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硅胶膜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 cm的骨与骨膜缺损,左侧采用硅胶膜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为实验组,右侧单纯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缺损为对照组;术后3、6、9个月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评价硅胶膜复合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实验组可见局部成熟的成骨区域,优于对照组;实验组6个月成熟成骨区域增大,可见明显血管;实验组9个月成骨区域基本上都是成熟胶原纤维,且结构排列规则,血管明显;生物力学检测发现实验组的压缩刚度、抗扭转刚度、三点弯曲最大载荷、抗折弯刚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硅胶膜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不但能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成熟,并且能明显提高骨组织的力学性能;硅胶膜除了可以限制纤维组织的长入,还可以引导血管的长入和其他营养物质聚集在组织工程骨内,很好地发挥屏障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解决植骨材料来源困难,本研究利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复合异种骨作为植骨材料,探讨其替代自体新鲜骨的可能性。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人工造成桡骨中断缺损。A组采用复合异种骨移植,B组单纯异种骨移植。采用自体对照组,观察实验侧(右侧、复合异种骨或单纯异种骨)和对照侧(左侧、均为自体骨)在影像学、免疫学和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变化,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复合异种骨移植侧和自体新鲜骨移植侧,各项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实验使用的新型复合异种骨,有诱导成骨作用,几乎无抗原性,有取代自体新鲜骨移植的应用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ε caprolactone, P C 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 L 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 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 B 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3、6、12周后处死,进行 X 线、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检测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实验组( A)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 B);材料呈明显的降解趋势;血清中 Ca、 P、 Ig G、 Ig M 、 C4值与正常及空白对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降解材料( P C L/ P L A)在引导骨性组织再生中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促进骨缺损的愈合。证明新型骨生物降解材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甲壳胺膜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甲壳胺膜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SD大鼠102只,随机分为A、B、C3组,按缺损长度与神经干直径之比制作实验动物模型(A组:缺损3倍,B组:缺损5倍,C组:缺损8倍)。设自身对照,双后肢随机作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用甲壳胺膜管桥接缺损,对照侧用肌表面旷置法。术后4,8,12周作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和远端轴突再生率的比较。结果4周后各组双后肢均形成溃疡;8周后A组溃疡愈合;12周后B组实验侧溃疡愈合,A、B组均无明显肌萎缩,能展趾活动,有肌肉收缩现象。C组及B组对照侧溃疡及肌萎缩加重。桥接体周围无瘢痕粘连,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各时相每组内实验侧远端轴突再生率优于对照侧(P<0001)。12周后,3组间实验侧远端轴突再生率两两比较: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P<0001)。A、B组髓鞘成熟良好,C组仍有髓鞘溃变现象;3组实验侧均无胶原纤维增生。结论甲壳胺膜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可防止瘢痕侵入,有利于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6.
丝素蛋白膜修复兔尿道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索丝素蛋白膜修复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对照组Ⅰ及对照组Ⅱ.实验组12只兔切除尿道中段1.5 cm建立尿道缺损模型,应用丝素蛋白膜修复,术后2、4、8、16周每次3只行逆行尿道造影、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16只兔行尿道海绵体游离后即缝合切口,对照组Ⅱ6只兔切除尿道中段1.5cm建立尿道缺损模型后缝合切口依靠尿道自体再生修复缺损,术后8周、16周对照组Ⅰ及对照组Ⅱ每次3只行逆行尿道造影、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12只兔应用丝素蛋白膜修复尿道缺损未见尿道狭窄,尿道粘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修复缺损区,未见纤维化形成,16周时丝素蛋白膜完全降解,粘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排列有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修复区腔面覆盖细胞为尿道移行细胞.结论 丝素蛋白膜能够诱导尿道粘膜上皮细胞及尿道平滑肌的生长,具有促进尿道缺损修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PHBV复合HA纳米纤维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复合羟基磷灰石(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各16只;空白对照组8只。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大体观察,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周植入材料处有片状密度增强,截骨处有骨痂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有骨性缺损,术后12~16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干结构,髓腔再通。与对照组相比,8周之前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12周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现了更好的成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纳米珍珠层人工骨(NNAB)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成骨作用及降解情况。方法 将NNAB植入新西兰白兔1.5cm的桡骨缺损内,同时与微米珍珠层人工骨(MNAB)作对照,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当天及4、8、16、24周作X线、骨密度测量,动物处死前予四环素注射活体荧光标记,然后动物取材作大体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NNAB植入动物体内后显示与组织相容性良好,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NNAB的骨化及降解能力均优于MNAB。NNAB植入区愈合较好,MNAB植入区次之,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结论 NNAB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具备骨诱导和骨传导能力,可在体内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9.
10.
段玉金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2):149-152,112
目的:观察自制异种脱蛋白松质骨(XDCB)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自制XDCB植入新西兰兔桡骨大段骨缺损(14mm)模型中,分别于术后4、8、12、16w采用观察大体标本、X线、HE染色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X线片可见4w时材料密度较高;8w时材料与宿主骨接触处模糊;12w时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16w时材料区密度接近宿主骨。组织切片观察可见XDCB植入后4w有新生软骨形成及未成熟的骨组织,可见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胶原组织及较多的小血管,并可见多核巨噬细胞;8-16w连续观察可见新骨继续生成,巨噬细胞逐渐减少,但仍存在;XDCB逐渐降解吸收缩小,缺损两端间有新生编织骨生成,部分相互连接融合,部分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骨小梁和髓腔结构。结论:自制XDCB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载体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骨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36只家兔的双侧桡骨均建立1.0 cm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于骨缺损部位植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CPC);B组植入复合bFGF的CPC,C组植入复合VEGF的CPC,D组植入联合应用bFGF和VEGF的CPC。分别于术后3,6,12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X线摄片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基本降解;B,C组骨缺损基本修复。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2周时D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12周时)显示D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12周时,编织骨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D组中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重新恢复,B和C组则未见骨髓腔再通。 结论:CPC/bFGF,CPC/VEGF和CPC/bFGF+VEGF 3组复合物均能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CPC/bFGF+VEGF复合物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明显优于CPC/bFGF和CPC/VEGF复合物,说明bFGF与VEGF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猪耳廓的脱细胞软骨基质(Extr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ECM)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5mm的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股骨下端滑车处直径为5mm、深4mm的软骨缺损。实验组(A组):用自制ECM复合自体培养的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实验组(B组):单纯自制ECM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于4、8、12、24周后分别与空白对照组(C组)相比较,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检查、胶原含量的测定,观察EcM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结果第12、24周时,A组修复效果最好,修复组织填充于软骨缺损处,与正常组织连接紧密,分界较为平滑;B组修复效果次之;C组最差,各阶段缺损少量的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多为纤维组织。结论自制的ECM与自体软骨细胞复合具有较强的软骨生成能力,可作为异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4.
冯永增  彭磊  徐华梓  张宇 《浙江医学》2011,33(8):1120-1123,1126
目的观察牡蛎壳/消旋聚乳酸复合人工骨(OP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能力,同时观察其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并评价其性能。方法应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分别制得OPCB及纯消旋聚乳酸(PDLLA)多孔材料;将27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1.2cm的双侧桡骨干缺损并植入上述两种材料。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组。观察材料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及全身反应。于术后6、12、侣周分别取材。作X线、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组织反应、材料的降解、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OPCB及纯PDLLA植入动物体内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且OPCB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纯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18周时,植入OPCB材料的骨缺损基本修复,O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植入纯PDLLA材料的骨缺损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则骨缺损断端只有少量骨生成。形成骨不连。同时OPCB材料植入后在6、12周分别可见吞噬有材料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8周时仍有部分复合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OPCB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缺损修复能力,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因子几丁质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几丁质管在修复兔面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在16只新西兰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上分别造成8mm缺损,左侧用管腔内注入NGF的几丁质管修复,右侧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作对照。术后8周和16周分别取8只动物进行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的再生神经已通过近远中吻合口,神经纤维密集成束;术后16周,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增加,神经纤维束增粗,形态接近于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测和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和有髓神经轴突总截面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几丁质管可为免面神经缺损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定性、定量地了骨基质明胶和脱钙骨基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植入物修复家兔桡骨损的过程。结果表明两者均有诱导成骨作用,骨基质明胶的诱导成骨能力优于钙骨基质。术后6周,骨基质明胶组的骨缺损已完全愈合,而脱钙骨基质组接近愈合。作者认为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基持明胶和脱钙骨基质具有诱导成骨能力,而自体红骨髓为骨形态发生白提供诱导成骨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17.
钻孔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软骨缺损的修复过程,比较不同数目钻孔术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用中国白兔24只,在股骨关节面造成6mm×8mm全层软骨缺损,分别施行10孔和5孔钻孔术,术后4、8周取材,做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0孔、5孔和对照组的优势修复组织分别为类透明软骨、幼稚软骨加纤维软骨和纤维组织。修复组织厚度10孔和5无显差异。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10孔〉5孔〉对照组。初步结论:软骨下骨钻  相似文献   

18.
复合PRP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纤维蛋白胶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探讨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分为A、B、C3组,每组12只。A、B组动物术前4h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纤维蛋白胶(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观察其一般情况并于4、8、12周取材做组织学切片,术后12周取尺桡骨做生物力学测试。分别从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方面评估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见A、B组各时间点新骨形成均优于C组。生物力学比较:12周时A组桡骨生物力学强度与正常桡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及构建的含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均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种子细胞的添加可明显促进新骨成熟度和增强其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羊膜移植修复兔结膜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修复结膜缺损的作用机制,为保存人羊膜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5只新西兰大白兔,取右眼作为羊膜移植组,左眼作为对照组,2组均建立兔结膜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进行羊膜移植,对照组不作移植,自然愈合。观察2组羊膜生长情况,并于术后3、5、7、9、14、21d取活体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羊膜移植组术后1周羊膜植片接近正常结膜,组织学检查证实羊膜与创伤处结缔组织紧密结合,结膜上皮沿缝合处爬行至羊膜表面,羊膜下仅有轻微的纤维增生,无瘢痕组织形成;对照组1周后创口开始愈合,组织学检查发现大量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结论:保存人羊膜移植能有效地促进结膜上皮化的进行,减少瘢痕形成,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