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X):24-2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病早期(24-96h)开始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为UAP患者160例,且血脂水平高于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冠心病预防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80例)和辛伐他汀组(常规治疗外加服辛伐他汀,8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测肝功、肾功、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辛伐他汀6个月后能有效地降低UAP患者血清TC、LDL-C,升高HDL-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但辛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其缺血相关事件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AP发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辛伐他汀联合葛根索治疗,疗程14天,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别。结果采用辛伐他汀联合葛根素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血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缺血性心绞痛。冠心病二级预防强调使用他汀药物调脂治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防止血栓形成及抗炎作用。本文旨在观察他汀药物在冠心病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心脏性猝死。我科应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 1999年住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患者 12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6 3 .8岁。根据 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 ,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酶学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 (消心痛 10mg ,每天 3次 ,长效心痛定 2 0mg ,每 12h 1次 ,阿斯匹林 0 .1g …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根据前瞻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肠溶阿斯匹林、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辛伐他汀在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常规治疗联合辛伐他汀在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 6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和必需采取冠脉介入或冠脉搭桥等患者的数量。统计学处理采用 χ2 检验。结果 :治疗一个月后即发现常规治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使用硝酸甘油的量已明显减少 ,随访 6个月 ,发现在常规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和需要采取冠脉介入和冠脉搭桥的患者的发生率为 40 % ,在常规治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和需采取冠脉介入和冠脉搭桥患者的发生率为 1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辛伐他汀能够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能够减少需冠脉介入和冠脉搭桥的例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病早期(24~96h)开始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为UAP患者160例,且血脂水平高于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冠心病预防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80例)和辛伐他汀组(常规治疗外加服辛伐他汀,8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测肝功、肾功、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结果:辛伐他汀6个月后能有效地降低UAP患者血清TC、LDL-C,升高HDL-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但辛伐他汀组更明显(P<0.05);其缺血相关事件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AP发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显著减少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早期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3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辛伐他汀、脂必妥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χ2=4.09,P<0.05;治疗组治疗后TC、LDL-C、HDL-C水平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老年UAP患者血脂的水平,可为老年UAP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下降(P〈0.01),其他血脂项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各血脂项目水平改善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显效,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饮食控制,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的发作次数和频率、心电图ST段改变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显著降低,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血栓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扩冠、调脂、抗血小板、抗凝等常规治疗。血栓通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两组均观察14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缺血情况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血栓通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可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情况。  相似文献   

12.
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8例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情况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无明显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近两年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为I20.0) 在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为病种费用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 抽取满足条件的住院患者费用、用药、材料等信息,计算平均住院日、费用消耗、费用构成等指标,分析该病种的常规用药与治疗措施.结果 该病种2 年平均住院日8.85d,次均住院费4万元左右.材料费占总住院费56.06%.费用前10 位的药品占总药费50.45%,且有7 个品种是辅助用药.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人次逐年升高,治疗费用高昂,高值耗材是费用控制的关键;辅助用药比例偏高,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初始剂量10mg,每日1次,根据患者症状每4周调整1次剂量,最大40mg,疗程4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4.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UAP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服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血浆miR-21、miR-24、miR-126、miR-146、miR-223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的15例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的UAP患者及10例冠状动脉病变阴性的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1次口服,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NA浓度,比较服药前及服药1周后外周血浆中这5种miRNA的差异.同时选取50例UAP患者(包括冠状动脉病变阴性及阳性者),根据其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及对照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中5种miRNA水平.结果 仅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的UAP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浆中的miR-223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几种miRNA及冠状动脉病变阴性者血浆中5种miRNA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可升高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的UAP患者血浆中miR-223的水平但不影响冠状动脉病变阴性者血浆miR-223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晓龙  杨建中  熊慧生  龙波 《重庆医学》2008,37(2):168-169,171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经济学评价.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疗效、心电图和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并记录医疗总费用、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0.71%; 对照组依次为80.56%和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此外,治疗组可减少住院时间,同时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而且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通心络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通心络组(30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监测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血浆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1月后两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组血清sICAM-1浓度由治疗前的129.37±32.29ng/ml下降到78.42±96.42ng/ml,常规治疗组血清siCAM-1浓度由122.32±36.12ng/Ml下降到89.24±21.25ng/ml,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后通心络组sICAM-1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 通心络能通过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含量,抑制动脉血管壁炎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常规治疗两种方法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5例(14.3%)转为AMI,2例(5.7%)死亡,尿激酶组无1例发生AMI或死亡。对照组心绞痛显效率为48.6%,尿激酶组为95.3%,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心绞痛平均好转时间及平均显效时间分别为7.79±5.05d和9.46±3.75d,尿激酶组分别为2.14±1.35d和3.28±1.86d,两组差异均极为显著(P<0.001)。提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连续静滴可防止AMI及死亡发生,并能加速缓解或消除心绞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瓜蒌皮注射液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hs-CRP、Lp-PLA2、HCY水平。治疗组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瓜蒌皮治疗组(瓜蒌皮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降血脂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瓜蒌皮组加用瓜蒌皮注射液治疗。观察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Lp-PLA2、HCY的水平变化。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hs-CRP、Lp-PLA2、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瓜蒌皮组血清hs-CRP、Lp-PLA2、HCY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瓜蒌皮注射液能显著降低hs-CRP、Lp-PLA2、HCY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合贝爽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3例应用常规治疗,43例加用合贝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心电图,率压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降低率压积.讨论用合贝爽能解除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预防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