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云广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
刺血疗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种,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的特点。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实践,运用刺血疗法治疗了许多疾病,效果出乎意料,尤其在治疗疼痛类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作者暂将刺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简述一二,以示说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刺血疗法治疗头痛和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病例举证具体分析刺血疗法治疗头痛和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两个病例虽病种和症状皆不相同,但都是由于经络气血瘀滞不通而导致疼痛,运用剌血疗法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结论:刺血疗法治疗头痛和咳嗽起效快,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4.
孙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1):41-41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人人体一定部位,而达到温经散寒、补益阳气、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去腐生肌的一种古老疗法.以下介绍笔者在临床上运用火针治疗疾病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王位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19-220
脏器疗法是中医治疗学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经方,辨证施治,其力倍增,疗效卓著。临床常用猪胰、猪肺、猪大肠、狗骨头粉、猪肾、鸭子、乌贼骨、猪膀胱、猪蹄、羊肺、羊肾等等治疗糖尿病、乙肝、风湿骨病、肠炎、高血压等常见多发病,效果卓著。 相似文献
6.
7.
刘士勋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3):53-54,60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原方本义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现代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证明,血府逐瘀汤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和内皮功能,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降血脂,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损伤,延长凝血时问,提高痛阈等作用,因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辨证属气滞血瘀所致诸症,屡用屡验。兹举几例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罗莎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3):51-52
腹针疗法是以传统的腹部穴位为框架,部分新穴为补充的独立针灸治疗体系。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其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作为其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学习薄智云教授所著《腹针疗法》,结合体针辨证论治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所选穴 相似文献
10.
11.
徐玉峰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187-187
逍遥散出自《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疲乏食少,或见寒热往来,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笔者临床常用效佳之方,现举验案三则,谈谈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始见《千金方》,由二陈汤加竹茹、枳实(一方有大枣)组成。方名温胆,实质是清胆和胃。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在临床中,它的功用已大大超越了上述的范围。笔者认为,凡是因痰浊中阻或湿郁中焦导致一系列急慢性疾病,在临床中呈现热象的,均可以此方为主加减施治,效果颇佳。现就笔者临床所得,举例如下。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刘某,男,40岁,门诊号928。1998年8月12日初诊。患者诉长期失眠1年多,每天最多只睡1 ̄2小时。心悸烦躁,怔忡恍惚,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检:神清,血压16.5/1… 相似文献
13.
黄殿宏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19(2):15-16
血府逐瘀汤是清·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用治胸中血府瘀血证的方剂,方用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二方行血分之瘀,解气分之郁,寓行气于活血之中,加桔梗之性升,牛膝之性降。从而使气血升降有度,达到疏理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境,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以胸痛、噎痛、不寐、呃逆、多梦、头痛、心悸为适应证。近年来对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人在临证中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内科及妇科的一些病证取得明显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汪美荣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2):65-66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滑石、白通草、杏仁、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制半夏组成,治疗湿温、暑湿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症见午后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脉濡等。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肺气,白蔻仁辛苦宣中以化湿舒脾,薏苡仁甘淡导下以渗湿泻热,三者均为主药。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为辅药,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舒利气机,宣畅三焦,分消上下。 相似文献
16.
17.
许爱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686-687
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瘀证."血府"在本方是指"胸中".后世根据<素问>:"脉者,血之府也".凡血脉瘀阻之病证,均可守活血化瘀,行气之法以进退,仿血府逐瘀汤以出入.临床用以治疗头痛、胸痹、失眠等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吕立言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4(1):23-24
附子辛热 ,有大毒 ,其性走而不守 ,功能助阳补火 ,散寒除湿。附子为百药之长 ,功兼通补 ,温补阳气 ,有利于气血复原 ,散寒通阳 ,可促使气血畅通 ,对经治不愈的疑难病 ,笔者每在辨证基础上辄加附子而获效。1 附子配麻黄温肺化饮治肺胀高某 ,男 ,5 2岁。素有咳喘 ,近因感寒复发 ,咳喘不能平卧 ,痰多白 ,形寒背冷 ,脉细缓 ,舌红薄白。痰饮凝滞 ,脾肾阳亏 ,治以温阳化饮。药用 :淡附子、炙麻黄各6g ,桂枝、细辛各 4 5g ,干姜 2 4g ,白芍 ,半夏 ,五味子各 9g ,茯苓 6g,甘草 3g。服药 1周 ,咳喘平 ,喉间痰声已无拽锯之象 ,原方加麻黄、附… 相似文献
19.
20.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功能宣畅气机、清热利湿。吴鞠通设此方用于治疗温热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证属感受暑邪偏于暑之湿者。多年来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疑难病症,每获良效,现不揣陋见,报道如下。1·颅内压增高症孟某,男,18岁,2005年6月14日因发热、头痛、呕吐2月余入院。患者于2004年4月9日开始发热、头痛、继增恶心、呕吐,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CT扫描未发现实质性病变,多次腰穿均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检查蛋白及白细胞数增多,未检测出结核杆菌,脑膜炎双球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