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我们对3例原位心脏移植患者在发生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时出现的各种临床征象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X线影象等检查枯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时产不是敏感指标,认为心的膜心甩活 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1概述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心脏移植后,特别是移植后早期的常见问题。多数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反应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也称非细胞性、血管性或体液性排斥反应,尚未被充分了解且不太容易诊断,但可能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急性排斥反应(AR)仍是肾移植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发生于移植后任何阶段,术后第1年内有10%~35%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现在普遍认为,肾移植后最初的3个月对移植肾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及时治疗,可以避免慢性排斥反应或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有创检查,不仅受者存在顾虑,临床上也存在一定风险.另外,在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出现前已发生了分子和组织的病变,因此研究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分子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也能预测亚临床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新认识(附视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下,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表现不典型、难治性排斥反应比例高等特点。本文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术前筛查与处理、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和免疫抑制药物合理应用、移植后感染预防等方面,综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探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诊断和防控措施,以提高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下,急性排斥反应具有表现不典型、难治性排斥反应比例高等特点。本文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危因素的术前筛查与处理、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和免疫抑制药物合理应用、移植后感染预防等方面,综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探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诊断和防控措施,以提高肾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蒋树林  田海  谢宝栋  刘开宇  陈巍 《器官移植》2011,2(4):205-208,232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监测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心脏移植术后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排斥反应监测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半年随访行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活检),结果为Ⅱ级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好转出院.术后3年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气促再次入院,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为0~ⅠA级改变,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7.
心脏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最有效手段.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报告,近10年来,全球每年进行心脏移植约5000例,已注册病例的中位存活期为11年[1].随着新型免疫诱导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已明显降低,心脏移植后1年和5年的排斥反应累积发生率从1994-2000年的41%和59%降至2001-2009年的26%和44%,这表明心脏移植后早期的排斥反应风险仍较高,在心脏移植后1~3年因急性排斥反应所致的死亡约占9%,3年后逐渐降低[1].因为移植心脏的去神经化使排斥反应症状不明显,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监测,并及时治疗,现就此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三、细胞增殖信号传递抑制剂(PSI)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1.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以及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评价一种免疫抑制剂效果的最主要的指标是看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程度(有效性)及药物对受者的毒副作用大小(安全性)。西罗莫司作为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中的基础用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硫唑嘌呤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原位心脏移植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30例心脏移植进行分析总结。方法30例患者中,24例的原发病为扩张型心肌病,4例为终末期瓣膜性心肌病,1例为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行双心室辅助术后1个月。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原位心脏移植术,3例采用标准心脏移植术式,27例采用双腔静脉吻合心脏移植术式,体外循环时间(75±2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8)min。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根据血环孢素A的浓度调整CsA的用量。术后早期,每天行心肌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多普勒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必要时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30例患者中,术后死亡5例,3例死于低心排,1例死于感染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出血。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心律失常、三尖瓣返流、右心衰竭、细菌和真菌感染、肾功能异常及血糖升高,上述并发症除导致死亡者外,其余经治疗好转;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后排斥反应逆转。结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对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右心功能不全及肾功能异常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往往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在移植前或移植中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对受体免疫系统进行抑制性诱导治疗。抗体类免疫诱导剂作为器官移植早期实施覆盖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显著减少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认识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物内基因表达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寻找早期诊断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F344大鼠为供者,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同种异体移植组),以近交系Lewis大鼠间肾移植为对照(近交系移植组)。观察术后3、7和14d时的移植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7d时移植物中基因表达水平,获得其表达谱。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存在大量基因变化,在丽个通道均有有效杂交信号的基因中,上调的有48条,其中7于扰素诱导GTP酶基因上调最为显著。结论移植物排斥反应是个多途径连续衍变的动态不平衡过程,诸多促进排斥与保护因子并存,很难以单一标志物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但同时通过多个标志物来综合分析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 (LTN)mRNA在移植心脏局部表达的意义及环孢素A(CsA)对其的影响。方法 以SD大鼠为受者 ,Wistar大鼠为供者 ,施行异位 (腹腔 )心脏移植术 ,分为术后使用CsA组 (15mg·kg-1·d-1)和不用组 ,并设SD大鼠间的心脏移植组 (同系移植组 ) ,以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采用一步法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移植心脏局部LTN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同系移植组在各时间点均未见LTNmRNA表达 ;LTNmRNA在未用CsA组的表达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相关 ,排斥反应的早期出现LTNmRNA表达上调 ,术后 5d时达到峰值 ,而应用CsA组 ,LTNmRNA的表达峰值出现延缓 ,且明显低于未用CsA组 (P <0 .0 5 )。结论 LTNmRNA的表达上调与排斥反应过程中淋巴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可能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CsA可抑制LTN基因的表达 ,可能是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又一分子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移植术后胆汁中的IL 6和IFN γ基因表达 ,以组织病理学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准 ,将肝移植大鼠分为急性排斥组 (Rt组 )和非急性排斥组 (Rf组 ) ,观察胆汁中IL 6和IFN γ基因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胆汁中IL 6基因表达在Rt组和Rf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IFN γ基因表达在Rt组和Rf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检测胆汁中IFN γ基因表达可能是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指标 ,而IL 6基因表达则无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心脏移植后的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与急性排斥反应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项目有: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内膜心肌活检,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术后5-6个月,患者出现乏力,活动后胸闷,心悸,发热等全身或心脏非特异性症状,并有持续存在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射血分数(EF)降低,右心房内径增大,室间隔增厚,持续三尖瓣返流,外周血白细胞持续升高,增加免疫抑制剂用量后症状好转或消失,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典型的冠状动脉血管病改变,以左前降支及其中,远段分支血管弥漫性狭窄病变为甚,心内膜心肌活检显示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改变(I-A型)。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系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可作为早期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和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冠状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大鼠移植心脏的细胞凋亡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移植心脏的细胞凋亡现象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用HE梁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移植心脏切片,进行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 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心肌细胞,在各级排斥反应中均可见凋亡细胞存在,且AI与急性排斥发生的分级成正相关;各级的AI与0级(无排斥反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细胞凋亡与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是治疗晚期肾功能衰竭的最佳方法,而影响移植肾存活主要原因排斥反应,尤其是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不可逆损伤导致手术失败。组织配型是肾移植病人寻找合适供者,减少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措施。本文对389例肾移植受者术前进行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探讨其与淋巴细胞交叉配合试验(CDC)和术后排斥发生的关系及该技术在临床肾移植工作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包括诱导、维持和抗排斥反应治疗。如何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仍是这一领域的难题。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治疗原则主要取决于组织学证实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心功能损害程度。为进一步规范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心脏移植专家,总结相关国内外最新进展,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从免疫诱导治疗、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排斥反应的识别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订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18.
Cao KJ  Gao CX  Qin Y  Hu DZ  Shi JX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18-821
目的总结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探讨优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对提高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2002年11月至2006年6月,行肺移植手术16例,其中单肺移植7例、双肺移植9例,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骁悉)和泼尼松为主的新三联和(或)辅以赛尼哌治疗。结果本组中除早期2例双肺移植术中因出现严重的肺水肿和早期移植肺失功能死亡外,其余14例手术成功,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4%(3/14)。应用赛尼哌辅助方案的8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在三联方案的6例中,术后有3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他克莫司、骁悉和泼尼松为主的新三联和(或)辅以赛尼哌治疗方案,在预防肺移植后患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紫杉醇对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以W 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4只。对照组: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药;组Ⅰ: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0.75 m g/kg.d);组Ⅱ: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1.5 m g/kg.d);组Ⅲ:术后给环孢菌素A(C sA,5m g/kg.d)灌胃;组Ⅳ:术后腹部注射紫杉醇(0.75 m g/kg.d)+C sA(5m g/kg.d)灌胃。观察5组大鼠一般情况、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及术后7d病理学改变。结果组Ⅰ、组Ⅱ、组Ⅲ和组Ⅳ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组Ⅳ存活时间长于组Ⅰ和组Ⅲ(P<0.05)。术后第7d,对照组移植心脏明显肿胀,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为3级以上。组Ⅰ和组Ⅱ移植心脏搏动有力,颜色鲜红、质软,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为2~3级,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减轻移植后心肌病理损害(P<0.05)。组Ⅲ移植心脏搏动良好,急性排斥反应分级大部分为2级。组Ⅳ移植心脏大小基本正常,无水肿,颜色鲜红、质软,搏动好,病理急性排斥反应分级<2级;对移植心心肌保护作用优于组Ⅰ和组Ⅱ(P<0.05)。结论紫杉醇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并能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小剂量紫杉醇与C sA联用,在抗心脏移植物排斥反应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器官移植》2021,12(6)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等一系列并发症。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排斥反应在内的移植心脏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学特征得以观察和掌握,并成为移植心脏并发症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文对移植心脏病理学研究的简史、心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诊断标准以及移植心脏排斥反应诊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使更多的心脏移植受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