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胸腔引流位置不同,将接受胸外科手术的62例患者分为3组。A组20例采用单根膈肌上置引流管,B组21例采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置引流管,C组21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置引流管。对比3组患者VAS评分、引流时间以及肺不张、胸腔积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B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A组术后引流时间比C组、B组明显延长;A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肺不张发生率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胸腔引流管置管位置,能有效减少胸外科手术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食管癌术后,单根纵隔引流管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我科连续收治食管癌行手术治疗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一根组和两根组。两根组(放置胸腔引流管和纵隔引流各1根)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8~78岁;一根组(纵隔引流管1根)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45~84岁。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肺不张发生率、气胸发生率、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食管癌术后放置单根细纵隔管,未增加因引流不畅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可使患者提前下床活动,临床护理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深静脉导管引流在外伤后胸腔积液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在超声测量定位下,以积液最深值为标准,2.5~4.5cm为A组,大于4.5cm为B组,获得分组即开始穿刺引流,观察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引流量的变化、气胸的发生率.结果 A组病人的各项指标(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引流量)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气胸的发生两者类似.结论 早期胸水引流,可以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减少胸腔感染的机会,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术中左侧胸膜破裂患者留置胸腔引流管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选取肋膈角处留置橡胶引流管患者42例作为橡胶管组,肋膈角处留置硅胶引流管患者41例作为硅胶管组,左侧胸膜破裂单纯胸膜缝合患者78例作为未置管组。比较3组术中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3组患者在术后最低血氧分压、气管插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上差异显著(P0.001);三组在胸片检查超过5次、胸腔积液彩超检查、胸腔穿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左胸疼痛的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橡胶管组在胸片检查超过5次发生率和引流管口疼痛VAS上优于硅胶管组(均P0.05);术后二氧化碳分压、胸腔引流液总量、皮下气肿、伤口愈合不良、肺不张并发症发生率3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冠脉搭桥术中左侧胸膜破裂后留置橡胶引流管较为安全,能有效减少术后左侧胸腔积液发生率,减少患者疼痛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应用双10F胸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21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使用的胸腔引流管管径不同分为A组(108例)和B组(105例),分别采用28F和双10F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后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引流管口Ⅰ级愈合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再置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8h 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其他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1)。B组术后追加止痛药物率显著低于A组(15.2%vs. 76.9%,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其中引流管口延迟愈合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10F胸腔引流管用于选择性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引流量,缩短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中使用不同侧孔引流管结合引流辅助装置的引流效果。方法选取18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患者,均安置一根盆腔引流管,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0例。A组术中使用具有2个侧孔引流管,B组使用6个侧孔引流管,C组使用12个侧孔引流管,均结合引流辅助装置使用。术后相应时间对进行引流管调整,比较三组每次引流管调整操作时间,疼痛评分,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落,拔出困难,引流管断裂,置管时间,残余感染,肠梗阻,电解质紊乱,二次手术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行引流管调整时疼痛数字评分、引流管操作调整时间、次数、难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引流管断裂及需二次手术者。三组间术后发生引流管脱落,拔管困难,炎性肠梗阻,电解质紊乱并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盆腔积液量、置管时间及引流管堵塞率、感染率比较,C组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应用引流辅助装置在术后进行引流管调整操作简单、方便,保证了引流管的通畅;结合多孔引流管在腹部外科手术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引流效果更好,且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放置引流管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1-01—2015-08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Ⅱ接受PLIF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引流管组)和B组(双引流管组),每组50例。记录术后硬膜外血肿及感染发生情况。比较2组:(1)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2)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的拔管病例数。(3)留置引流管期间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结果 A组出现4例有神经症状的硬膜外血肿,B组无1例。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2组总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引流量多于A组,第2天B组引流量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均无拔管指征的病例。术后第2天和第3天,B组拔管病例均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d内2组均全部拔管。带管期间2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根引流管比较,双侧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总引流量和切口疼痛程度,并能缩短留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的最佳方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8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发性气胸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5例于胸腔引流瓶(胸瓶)停止漏气1 d,查胸部X线片示肺全部复张后,夹闭胸腔引流管(胸管)1 d,复查胸部X线片无气胸增多后再拔除胸管为夹管组。41例于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拔除胸管为不夹管组。记录不夹管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至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的时间、两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时间、置管时间、拔管前再次漏气率、拔管后复发率及摄片数。评估以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拔除胸管的安全性。结果不夹管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至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的时间为(2.1±1.1)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胸瓶第一次停止漏气时间、置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管组有8例拔管前有再次漏气的发生,其中有6例在夹闭胸管后再次漏气而重新开放胸管。与夹管组相比,不夹管组拔管前再次漏气的发生率减少(P0.05)。拔管后至出院1周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原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拔除胸管,此方案安全可行,且不会延长置管时间,但可减少患者摄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三种方案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10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A(n=32)、B(n=36)、C(n=36)3组。A组行开放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B组行Quadrant通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组经皮Sextant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3组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结果术后C组的总有效率97.22%,B组94.44%,A组78.13%,A组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长度长于B组、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C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挤压腹腔引流管的方法,以保持腹腔引流通畅、减轻患者疼痛.方法 选择外科腹部大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挤压引流管,B组采用改进方法挤压引流管.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堵管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改进方法挤压腹腔引流管,既能保持腹腔引流通畅,又能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胸腔引流方法。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按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数量不同分为两组,双胸腔引流管组(双引流管组):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61.8±11.4岁),术后行双胸腔引流管引流;单胸腔引流管组(单引流管组):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76例,女24例;年龄57.5±9.3岁)作为对照,术后均行单胸腔引流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时间、胸腔引流总量、气胸或肺不张发生情况、术后拔管后胸腔穿刺或再次胸腔引流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单引流管组(50.8±7.3hvs.75.6±9.4h,P〈0.05),术后气胸或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引流管组(2%vs.12%,P〈0.05)。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拔管后仅有2例因术侧胸腔内有残余积液需行胸腔穿刺,无须行再次胸腔引流;单引流管组拔管后有10例因胸腔内有积液或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有6例需行再次胸腔引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放置双胸腔引流管引流更有利于肺充分复张,缩短胸腔引流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吸收止血海绵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减少引流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方式均为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采取加压包扎持续负压引流,实验组则联合使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填塞于腋顶区、腋静脉周围.分别观察患者术后第1、2天的引流液总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前两天的总引流量平均为(150.70 ±39.20)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9.45±58.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时间实验组为(4.38±0.71)d,对照组为(6.15±1.07)d(P<0.05);实验组2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对照组9例(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应用可吸收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两种不同单根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的引流效果。方法行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177例,根据其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软管组(28F-蕈形引流管,前端置入胸膜腔顶,胸膜腔底部留置侧孔)和硬管组(普通硬质胸腔引流管,置入胸膜腔深度3~5 cm,前端留置侧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管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4.31±0.22)分,硬管组为(5.22±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采用软管引流方法,其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皮下气肿发生率分别为(3.92±1.85)天、(6.81±1.65)天和12.9%,硬管组分别为(4.61±2.36)天,(8.87±2.21)天和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对于下肺叶切除的患者,软管引流除了减少疼痛刺激以外,其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端置入胸膜腔顶部、底部留置侧孔的单根软管胸腔闭式引流更适合于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尤其是上肺叶切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1):1001-1004
[目的]探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和间断负压引流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按照前瞻性对照方法收集2016年02月~2019年03月行开放性单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患者214例,随机分为使用TXA和持续负压引流者52例(A组)、未使用TXA和间断负压引流者54例(B组),使用TXA和间断负压引流者55例(C组),未使用TXA和持续负压引流者53例(D组)。对四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输血人数以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四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人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与总出血量统计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即A组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少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显著少于A组、B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拔管时间方面,C组最早,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是A组和B组,而D组与其他三组相比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开放性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联合局部使用TXA和间断负压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总出血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不同处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肩部疼痛的影响。选取2013年1月—2015年9月行LC患者135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成A、B、C 3组,每组各45例。其中A组术毕送入苏醒室,B组右膈下置管引流2h,C组术中右膈下温热生理盐水冲洗。比较3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术后3d内肩部疼痛发生率,比较术后1h、术后1、3d视觉模拟评分(VAS)。3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气腹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肩部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且C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1h、1d及3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且C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术中通过温热生理盐水冲洗右膈下能够有效预防并改善患者术后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出血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取初次行THA术的1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分为3组,A组41例THA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男24例,女17例,年龄53~77岁;B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24 h拔除,男26例,女15例,年龄55~74岁;C组41例THA术后放置引流管48 h拔除,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5岁;比较各组术后72 h疼痛VAS评分,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记录各组术后肢体肿胀等发生率。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以上,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结果:A、B、C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13.6±25.3)、(521.7±33.4)、(519.3±29.8)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显性失血量大于A组(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B、C组(P0.05),B组术后下床时间短于C组(P0.05)。3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3组术前、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及拔管时间对隐性失血量及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但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可减少术后显性失血,患者术后6 h即可下床,更利于患者恢复及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传统胸腔引流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200例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后留置28F胸腔引流管;B组患者术后留置12G的中心静脉导管。两组患者上肺叶切除术后留置2根胸腔引流管,中、下肺叶切除术后留置1根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结果 最终纳入151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A组患者73例,男26例、女47例,平均年龄(55.38±9.95)岁;B组78例,男37例、女41例,平均年龄(59.86±10.18)岁。两组患者术后第2 d引流量,长时间漏气、血胸、乳糜胸和再次胸腔引流管置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 d引流量[200.0(120.0,280.0)m L vs. 57.5(10.0,157.5)m L,P=0.000]、术后第3 d引流量[155.0(100.0,210.0)mL vs. 150.0(80.0,215.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3至9月7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于胸腔引流量≤3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早期组),29例于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24、48 h胸腔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检测术后24 h及拔管即刻的胸腔积液常规、生化指标;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后及早期拔管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70例患者术后24、48 h胸腔引流量中位数为300 ml(200~ 400 ml,第一、三四分位数,下同)、250 ml(200 ~300 ml)(Z=-2.059,P=0.039).早期组术后24、48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96±153) ml、(285±103) ml,与常规组(332±149) ml、(252±10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0 d(4.5~6.0d),短于常规组的6.0 d(6.0~8.0 d)(Z=-3.882,P=0.000).早期组拔管时间中位数为术后44 h(44 ~68 h),短于常规组的67 h(65 ~90 h)(Z=-2.914,P=0.004).两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复发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设定为引流量≤300 ml/24 h是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微创中心收治的8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术中采用引流管的不同,分为负压引流管组(n=40)和28F号常规引流管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气、积液、皮下气肿、胸引液总量、引流管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管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率、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切口VAS疼痛评分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胸腔积液、胸腔积气、皮下气肿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引流管持续时间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引流管组比较,负压引流管组患者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瘢痕反应率明显降低,拆线时间明显缩短,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安全、有效,与常规28F胸引流管临床效果相当,且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28F胶管与8FR弹性管胸腔引流对引流效果、疼痛程度及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行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8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3)与B组(n=43),分别采用28F胶管与8FR弹性管行胸腔引流;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天引流量显著多于A组(P<0.05);两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第3天疼痛评分B组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采用8FR弹性管胸腔引流可有效增加引流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引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未影响术后引流时间,价值优于28F胶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