外乎乳腺组织纤维化、囊肿形成和上皮增生三种基本改变,但不同个体的临床表现和形态学改变却不一致,故而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如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良性上皮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结构不良症等等。尽管仍不清楚乳腺增生的真正发病机制,但大多数学者同意,乳腺增生的发生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密切相关。在周而复始的生理性月经周…  相似文献   

9.
乳腺腺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腺病的鉴别诊断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710004)党诚学,秦兆寅乳腺腺病(Adenosisofmammary)是以小叶间导管,末梢导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后期渐有纤维组织明显增生为特征,但小叶结构基本保存的良性乳腺疾病,其发病年龄多为2...  相似文献   

10.
良性乳腺疾病较为常见。良性乳腺病(BBD)包括临床和病理的大范围的失调,是指乳腺的非恶性状态。然而,一直以来,乳腺的良性状态概念模糊,某些学者甚至将所有的良性乳腺病等同于纤维囊性病,这与乳腺癌的详细清晰的框架形成显著的对比。为了对乳腺的良性状态提供发病机理和失常程度的全面框架,同时对良性乳腺疾病进行评估和治  相似文献   

11.
乳腺     
乳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血管形成的关系;棘手的疾病——乳腺结构不良症(专家论坛);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内乳淋巴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治:附22例报告  相似文献   

12.
我院乳腺外科门诊有大量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从2003年起,我们注意监测这些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本研究试图从患者睾酮分泌水平的变化,来认识睾酮分泌与乳腺纤维腺瘤发病的关系,并通过螺内酯对睾酮的对抗作用,治疗睾酮分泌水平偏高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以此进一步明确睾酮对乳腺纤维腺瘤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乳腺增生病126例临床诊治体会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郑州450000)宋玉敏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马守霞乳腺增生病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它是乳腺体生理性增生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紊乱。我院自1994年1月至1994年11月共诊治乳腺疾病176人,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威海地区30岁以上妇女乳腺疾病普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乳腺疾病与各种发病因素的关系,为乳腺疾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08年3月进行乳腺普查的3 246例威海女性,将其按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进行分组,分析3种乳腺疾病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初潮年龄、哺乳史、饮食习惯及职业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44.30%、9.67%和0.15%。乳腺增生症及乳腺纤维腺癌低年龄组发病率明显高于高年龄组(P〈0.05)。初潮年龄早、无哺乳史、偏荤饮食及无固定职业者乳腺增生症发病率高(P〈0.05)。乳腺纤维腺瘤发病率与初潮年龄、哺乳史无关(P〉0.05),偏荤饮食者及教师发病率高(P〈0.05)。乳腺癌发病率与以上因素无关(P〉0.05)。结论:乳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变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使广大妇女远离乳腺疾病,甚至远离乳腺癌。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乳腺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现将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的 86例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8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5 5岁 ,平均 37岁。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5年余 ,平均 1 5年。单侧病变 4例 ,双侧病变 82例 ;乳腺周期性疼痛 6 8例 ;乳腺多发结节、索条增生 ,肿块或囊肿共 6 1例 ,局限性增厚 8例 ,乳头溢液 7例 ,为浆液性或浆血性。全部病例均经红外线扫描、B超、针吸细胞学检查等提示乳腺增生症。1 2 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分期分型治疗。乳痛症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2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不同模式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13例乳腺纤维腺瘤及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结果: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中CD24在细胞膜和细胞浆都有表达,阳性率为80.43%;乳腺纤维腺瘤CD24仅在细胞膜上局灶性表达,阳性率为53.85%。CD24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浓度明显高于纤维腺瘤(P<0.05);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D24细胞膜表达与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0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分级、Her 2及p53等因素无相关性(P>0.05)。结论:CD24高表达参与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CD24细胞膜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抵抗作用相关,CD24可作为乳腺不良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乳康平对乳腺增生小鼠病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光镜、电镜下的病理组织变化程度,来评价乳康平对乳腺增生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借助外源性苯甲酸雌二醇腹腔注射复制小鼠乳腺增生模型、结果:造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说明模型是成功的;乳康平高、低剂量组的小鼠乳腺组织变化较造型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P<0.001);电镜观察乳腺上皮细胞结构基本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乳康平对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慧君  李瑞华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58-1358
患者女性,33岁,因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无痛性肿物1周,于2005年11月1日人院。体查:左侧乳腺内上、内下象限分别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1.8cm×1.3cm和1.7cm×1.2cm,右侧外上象限可触及一1.1cm×1.0cm大小肿物,表面不光滑,边界欠清楚,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0岁,未婚,因发现左侧乳腺肿块1年,伴红、肿、疼痛5 d收入院.1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有一肿块,未作任何处理.入院前5 d左侧乳腺肿块突然出现红、肿、疼痛,立即来我院行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示巨大纤维腺瘤.  相似文献   

20.
保留乳腺功能的乳头内陷矫正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保留乳腺功能的乳头内陷治疗术式。方法:作乳头横切口,平行于乳腺导管将结缔组织与乳腺导管作钝性分离,在乳晕上作两个去表皮三角瓣插入乳腺导管间隙后缝合。结果:2000年1月—2002年7月,共收治12例,均为女性。随访6—24个月,乳头内陷均获矫正,术后乳房按摩有乳汁状分泌物溢出,证明乳腺导管通畅。结论:该术式既保留了乳腺导管功能,又能防止乳头内陷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