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温热之邪多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各阶段逐层深入,因此在治疗上应采用"轻清宣透法"因势利导逐层托透温邪,再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性分而治之。卫分疏散表邪,气分透邪外解,营分透热转气,血分托邪外达,总以"轻清宣透法"贯彻始终。宣透邪气,疏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契合温病的病机特点,故而贯穿温病证治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叶香岩十分重视运用“透法”与“泄法”以驱邪外达,是其治疗温病的突出特色。现据《外感温热篇》及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对叶氏透泄之法进行初步归纳,略介于下:一、透法叶氏运用透法,涉及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所谓透法,就是使邪由里达表透解而出的方法。1、辛凉透表:适用于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外袭,卫阳阻遏,肺气郁闭,以致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治宜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叶氏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又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透表,意取“其轻  相似文献   

3.
透与泄,是温病两大治法,均属祛邪方法。于八法中大致可包括在汗、清、下法范畴之内,其适应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中。现就叶天士《温热论》中透与泄的应用,谈些肤浅认识: 一、透法应用“透”的涵义,具有使邪由里达外的意思,隶属于汗法范畴。(一)轻透卫分之邪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盖肺合皮毛,而位居最高,又主一身之表,外感温热之邪入侵,肺首当其冲,故起病即可出现一系列肺卫症状,如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证。邪在卫分,其病轻浅,由  相似文献   

4.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名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热之邪侵袭体表,为风热犯卫证候的代表方剂。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或汗出不畅,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等症。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旨,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因此,本方是治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温热论》中言“透”之处有11条之多,结合临床,不外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辛凉泄卫透汗”,用于无汗或汗出不畅、恶寒、齿光燥如石之温热表证。病机为温热郁闭卫分,津液不能上承。桑菊饮、银翘散为代表方。第二,用于气分证。温邪由表初入气分,或上焦气分热病邪轻浅,出现身热不甚,但不恶寒,舌苔黄薄,润而不燥等,用清宣上焦气分之品,使邪透表易解,方用栀鼓汤。湿温,邪在上焦肺分,胸痞脘闷,身热不扬,舌红苔白腻厚,病机为“湿遏热伏”,又当“泄湿透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温病须辨卫气营血。透法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清代温病学家叶天氏认为温病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入于气分,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可冀其战汗透邪”,“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陷入营血,则...  相似文献   

7.
<正>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做为上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一、辛透、清凉宜注重“轻”:辛凉透邪是温病治疗的第一要务,其目的在于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蒲辅周老大夫曾说:“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温病初期,见发热无汗或少汗,甚或有明显恶寒者都是表气郁闭之象。叶天士说:“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吴鞠通说:“温病亦喜汗  相似文献   

8.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9.
轻可去实就是用轻清宣透之品治疗邪气郁闭之证。临床适用于:表闭(有发热头痛等证,以麻黄发其汗而表自解);里闭(有烦热昏瞀等证,以葛根解肌而火自散);上闭(有外寒内热、咽痛等症,以薄荷、牛蒡、桔梗等宣其上,而邪自除);下闭(有二便不通、里急后重等证,以瓜蒌、桔梗、紫菀等开其肺而便自通)。其中治上闭用薄荷、牛蒡、桔梗等,即宣郁透达之法,广泛用于温病治疗,如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其中“汗之”、“清  相似文献   

10.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确立的温病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可谓医人皆知。然而临证时每见暑温病很少用其汗法,吾辈皆以暑易伤气,最令表虚,虽卫分证不解,亦鲜用之。殊不知暑易挟其寒湿之邪,表证留恋时间较长,非汗法则邪实难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论述了温病卫分证的病机实质上是温邪侵扰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和输布,而非温邪侵袭人体肌表。本文认为发汗是透邪外出的主要途径,无论辛温发汗还是辛凉清透,其目的都是使邪随汗解。辛温发汗与辛凉清透都应属于汗法,故认为"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就是汗法。综合考虑分析温病卫分证的发生机制后,认为组方用药时内清与外透相结合应是温病卫分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辛凉透邪法系《时病论》方。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该方由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鼓、绿豆衣组成。临床常见温病初起,邪在肺卫,高烧,微恶寒,不汗出或仅微作汗,苔薄白乏津边尖微红,脉浮数。如以银翘散,则杯水车薪缓不济急;若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则冰伏其邪不得外解。对此两难之际,笔者屡投以本法,既清气  相似文献   

13.
卫分证是以温热毒邪侵袭肺卫,卫气开合失司,肺气失宣为基本病机,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要证候的一个证。本证见于温病的初期阶段,虽然病情尚轻,邪气尚浅,但要作到证治得当却并非易事。况且,温病气分、营分、血  相似文献   

14.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 (字鞠通 )擅用辛味药。据统计 ,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 2 0 0余首 ,而用辛味药的者竟达百余首 ,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 ,中焦及湿温病证应用较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下。1 辛凉轻宣以透表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 ,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 ,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的原则 ,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 ,提出“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的治疗细则 ,以揭示临床选用药物应注重以辛凉轻宣之品为主 ,充分体现出轻巧灵活、宣举上焦之特点。其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桑菊饮以…  相似文献   

15.
<正> 二、从温病的发生和发展来看 (一) 温病的发生同一温病发生,为什么有的病发于上焦卫分而但见表证;有的则病发于上、中、下焦的卫、气、营、血分而见表里相兼证(或为卫兼气分证,或为卫兼营、血分证,或为卫气营血俱病证)?这显然是由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的内因(伏邪)所致。如:新感温邪侵犯上焦卫分,而上、中、下焦的气营血分无伏邪的,则但见表证,而无里证。例如有的风温或温燥或冬温病起,但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或口鼻咽喉唇舌干燥,脉浮数等表(上焦太阴肺卫分)热证,一经辛凉解散即愈(但其病如果失治或误治,由于邪气久留,正气渐伤,其外邪亦可逐渐入内,而由表证逐渐转变成里证。)等。温邪直中入里或伏温自发于里,而无新感在表的,则病起即见里证,而无表证。例如中暑的暑邪入心而卒然昏倒,身热肢厥,脉伏,和暑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清气分热按照清·叶天士以卫、气、营、血来区别温热病邪伤人致病的浅深,和“在卫汗之可也(此处的“汗”不是单指辛温发汗,而且主要是指辛凉解表),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邪在卫分应及时用“汗”而解,若当汗未汗,或者温热之邪直伤人之气分,以及由里透表  相似文献   

17.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18.
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其发生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致,它包括西医学中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上感、流感、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清·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与调护,今将我们护理中的实践体会介绍如下。1 邪在卫分,应当汗解卫分证,多见于温病初起,而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为基本特征。常见于急性传染病与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前期或初期阶段。治疗以解表为主,它具有疏泄腠理,逐邪外出之功;能起到皮毛疏通,汗出而解之效。即叶氏所说“在卫汗之可也…  相似文献   

19.
<正> 清透法是应用辛凉宣散之品透邪于表的治疗方法,属汗法范畴,在温热病的治疗中有特殊意义。笔者临症注意以轻清宣散治疗温热病,疗效较好,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热郁肌表,辛凉轻散案例:李某,女,27岁,农民。1982年4月就诊。病起三天。发热(T39.7℃)畏风,汗出不多,咽喉肿痛,咳嗽痰少色黄,脉浮数,舌尖边红,苔薄黄。为风热上受,肺卫不畅,拟方宣肺泄  相似文献   

20.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