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5月在荣成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65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2例)和阴道顺产组(33例)。分别于产后6周及12周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结果:产后6周和产后12周随访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3.13%(1/32)和0(0/19),顺产组24.24%(8/33)和27.78%(5/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37.50%(12/32)和36.84%(7/19),顺产组72.73%(24/33)和7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和产后12周会阴超声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与顺产组膀胱颈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足月分娩的产妇产后早期(6~8周)盆底肌肌电值变化,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产后复查的504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的肌电值情况,分析产妇产后早期SUI及P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1)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10.07,8.63,53.11,33.93,30.08)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6.20,5.11,37.62,24.77,2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前/后静息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87.8%,78.9%)高于阴道分娩组(79.1%,62.2%),其快肌阶段、慢肌阶段及耐力阶段的肌电值异常率(24.8%,56.1%,50.0%)均低于阴道分娩组(56.2%,74.0%,74.4%...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常规体检方式,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2 6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查获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55例中651例患有PFD,患病率24.52%.其中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349例,患病率13.15%;压力性尿失禁(SUI) 302例,患病率11.37%.无生育史的女性PFD发生率低,有生育史的女性PFD发生率明显高,而选择阴道分娩的女性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的女性.随着年龄增加,PFD发生率也随之上升.PF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产次多、年龄高、患有便秘、阴道分娩、产程延长、子宫切除术均为POP和SUI的危险因素,绝经是POP的危险因素,会阴裂伤是SUI的危险因素.结论:PFD在该市女性人群中较为常见,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其发病率高,危害大,尤其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研究显示,我国中老年妇女POP总体患病率约30%,而美国60岁以上女性群体中POP患病率高达5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增加~([1])。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院124例产后6~10周初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不同分娩方式分成自然分娩组(71例)和剖宫产组(53例).两组初产妇均予以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incontinence,SUI)发病率的影响及对妇女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12月,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完成正规完整产前检查,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单胎、头先露及认知能力正常的49例初产妇(排除合并泌尿系感染、器质性疾病及孕前明确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纳入研究组,然后根据分娩方式再将其分为顺产组(n=24)和选择性剖宫产组(n=22)。筛选同期在本院体检,身体健康且未生育者纳入对照组(n=2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取ELISA法和会阴超声容积图像技术测量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提肌裂孔(levator hiatus,LH)前、后径(anteroposteriordiameter,AP)和横径(lateral diameter,LD),尿道膀胱后角度(α)和膀胱旋转角度(θ),耻骨联合中点至膀胱颈的距离(D),并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 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C-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ocollagen,PICP)含量。研究组在妊娠28~36孕周、产后6~8周及12~14周时,与对照组受试者于排卵期检测的上述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产后6~8周顺产组膀胱旋转角度,耻骨联合中点至膀胱颈的距离,较选择性剖宫产组明显变化,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肌裂孔前、后径、和横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产后12~14周时,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顺产组产后6~8周时,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前肽含量较选择性剖宫产组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产后12~1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妊娠分娩对盆底导致的损伤是暂时的,可自然恢复。血清前胶原末端肽可间接反映从产后盆底损伤到自行修复的发展过程。选择性剖宫产较阴道分娩对盆底损伤小,但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调查妊娠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情况,并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PFD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产后42 d检查的2 200例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妊娠后妇女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患病情况。随机选取定期接受产检的中期妊娠(16~27孕周)初产妇60例纳入研究组实施盆底肌锻炼(锻炼至产后6周,至少维持3个月),另选定期接受产检的中期妊娠初产妇6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盆底肌肉锻炼对妊娠期妇女的影响。结果发放问卷2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36份,其中包括初产妇1627例,经产妇409例;POP患病率24.26%(494/2 036),包括单纯阴道前壁脱垂259例(12.72%)、单纯阴道后壁脱垂48例(2.36%)、单纯子宫脱垂43例(2.11%)、阴道前后壁脱垂104例(5.11%)、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壁脱垂34例(1.67%)、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脱垂6例(0.29%),初产妇POP患病率显著低于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盆底悬吊术与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完成随访的10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A组(n=55)患者行盆底悬吊术,对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者,应用改良的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ransobturator inside-out tension-free urethral suspension,TVT-O);对B组(n=50)患者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U"字形缝合加强膀胱筋膜,并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壁黏膜。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术后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符合盆腔脏器脱垂纳入标准,盆腔脏器脱垂分度、平均年龄、产次和既往手术史、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程度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 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排气时间短、保留导尿时间短和住院时间短,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比较,A组和B组在术后2个月及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A组术后1年复发率较B组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疗效,术后2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A组较B组复发率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及B组术前较术后2个月、6个月及1年盆底障碍量表(pelvic floordistress inventory,PFDI)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盆底悬吊术较传统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提出盆底"整体理论",在盆底功能修复和重建上有了新观念,其中尤以是否保留脱垂的脏器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简要介绍在盆底重建修复手术中保留器官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缩肛运动,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治疗。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痊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较为复杂,低频脉冲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提高治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状态及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产后6周于产后康复门诊复查的316例单胎、足月分娩初产妇的病例资料,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220例和剖宫产组96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肌肉疲劳度和阴道动态压力,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间隔时间对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影响,建立经产妇PFD预测模型用于指导临床筛查。方法: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636例经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产后是否发生PFD分为PFD组(n=244)和非PFD组(n=392),另选2021年1—9月471例经产妇为验证集。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经产妇妊娠间隔时间对产后PFD的预测效能。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产妇PFD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检验效能。结果:本研究PFD发生率为38.36%(244/636)。妊娠间隔时间预测PFD的最佳界值为23.5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35岁(OR=9.262,95%CI:2.103~40.749)、PFD家族史(OR=6.297,95%CI:1.538~25.789)、妊娠间隔时间≤23.5个月(OR=78.971,95%CI:19.283~323.414)、本次妊娠阴道分娩(OR=5.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阴道尿道中段线性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8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6例采用经阴道尿道中段线性悬吊术治疗的SUI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平均随访(33.04±19.56)月。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保留尿管时间、术后残余尿量、手术前后ICI-Q-SF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评估手术效果的指标。结果 4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82.93±30.48)min,术中出血量(111.30±78.81)mL,保留尿管(5.26±1.25)d,术后残余尿量(34.61±45.18)mL;治愈42例(91.3%),症状改善3例(6.5%),总有效率97.8%;术前ICI-Q-SF评分(12.41±3.57)分,术后(4.28±1.64)分,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阴道尿道中段线性悬吊术治疗SUI安全、经济、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足月、单胎、产后42~60d复查的初产妇171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79例)和阴道分娩组(92例),分别进行问卷调查、POP-Q评分及检测盆底肌肉的肌力、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并比较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率和尿失禁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4.8%(32/92)比15.2%(12/79)、9.8%(9/92)比1.3%(1/79),P< 0.05].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的肌力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3.17±0.84)级比(2.45±0.72)级,P< 0.05].结论 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大于剖宫产,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系统,对不同方式分娩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评价的差异。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活产儿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将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观察组;而采取阴道分娩的100例初产妇,纳入对照组。对2组初产妇均按照《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标准进行管理,并采取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2组初产妇均在孕前排除生殖道畸形、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功能障碍(PFD),孕期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于产后42 d左右,对2组初产妇SUI发生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分度,以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等进行检测。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初产妇POP-Q评分系统中的9项指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初产妇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2组初产妇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主要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年龄、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初产妇的POP-Q评分系统测定结果显示:gh(生殖道裂隙),长度分别为(2.8±0.4)cm与(3.0±0.6)cm,pb(会阴体)长度分别为(3.6±0.3)cm与(3.5±0.3)cm,tvl(阴道总长度)分别为(8.4±0.6)cm与(7.4±3.9)cm,Aa点(阴道前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分别位于(-2.0±0.8)cm与(-1.3±0.8)cm处,Ba点(阴道前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1±0.8)cm与(-1.4±0.7)cm处,Bp点(阴道后壁脱出距离处女膜最远处)分别位于(-2.9±0.4)cm与(-2.7±0.5)cm处,上述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4,P=0.006;t=2.537,P=0.019;t=-2.534,P=0.012;t=-6.187,P<0.001;t=-6.585,P<0.001;t=-3.123,P=0.002);而Ap点(阴道后壁中线距离处女膜3 cm处)、C点(阴道前穹窿或阴道残端距离处女膜处)、D点(阴道后穹窿距离处女膜处)的测定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初产妇Ⅰ~Ⅲ度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为21.0%(2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0%(98/100);Ⅰ~Ⅲ度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为13.0%(13/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26/100);2组Ⅰ~Ⅲ度阴道前壁、阴道后壁脱垂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46,P<0.001;χ2=5.383,P=0.016)。2组Ⅰ~Ⅲ度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及Ⅰ、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择期剖宫产分娩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近期SUI发生率、盆底肌纤维肌力分级和子宫脱垂分度比较无差异。但是,POP-Q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可能成为产后PF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很多更年期前后的女性容易出现下腹不适、夜尿多,甚至外阴下坠有块状物掉出的情况,其实这些症状就是中老年女性‘盆底病’的表现。”张正望介绍说,所谓“盆底病”即是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总称,包括阴道前后壁的膨出、压力性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产后女性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特征并探讨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预测价值,为产后女性松弛型PFD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2017年6月-10月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并在产后12周内行产后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包括孕产情况,对参与人群进行手测盆底肌力检测及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值评估,调查松弛型PFD症状的发生情况,描述盆底表面肌电值评估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对肌电值与手测肌力、盆底损伤相关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收集639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分娩方式、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快肌阶段肌电最大值、快肌阶段肌电下降时间、慢肌阶段肌电最大值、慢肌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前10 s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后10 s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肌电平均值、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和手测I类肌力均与产后SUI发生显著相关(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肌电平均值、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显著相关,随着前静息和耐力阶段肌电值下降,产次增加和阴道分娩,SUI发生的风险增加(均P<0. 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及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均与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显著相关(均P<0. 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与POP发生显著相关,随着产次增加和阴道分娩,POP发生的风险增加(均P<0. 05),而其余各项盆底表面肌电值,手测肌力等,与POP发生无相关性(均P>0. 05),结论经阴道分娩和产次的增加,女性发生SUI及POP的风险随之增加,盆底肌力和盆底表面肌电值的下降,可能对产后女性SU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