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按摩治疗糖尿病性上眼睑下垂1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眼睑下垂。又称“睢目”“睑废”“睑皮垂缓”。病人以上睑提举无力,视物困难,复视为主要表现,常需借助额肌之牵引而睁眼视物,日久则额部皱褶,眉毛高耸,严重影响美容。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性上眼睑下垂的病人时有发生,这可能与糖尿病对脑神经的损害有关。病人主要以上眼睑下垂,复视为主症来我科治疗。通过针刺加按摩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穴位隔姜灸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韪 《北京中医》2004,23(4):239-240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以一或两侧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睢目”、“侵风”(《诸病源候论》)或“睑废”(《目经大成》)。此病为疑难病证 ,目前尚无一种特效治疗方法。笔者自 1 997年以来采用穴位隔姜灸的方法共治疗观察 34例 ,取得了较为满  相似文献   

3.
"必在悬阳,及与两卫"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宜作"必在悬阳,及与两衡"解。悬阳,目也,悬于衡下也;两衡,泛指眉间及面部。在针灸临床中,观察患者面目神情的变化,对于估量耐针程度、调整针刺手法、预防针刺意外、保障针刺安全、促进针刺得气、提高针刺疗效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眼睑下垂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或肌源性眼睑下垂、复视为临床症状的疾病,中医又称"上胞下垂""睑废"。本体神经促进技术(PNF)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促进相关肌肉反应,增强受累肌肉的收缩能力,以恢复肌肉肌力的一种康复手法。笔者在临床中采用PNF技术配合针刺疗法治疗眼睑下垂患者3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眼睑下垂属中医"睑废"、"雎目"范畴。西医认为本病是因第3对脑神经麻痹所致,是由于提上升睑肌和米勒氏平滑肌功能受损导致的功能缺失~([1])。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胞睑,病机为脾肾亏虚,脉络失养,邪客于胞睑所致眼肌松弛无力上举,轻者部分视线受影响,重者瞳孔完全被遮。  相似文献   

6.
睑废,即眼睑下垂。该症载于《目经大成》。现代医学称之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较为常见而难治的疾患。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迄今尚无特效疗法,西医多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等治疗,效果亦不满意。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治疗此病,疗效较为显著,而且保持疗效时间  相似文献   

7.
徐坤三 《光明中医》1996,11(3):13-15
本文以“肝开窍于目”的观点,运用针刺、中药并治,介绍胬肉攀睛、眼睑下垂、视神经萎缩三则病案,以撰述从肝论治眼疾。三则病案为眼科常见的疑难杂症,西医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而中医却有其整体观念的治疗特色,取得了满意疗效。针刺治疗眼疾,其微妙机理,因肝经连目系,目为肝之窍,针刺能调节肝经本脏的功能,能激发和疏导眼目经气,直接作用于眼区;再配服中药,相得益彰。笔者良苦用心,在于与同道进一步探讨中药、针灸治疗眼睛疾患的广阔前景。察证溯源,妙在治本也。  相似文献   

8.
就《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一文与朱春华等同志商榷贵刊1994年第4期"百家园"栏目刊登朱春华等二位同志《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一文,文中将周围性面瘫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笔者十分赞同,但对于"针刺面瘫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不敢苟...  相似文献   

9.
动眼神经麻痹是指动眼神经受伤,出现眼睑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的神经病证。属中医学痿证,称为“眼睑下垂”、“睑废”等,以眼睑下垂遮挡瞳孔影响视力为特征。2004年12月收治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经针灸药配合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眼睑下垂,亦称上胞下垂,睑废,侵风,雕目。本病以上眼睑下垂,遮盖瞳孔,影响视觉为特征。西医认为其病因为第三对脑神经麻痹所致。发病有单眼或双眼,有先天与后天之别。但在临床上往往不能获良好的效果。自1983年起,我们采用艾灸治疗本病50例(计50只眼)收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方基良 《中国针灸》1996,16(8):37-38
针感现象探讨方基良(安徽省东至县尧渡医院,247200)主题词针刺感应,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中气穴则针游于巷。"《针灸大成·金针赋》曰"……驱动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焦国瑞《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结合针刺治疗眼睑下垂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0日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结合针刺治疗眼睑下垂的疗效与单纯针刺治疗相近,但短期内痊愈率显示穴位埋线结合针刺治疗眼睑下垂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故可作为治疗眼睑下垂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凡刺浅深,惊针则止”之我见"凡刺浅深,惊针则止"出自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针灸大成》,意指针刺发生"惊针"时应停止继续深刺。这句话一直被视为针刺深度的准则。笔者认为"惊针"只是得气表现之一,不能作为针刺深度的原则。"惊针"表现为术者持针手下的沉紧感,...  相似文献   

14.
笔者用针刺治疗百日咳30例,收到显著效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15天。诊断依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即呈阵发性痉咳伴有回声,或伴有舌系带溃疡或目睑浮肿。早期有类似感冒  相似文献   

15.
丁炳山 《四川中医》1997,15(5):45-45
经行睑废案]俞××,女,28岁,1994年10月3日初诊。患者每于经行时双目眼睑下垂,不能张开,必待经净后逐渐恢复正常,已达半年。此次经行上睑下垂更甚,观其两侧上睑背下垂,无力睁开,视物必须抬头仰面,目胞微肿,面色不华。诊得经行量多,头晕乏力,纳谷不香。苔薄白,舌淡胖,脉细弱。尿常规检查:(一)。证系风湿乘气血虚弱人侵眼睑部脉络,致目睑微肿,眼睑不用。遂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蔑309,炒白术2(),生甘草、陈皮、柴胡各6g,当归12g,沙白芍、裁等、升麻、泽泻、益智仁各10g。每日三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经水…  相似文献   

16.
与《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的磋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的磋商《中国针灸》1993年第2期,在百家园栏目内刊载了杨骏同志《论针刺深浅与补泻》一文。文中谈到浅刺是轻刺激,深刺是重刺激。孙思邈说:"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污,轻则为补",也是将深浅刺法作为一种补泻方法提出的。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眼肌麻痹是眼球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类似其症状的记载有《诸病源候论·目偏视》中:“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睑废》云:“此证视目内如常,只是上下左右二睑日夜常闭,攀开而不能眨”。这与提上睑肌麻痹症状相似。对眼肌麻痹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如以复视为主的,称“视一为二”;如合并上睑下垂,则称“目偏视”、“神珠将反”和“睑废”。现对我院眼科老中医庞赞襄治疗眼肌麻痹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针灸治疗麦粒肿,获得了简便捷速的疗效,兹就祖国医学中及近年来的应用与研究综述如下。一、病名病机麦粒肿,俗称“偷针”,是眼科常见的病种之一,此病多生于胞缘毛根部,有时一目而生,传至两眼,形如麦粒大。如偷针、土疡、土疳、包珍珠,眼疖等。现代医学称之为:睫毛毛囊皮脂腺炎、眼睑板腺炎。中医古籍对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侯论》该书卷28中指出,此疾“世呼为偷针”《证治准绳·七窍门》释:“按世传眼,初生小疱(皰)视其背上,即有细点如疱,以针刺破时眼即瘥,故名偷针……实太阳经实热也。”也有称本病为“偷针眼”的(见《原机启微》)又因本病发于胞睑,胞睑属脾主土,故名之“土疳”.(见《证治准绳》)在(《目经大成》中对本病的记载曰:“血瘀痰火,剥肤……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为一核,乃作痛.”《青囊真秘》中称本病为“土疡”  相似文献   

19.
关于“肝神”穴应用中答疑我们在贵刊1991年第6期发表的《针刺为主治疗不孕症105例临床观察》一文中,提及针刺"肝神"穴疗法,近两年来同道纷纷来函询问,现将有关问题解答如下。(1)"肝神"穴的由来和发展:"肝神"大是山东省济宁市名老中医,中医主任医师...  相似文献   

20.
姚自强 《新中医》1993,25(3):32-32,20
眼睑下垂又称睢目、睑废、睑皮垂缓等,其特点是上胞不能提起,掩盖部分瞳仁,影响视力,临床常有发现,可分为重症肌无力上睑下垂,先天性上睑下垂和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