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无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方法 39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患者(治疗组)和76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对照组),采用Epley法分别进行1~3次手法复位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2周复诊,比较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症状立即消失21例,2周内症状消失6例,症状改善5例,7例无效,治愈率69.23%(27/39),总有效率84.62%(32/39);对照组症状立即消失36例,2周内症状消失23例,症状改善9例,8例无效,治愈率77.63%(59/76),总有效率89.47%(66/76).两组间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伴眼震的BPPV患者,Epley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红外视频眼震检查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震视图(VNG)应用于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价值。方法对50例拟诊BPPV患者,在视频眼动观察记录下完成DIX_Hallpike变位及ROLL滚转试验,判别受累半规管并采取相应手法复位。结果 (1)依据眼震特点和方向判断受累半规管[1]:后半规管(PSC-BPPV)39例,占78%;水平半规管(HSC-BPPV)6例,占12%;前半规管(ASC-BPPV)1例,占2%;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及4例,占8%;(2)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治疗,1周后随访疗效:痊愈4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眼震视图对BPPV患者眼震情况的客观记录,提高了受累半规管的准确判别率,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可以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误诊误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辗转就诊的105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BPPV患者中,男23例,女82例,年龄38—80岁,平均61岁。患者曾经接受的检查分别为头颅CT/MRI、颈椎X片/CT/MRI、脑血管多普勒等。有基础疾病或伴随疾病79例(75%),其中,颈椎病30例;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19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10例;慢性中耳炎9例;梅尼埃病6例;突发性聋5例。曾经被收入院治疗54例(51.4%);在门诊输液或口服药物治疗25例(23.8%);在门诊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26例(24.7%)。曾经被诊断为颈性眩晕29例、脑梗塞17例;被诊断梅尼埃病5例;被诊断为眩晕综合征28例;被诊断为BPPV而复位效果不佳26例。最终诊断,根据受累半规管分类:右后半规管BPPV患者59例;左后半规管BPPV患者36例;右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5例;左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3例;左前半规管BPPV患者2例。其中,需要2次以上的体位诱发试验才能诱发出典型的眼震37例(35.2%);没有典型的眼震,但是手法复位后,症状消失8例(7.6%),为可能BPPV。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误诊误治,与合并的基础疾病有关、与医生的认识程度和复位技巧有关。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 ,最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 6 0 s) ,潜伏期 7~ 8s,呈阵发性发作 ,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 ,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 ,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 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 4 3例无明显眼震的 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 ,其结果与具有典型眼震的后半规管耳石患者实施同样的治疗的结果予以比较 ,无眼震的 BPPV治疗结果为 6 0 .4 6 % (2 6 /4 3)完全恢复 ,6 % (3/ 4 3)现持续眩晕 ,而 90例有典型眼震的 BPPV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BPPV患者,均采取耳石复位法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综合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为(0.61±0.25)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4.62±2.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平衡感、眩晕、眼震症状的消失时间分别为(7.61±0.84)d、(7.14±0.75)d、(8.23±0.95)d,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患者期间加强对患者复位期间的综合护理,有助于促进眩晕、眼震等症状的缓解,减少眩晕发作对患者身心影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继发性后半规管BPPV的内耳疾病6例病历资料,诊断依据为病史及Dix-Hallpike试验诱导出现的眼震结果。结果 6例内耳疾病(分别为突发性聋3例, 梅尼埃病2例, 前庭神经元炎1例)伴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确诊,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垂直扭转型眼震。结论 继发性BPPV临床较少见,常为后半规管受累,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Epley手法复位可以确诊和治愈。  相似文献   

7.
前庭自旋转试验在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检查,探讨VAT用于鉴别中枢性和外周性位置性眩晕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无耳聋、耳鸣或前庭功能低下.患者资料包括病史,专科检查,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VAT,头颅磁共振(MRI),位置试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13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VAT参数水平增益正常,部分患者的垂直向下的眼震(positional down beating nystagmus,pDBN)通过手法复位消失,经MRI排除其他疾病.2例颅底凹陷综合征(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ACM)通过头颅MRI得到确诊,其VAT水平增益增高,手法复位后pDBN不消失.结论 VAT可用以辅助BPPV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李氏复位法对水平离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7月确诊的43例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和30例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均采用李氏手法复位治疗,将每次门诊治疗计算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进行2次相同复位法治疗,中间间隔5至10分钟,3天后及1周后复查,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3天及1周的向地眼震患者复位有效率分别为83.7%和95.3%,离地性眼震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6.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李氏复位法对治疗离地性眼震HC-BPPV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traumat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t-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所诊治的17例t-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并与同时间段治疗的43例特发性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10.
红外视频采集仪记录BPPV患者眼震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红外视频眼动采集仪(CHARTR VNG)观察记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眼震特点。方法用红外视频采集仪详细记录78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及滚转试验中的眼震变化。结果40例(51.28%)为一侧后半规管病变;13例(16.67%)为一侧水平半规管病变;6例(7.7%)为一侧上半规管病变;19例(24.36%)出现多发位置性眼震,其中6例为双侧后半规管病变,2例双侧上半规管病变,3例为双侧水平半规管病变,8例患者在不同头位下出现眼震,提示混合半规管病变。结论红外视频眼动采集仪可以更直观地观察眼动变化,对诊断BPPV受累半规管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对非典型位置性的眼震,能更好的提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非典型位置性的眼震发生率,包括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病变和多个半规管联合病变。患者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受累半规管采取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