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D11/CD18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附分子CD11 CD18是在白细胞上表达的糖蛋白 ,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及渗出到缺血组织 ,缺血性卒中患者和脑缺血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其表达升高。通过降低CD11 CD18可以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和白细胞在缺血组织中的数量 ,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肺泡巨噬细胞(AM)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气道内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始动细胞[1]。脂多糖(LPS)通过与AM上CD11c/CD18和CD14两种受体结合[1,2],导致胞浆游离钙水平的升高,最终引起炎性介质的合成分泌,参与局部的炎症反应。而AM胞浆游离钙水平的升高又影响膜上CD11c/CD18和CD14两种受体的表达[3]。由于CD18表达于所有细胞上,我们仅观察了硝苯地平在体外对LPS诱导的AM胞浆游离钙水平变化及CD11c和CD14表达的影响。对象与方法 10例慢支缓解期患者经结合临床病…  相似文献   

3.
CD11c/CD18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11c/CD18是β2整合素家族成员之一,可与多种配体相互作用,在细胞间黏附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生物学作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11c/CD18表达增高凋节CD11c/CD18可能在降低脑缺血患者继发性炎症反应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间粘附分子-1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它可以作为配基与白细胞表面表达的LFA-1(CD11a/CD18)和Mac-1(CD11b/CD18)分子相结合,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壁内细胞的粘附及白细胞穿出血管壁,从而在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探讨CD44V6和Cathepsin D在早,中晚期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70例胃癌进行了CD44V6和Cathepsin D蛋白的检测。结果:早期胃癌CD44V6和Csthepsin D表达率分别为(11/20)55%,(12/20)60A%,中晚期非转移性胃癌912/20)60%,(13/20)65%,中晚期转移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粘附性与急性心肌缺血的关系,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其中男29例,女18例。自发型心绞痛16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9例。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40例健康人和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24小时的白细胞滤过指数(IF)、白细胞粘附率(LAR)和白细胞不同组别第18(CD18)表达。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明显降低,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和白细胞CD18表达明显增加(P<0.001,P<0.01),心绞痛发作时,LD降低和白细胞粘附功能、白细胞CD18表达增高较心绞痛缓解后24小时更明显(P<0.001),且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率和白细胞CD18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24小时,自发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白细胞粘附功能和白细胞CD18表达较心肌梗死后和劳力型心绞痛变化更明显(P<0.01)。结论:心肌缺血与白细胞流变性和粘附性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粘附分子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白细胞粘附分子即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GB,CD18,CD54)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3H-TDR)结合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实验的方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分泌的水平。结果 白细胞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CD11B,CD18,CD54能抑制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并且CD11B与CD54,CD18与CD54的单克隆抗体联  相似文献   

8.
CD44V6和CD44S表达与膀胱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和CD44s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D44v6的阳性表达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显著关系,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转移组。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粘附分子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白细胞粘附分子即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B,CD18,CD54)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3HTDR)结合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实验的方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分泌的水平。结果白细胞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CD11B、CD18、CD54能抑制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并且CD11B与CD54、CD18与CD54的单克隆抗体联合抑制作用更明显;其抑制作用分别为CD11B、CD18、CD54单独使用的7.9、1.25、2.1倍。并可减少成纤维细胞株(L929)胶原的分泌,抗体的协同作用分别为CD11B、CD18、CD54的3、2.6、2.5倍。结论CD11B、CD54、CD18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分泌,可能在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粘附分子在脑缺血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牢固粘附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必要条件。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中起主要作用的粘附分子是β2 整合素。下面就 β2 整合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 白细胞整合素的基础研究1.1 白细胞整合素的组成及表达 整合素家族是粘附分子的一种 ,由α、β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通常根据其所含 β亚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亚族。β2 整合素是由 β2 亚基 (CD18)和 3种不同的α亚基(CD11a、CD11b、CD11c)组成的复合体 ,包括淋巴细胞功…  相似文献   

11.
CD11c/CD18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11c/CD18是 β2 整合素家族成员之一 ,可与多种配体相互作用 ,在细胞间黏附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生物学作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11c/CD18表达增高。调节CD11c/CD18可能在降低脑缺血患者继发性炎症反应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利什曼原虫CD1/LD1基因研究颇为深入,这有利于揭示真核细胞基因扩增与重组的本质,并加深对虫株环境适应力的理解。CD1乃一环形DNA,有望改造成质粒而用于利什曼原虫基因表达分析,为今后疫苗研制提供有利工具,本文对利什曼原早CD1/LD1基因结构,分布状况,与致病力关系,扩增和重组机制及基因序列分析等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肿瘤CD15抗原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甲状腺癌组织中CD15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甲状腺癌、45例甲状腺瘤、2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15抗原的表达。结果在甲状腺癌中CD15表达阳性率为68.0%,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和癌旁甲状腺组织(35.0%),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2例呈CE15弱阳性反应。CD15GEDPGN LHNHUD  相似文献   

14.
血单个核白细胞中CD36抗原基因表达的测定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白细胞CD36抗原基因表达的测定方法,本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测定CD36抗原基因的表达,用β-肌动蛋白作为内标物,用凝胶扫描技术进行定量。结果发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后电池发现CD36抗原cDNA片段为390碱基对,β-肌动蛋白cDNA片段为540碱基对,以CD36抗原/β-肌动蛋白表示CD36抗原基因表达量是一个稳定的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CD36抗原基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43例原发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细胞CD34抗原及其他免疫学标记的表达,其中13例(30.2%)表达CD34抗原。CD34 ̄(+)ANLL组在年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外周血和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等方面与CD34 ̄(-)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别,但表达CD34抗原的ANLL多发生在男性患者,常伴有HLA-DR(DP)、CD38、CD7等不成熟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而较成熟的髓系细胞表面标记CD15则不表达。CD34 ̄(+)ANLL与FAB亚型M1、M5a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对化疗反应较差,证明CD34 ̄(+)ANLL是一组分化程度较差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转移相关基因CD44V6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CD44与肿瘤的关系是近年来较多关注的问题.CD44家族属粘附分子,作为主要的跨膜透明质酸体,可能是癌细胞获得浸润转移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1].变异体CD44V6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密切相关[2,3].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旨在探讨CD44V6在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胃癌标本为我院1995/1999外科手术根治标本,按Lauren组织学分类选出112例弥漫型胃癌标本,经100mL/L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  相似文献   

17.
Wegener肉芽肿病CD4^+CD28^—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Wegener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CosM)CD28/CTLA-4-CD80/CD86的表达以及CD4^+CD28^-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和功能。方法 CosM的表达用FACS多参数分析测定。CD4^+CD28^-细胞与不同刺激剂共同培养后测定其增生反应的程度及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NP)时中性粒细胞(PMN)聚集于肺脏的机制。方法在AN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等方法,动态观察ANP后大鼠肺脏实质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MN表面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CD11b/CD18)的表达改变和PMN肺脏聚集的变化。结果ANP的肺脏ICAM1表达逐渐增加,与PMN肺脏聚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PMN表面CD11b/CD18在ANP后1小时即迅速表达至高峰,并持续24小时。结论ANP后,PMN在肺脏的大量聚集是建立在PMN表面CD11b/CD18与肺实质细胞ICAM1高表达的基础之上,而ICAM1为这一粘附过程中的可变因素,是影响PMN粘附并聚集于肺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共刺激因子CD80在强直性脊柱炎肠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共刺激因子CD80肠道表达及其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40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其中20例处于病情活动期,20例牌病情静止期,和40例正常对照肠镜活检取材后用B7/BB1单抗检测CD80在肠道的表达。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肠道50%有CD80表达,正常对照仅有2.5%表达,两者比较P〈0.001;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肠道90%有CD80表达,而非活动期组中仅有10%表达,两者相比,P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AMs)与急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0例健康人(对照组)和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自发性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24h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 (1)UA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