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业已证实,慢性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转换生长因子-β以及白细胞介素-10水平增高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缺血性卒中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肾脏病(ischemie renal disease,IRD)是指因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或阻塞(≥60%)、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肾功能减退的慢性肾脏疾病。RAS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renovascular disease,ARVD)所引起的IRD发病率不断增加,引起密切关注。ARVD好发于老年,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IRD、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此类患者在肾脏替代治疗过程更容易出现心源性猝死。本文重点介绍ARVD及其IRD。 相似文献
3.
4.
苏克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8):635-640
代谢综合征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但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增高了缺血性卒中风险,现行诊断标准是否合理,以及该综合征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一直存在争论.文章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宏建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13,(9):692-692
据报道,慢性疼痛综合征在卒中后常见,但过去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通常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期相对较短。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的O’Dormell等利用有效避免二次卒中预防方案(Prevention Regimen for Effectively avoiding Second Stroke,PROFESS)试验的大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队列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卒中后新发疼痛综合征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和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603例首诊患者分为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AS>50%者占17.3%(277/1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37.20%(103/277)和21.6%(287/1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卒中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卒中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4%(1032/1603),其中卒中及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卒中患者,P<0.001。结论 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依据对117例 AIS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组, LEAD 患者41例(LEAD 组)和非 LEAD 患者76例(非 LEAD 组),并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进行90 d随访。多因素 Log 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 LEAD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 M eier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 LEAD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18);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 组( P=0.01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低于非 LEAD 组( P =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 LEAD密切相关( P <0.001,OR =1.272)。 LEAD组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P=0.015),复发时间早于非 LEAD组( P =0.017)。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LEAD 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LEAD 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量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发性血管硬化性疾病,主要侵犯体内大、中动脉,尤其以侵犯对生命健康威胁为主的颅脑动脉,引起严重的卒中事件.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发作或再发作的重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AS密切相关.随着血管检查技术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外血管的检查越来越普遍.颅内、外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药物及手术治疗等方面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或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评价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动态的病理过程,最先出现脂纹,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动脉壁重塑向外扩张,斑块表面纤维帽出现溃疡、破裂、血栓形成或者发生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一病理过程某一阶段的临床评价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或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评价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动态的病理过程,最先出现脂纹,然后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动脉壁重塑向外扩张,斑块表面纤维帽出现溃疡、破裂、血栓形成或者发生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等[1,2]。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这一病理过程某一阶段的临床评价已成为可能。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可分为心血管、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等3个范畴,其中颈部和颅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对于卒中最为重要。颅内、外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造成的血管事件可直接导… 相似文献
11.
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但仍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塞为主。除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外,近年来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如炎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增高、抗磷脂抗体阳性等也都是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文章综述了这些危险因素在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调查159例青年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结果青年人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病例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再发脑梗死组较初发脑梗死组中软斑比例高。结论动脉硬化是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卒中预防应尽早开始,颈动脉B超有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的卒中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已受到高度重视。文章对血浆Hcy水平升 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叶酸在血浆高Hcy血症中的作用,以及Hcy在卒中后的变化规律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的卒中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已受到高度重视。文章对血浆Hcy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叶酸在血浆高Hcy血症中的作用,以及Hcy在卒中后的变化规律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血小板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血小板含有多种酶和生化物质,在刺激因子作用下可选择性地释放,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反应过程,如止血、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合并症,其他还有糖尿病性和血栓性微血管病、肾小球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心脏瓣膜和其他器官修复术术面作用、透析、免疫性损害、炎症反应及癌肿转移等。本文仅就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加以复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12)
马方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可以出现心血管、眼部、骨骼体征,而合并脑梗死较少见,也是不明原因青年卒中少见病因的一种,早期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全面的血管评估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早期干预可获得良好预后和生活质量。作者回顾性分析1例基因确诊的马方综合征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探讨了马方综合征导致血管事件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发病前无认知损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MRI确定梗死部位和侧别,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粥样硬化动脉.结果 共纳入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5例(74.3%)存在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年龄[(54.54±12.59)岁对(64.43±10.37)岁;t=-3.960,P<0.001]以及受教育年限≤6年(50.7%对11.5%;x2=12.257,P<0.001)和脑动脉粥样硬化(89.3%对50.0%;x2=18.137,P<0.001)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720,95%可信区间1.005~2.942;P=0.048).MoCA评分与责任血管(r=-0.365,P<0.001)和粥样硬化程度最重血管(r=-0.243,P=0.014)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早期即存在认知损害,且MoCA评分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于文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7,(3)
背景 在60岁或60岁以上的脑梗死患者中60%患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这一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确在主动脉弓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是导致再发性脑梗死和常见的血管意外(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周围血管栓塞,和死于其他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将纳入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分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0例45个斑块)和非卒中组(11例25个斑块)。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全脑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轴面计数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组[(4. 5±1. 6)个比(2. 3±1. 6)个; t=3. 190,P=0. 005];两组间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 0%(18/45)比16. 0%(4/25);χ~2=4. 295,P=0. 038];两组间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较常见,提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斑块易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陈洪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7,(4)
众所周知,房颤(AF)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AF与无AF的卒中病人,其近期和远期致死的危险因素是否不同,尚不清楚。一些学者认为,AF相关卒中使病死危险度增加,而另一些学者则持不同意见。作者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AF对卒中发生后死亡率和死亡原因的影响。研究对象为世界卫生组织MONIC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