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医学生临床实习中,面对新型的医患关系,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关系意识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目前面临着学生就业因素、医学实习生医疗活动的合法性问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影响,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法律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总结肿瘤专业临床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方法。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肿瘤专业临床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与经验。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实践机会,在医患沟通过程中缺乏自信。结论:为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临床带教老师也需积极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对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措施,以达到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7,(7):953-955
目的探索加强口腔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教学培养模式。方法将两个年级的口腔医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和"三阶段培养模式"(TSTM,在传统模式教学基础上开设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教学。在实习阶段结束后,带教老师使用SEGUE量表,对口腔实习医师临床接诊表现进行评价。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对SEGUE量表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经过医患沟通教育,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总成绩由原先的13.12±1.814(LBL组)提高至19.08±1.740(TSTM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有助于提高口腔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医患沟通能力,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临床带教中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大领域之一,但医学生的沟通技能培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从医患关系和医学生沟通技能的现状出发,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探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临床带教中培养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策略与实现路径的课题探究,重点针对当前各医院现存的传统临床带教模式与实践发展现状,发掘其中的问题、不足,比如过多忽视对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采用回顾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以来进入临床的60位实习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改革组,来探寻一种“学习+创新”性的临床带教策略。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实习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分析医学实习生在医患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再从现代医学模式和新型医患关系的要求、当今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及作为一个医生的专业要求阐述了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就如何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教学探讨.  相似文献   

9.
林珍珍  蔡桂丽 《中国校医》2012,26(11):864-865
<正>皮肤美容专科是一门以皮肤科学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临床带教不仅重视学生掌握皮肤医学美容专业知识,还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皮肤美容实习基地的作用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皮肤美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带领美容医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满足社会对皮肤美容专业医师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浅谈肝胆外科专业进修医师带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肝胆外科专科医院进修生的临床带教经验。结合长期的进修生培养工作,就教学医院进修生培养总结归纳以下经验:充分了解进修生的特点;加强岗前培训;加强三基培养;开展问题式教学,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加强考核,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骨科临床实习的实践与改革,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实习效率,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侧重从带教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探讨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培养实习生四个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措施,并总结相关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骨科临床实习的实践与改革,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实习效率,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侧重从带教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探讨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培养实习生四个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措施,并总结相关体会。  相似文献   

13.
李祎骏  郭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202-2203
目的 通过调查医学生对医患沟通课程的需求,了解相关课程对医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影响,探讨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与时机.方法 选择山西医科大学一年级新生、四年级及毕业班30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医学生在理论学习前后,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结果 毕业班学生较一年级新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医患沟通的自信心均有显著性增高;四年级与毕业班学生相比,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由于医患沟通问题导致的纠纷占了很大比例,增设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措施,但建议将课程设在第四学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医学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该文指出当前县级医院神经内科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实习重视度不够,患者对于实习生接受程度不高,带教教师的能力限制及责任心不强。提出神经内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主要对策是重视岗前培训,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及技能的培养,加强病历书写的基本功培训,同时要科学带教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神经内科特有的临床思维,为其成为合格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八年一贯制教学是目前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临床见习是医学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在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教学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培训,重视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医学英语水平、科研意识技能等培养,提高见习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刘忠  郑海云 《现代保健》2011,(17):113-114
基于当前医患关系以及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探讨了临床实习中加强医患沟通的目的、意义及沟通技能培养的方法,为开展医学生实践教育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为实现有效的医患交流提出r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发展的同时,临床教学工作也在努力探索之中。医学教育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医生,更要注重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和面对当前国内医患矛盾紧张的形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沟通能力的重要时机,通过系统的沟通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运用,采用PBL教学、角色扮演、讨论总结等方式转变医学生思维模式,强化沟通意识,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诊疗能力,促进疾病治疗和技术进步,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保证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国外先进的培养经验,探索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规范化培养的指标体系,作为培养、评价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工具,用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规范化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了解临床带教过程中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临床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调查本院医学生对带教老师启发临床思维的感受和实习过程中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应对方式。发现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更好地结合临床实际引导和启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医学生自我观察、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有待培养。应加强对临床实习带教老师教育学理论和带教技能的培训,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利用临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引导、启发和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GLTC医患沟通模式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临床见习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试验组引入GLTC医患沟通模式进行专项培训。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老师评价优良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73%,P0.05;试验组的自我评价优良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75%,P0.05。结论:引入GLTC医患沟通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从理论过渡到临床,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