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运用诊断标准对确诊为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1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双肺多发病变3例,单肺多发病变5例,单肺孤立病变3例。其中:肺内肿块型5例,肺炎型4例,既有肺内胂块又有斑片影的2例。8例行增强CT的均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病灶内未见明显坏死液化区;伴有胸腔积液的有2例,胸膜增厚的2例。11例患者中有3例行开胸手术,术后病检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另外8例均行OT导向下穿刺活检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结论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其中以结节肿块型和肺炎实变型最常见,结节肿块周围出现磨玻璃影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原发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与细胞免疫学特征的相关性,旨在提高淋巴瘤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5年6月间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于头颈部淋巴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42例,对其CT表现与细胞免疫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T/NK细胞来源者23例(54.8%),多发生于鼻腔鼻窦,以溃疡型或混合型多见,CT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B细胞来源者19例(45.2%),多发生于韦氏环,以肿块型多见,CT表现病变形态较规整,边界较清,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后轻-中度强化。两者原发部位、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免疫表型的头颈部原发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有其相对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群  高斌  王嗣伟  陈琪宝 《安徽医学》2006,27(2):122-124
目的探讨继发性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继发性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继发性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3型:多发节型,主要表现为多个低密度灶,轻度强化,密度均匀;单发肿块型,主要表现为肾内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累及肾周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邻近淋巴瘤侵犯肾脏型,主要表现为肾周脂肪囊内软组织肿块,包绕肾脏及肾门血管、输尿管,与后腹膜或肾门肿大淋巴结相连。结论继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部分,病灶密度均匀,轻度强化是继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普遍特点,肾周肿块伴肾脏功能减低,而肾脏形态无明显改变是继发性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脾淋巴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总结分析CT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1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孤立肿块型4例,表现为脾内巨大低密度肿块,呈不均匀性强化;多发肿块型5例,表现为脾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灶,呈轻度均匀强化;弥漫浸润与粟粒结节型2例,仅表现为均匀、弥漫的脾肿大,病灶密度类似或稍低于正常脾组织,CT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结论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原发性脾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粘膜改变.结果 18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呈弥漫浸润型11例,肿块型5例和节段溃疡型2例.16层CT平扫示肿瘤密度均匀14例,不均匀4例,16层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恶性淋巴瘤腹部结外器官受侵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腹部结外器官受侵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脾脏受侵3例,呈现出局部肿块型,多发结节型,弥漫肿大型;肝脏受侵2例,其中1例呈无回声局限性块状型,1例呈弥漫性低回声结节型,小肠受侵1例,肾脏受侵1例,CDFI显示多数病灶血流较为丰富。结论:超声检查对恶性淋巴瘤腹部结外器官受侵具有一定价值,可显示病变的大小、位置及对周围组织的挤压、有无胸腹水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涛  朱丹  谢晓红  彭涛 《四川医学》2010,31(12):1860-186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1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胃淋巴瘤按CT表现分为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增厚型及混合型,CT表现特征主要有:①多灶分布和广泛、显著胃壁增厚;②病变沿长轴侵犯有一定柔软度,胃腔无明显变形;③病变区胃浆膜面多清楚,胃周脂肪无明显受侵;④胃粘膜广泛粗大伴多发的浅溃疡。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性淋巴瘤中,位于髂骨10例,耻骨及骶骨各1例。X线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常合并较大软组织肿块,骶髂关节受侵犯2例,髋关节受侵犯7例;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1例,低信号4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骨盆是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X线、CT表现多样,MRI信号复杂,需与多种恶性骨肿瘤鉴别,充分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在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和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的MSCT完整的病例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管腔壁的厚度、强化的程度和扩张度的改变等.结果 26例患者共26处淋巴瘤,发生部位依次为,食道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2例、回肠3例和结直肠5例(其中回盲部3例).食道病变管壁CT平扫示均匀增厚,增强后为轻到中度的均匀强化.胃部淋巴瘤CT表现呈弥漫浸润型、局限性浸润型和局限性溃疡型,增强后病变为轻到中度的均匀强化;部分合并腹腔和(或)腹膜后淋巴结的肿大,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小肠和大肠淋巴瘤、肠壁增厚,部分合并肠腔呈"瘤样"扩张,少数合并肠套叠,增强后病变肠壁轻到中度的均匀强化,绝大部分不合并肠梗阻,部分合并腹腔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SCT能显示消化道淋巴瘤的特点,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来源的边缘带淋巴瘤,2例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NK/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发热、盗汗或体重减轻,2例无症状.CT检查多表现为肺内肿块,实变影中常见支气管充气征.5年总生存率9/13,其中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来源的边缘带淋巴瘤型的5年生存率7/8.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9年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与3.0T MRI平扫,其中30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特征及两者关系。结果:35例患者MRI诊断符合率为85.71%(30/35),5例误诊为睾丸精原细胞瘤。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为T_1WI与T_2WI呈均匀略低信号,DWI呈均匀高信号。30例行MRI增强扫描,其中27例有轻度均匀强化,3例因坏死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病例诊断结果为35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2例,NK/T细胞淋巴瘤3例。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于睾丸实质内,使曲细精管破坏,其间部分纤维形成,间质内无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与MRI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仅呈现轻度强化基本一致。3例有灶性坏死,与病灶MRI信号欠均匀表现一致。结论:T_1WI与T_2WI呈均匀略低信号,DWI呈均匀高信号为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MRI特征性表现。曲细精管破坏、其间部分纤维形成、间质内无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的病理特征与MRI增强扫描仅呈现轻度强化一致。典型MRI表现可为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道9例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确诊的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9例共14个病灶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患者全部行术前乳腺钼靶X线检查,7例表现为单侧乳房单个肿块,1例表现为单侧乳房多个肿块,1例表现为单侧乳腺均匀致密伴皮肤增厚,未见明显肿物,所有病灶均未见分叶、毛刺、泥沙样钙化、乳头凹陷等典型乳腺癌影像学表现。结论 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点。如果临床上考虑乳腺恶性肿瘤,而乳腺钼靶X线片上缺乏泥沙样钙化、分叶、毛刺等乳腺癌特征性表现,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应在鉴别诊断之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盆腔肿块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观察24例经临床、病理及手术证实的结核性腹盆腔肿块声像图特征。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腹盆腔肿块在超声显像上有几点主要特征:(1)肿块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与周围脏器广泛粘连。(2)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3)内部回声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4)肿块呈囊性或实质性或囊实混合性。(5)肿块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增强。(5)肠系膜根部或大血管旁可见肿大低回声或无回声淋巴结。(7)肿块与脏器无关连。(8)合并腹水时,可见腹膜均匀性增厚,回声增强。(9)彩色多普勒不能探及血流。结论:结论性腹盆腔肿块超声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9例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确诊的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共14个病灶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患者全部行术前乳腺钼靶X线检查,7例表现为单侧乳房单个肿块,1例表现为单侧乳房多个肿块,1例表现为单侧乳腺均匀致密伴皮肤增厚,未见明显肿物,所有病灶均未见分叶、毛刺、泥沙样钙化、乳头凹陷等典型乳腺癌影像学表现.结论 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点.如果临床上考虑乳腺恶性肿瘤,而乳腺钼靶X线片上缺乏泥沙样钙化、分叶、毛刺等乳腺癌特征性表现,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应在鉴别诊断之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罕见的脾脏原发淋巴瘤(PSL)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原发淋巴瘤3例,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CT表现为多发肿块型2例,巨块型1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7.7岁。结论PSLCT表现较具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确诊依靠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观察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0例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手术切除标本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CD45、CD45RO、CD30、CD34、CD68和EMA抗体标记。结果:10例脾脏原发性NH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临床分期为Ⅰ期者7例(7/10)、Ⅱ期3例(3/10)。大体分型:均匀弥漫型3例、粟粒结节型2例、巨块型2例、多肿块型3例。组织学形态:弥漫型淋巴瘤7例(其中中心母细胞性1例,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性3例,中心细胞性1例,小细胞性2例)、滤泡型淋巴瘤2例均为中心/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中小多型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免疫组化CD45、CD20、CD45RO标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0%、10%,余CD30、CD34、CD68和EMA标记均为阴性。结论: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较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手术前不易确诊,组织学以B细胞源性多见,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预后与病期及化疗有关。  相似文献   

17.
韦璐  陈刚  许彪  邹莹 《广东医学》2012,33(1):112-1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16层螺旋CT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根据22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可以分为4型:肠壁弥漫增厚型9例,广泛浸润型8例,息肉肿块型2例和混合型3例。MSCT的主要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累及肠管仍能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及柔韧性,可有肠管扩张,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MSCT能显示小肠淋巴瘤的特点,对诊断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其中弥漫性增厚9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3例;14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完整,4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1例,浆膜面清晰15例; 5例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X线、CT表现及特征,以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X线及CT表现,归纳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胃淋巴瘤的X线表现及特征有: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混合型。胃淋巴瘤的CT表现及特征有:弥漫或局限性胃壁明显增厚,周围脂肪间隙存在。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胃淋巴瘤有较明显的X线、CT表现及特征,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征象有助于对胃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廖忠剑 《当代医学》2016,(28):29-30
目的:对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将通过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肠腺癌37例,平扫表现为肠壁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存在明确的肿块,并伴有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小肠间质瘤23例,平扫表现为肠襻往肠腔外生长,且呈近似圆形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实质期显著强化,并且为延迟强化。小肠淋巴瘤15例,平扫表现为肠壁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4例,平扫表现是空肠内有近似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在小肠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更为准确的掌握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并可依照肿瘤强化情况判定肿瘤性质,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