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颅内动脉系统主要负责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其病变可以发生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颅内静脉系统则承担脑静脉血和脑脊液回流,主要由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构成,包括脑浅静脉、脑深静脉、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等。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和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等。本文拟就脑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简要评述。一、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均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修订《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为了指导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指南,本文对指南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研究正常足月新生儿颅内静脉系统的超声成像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上的研究价值.方法 选取5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前囟为声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究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的形态、走势及血液的频谱特点.结果 (1)大脑内静脉、室管膜下静脉、Galen静脉、直窦、横窦、上矢窦、窦汇显示率为100%,基底静脉与下矢状窦的显示率依次为22%与28%;(2)颅内静脉显示出较低的流速;(3)58例中7例室管膜下静脉、大脑内静脉、Galen静脉,56例直窦,54例横窦,57例上矢状窦和窭汇血流频谱具有搏动性;10例基底静脉中1例具有搏动性;14例下矢状窦中2例具有搏动性.结论 虽然部分功能受到限制,但经过研究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依然能够显著识别颅内静脉系统,为足月新生儿颅内静脉系统的检查提供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3)小脑幕脑膜瘤;(4)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5)镰幕脑膜瘤;(6)海绵窦脑膜瘤;(7)乙状窦脑膜瘤;(8)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视肿瘤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根据静脉系统受侵及的程度做不同的处理。结果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6.7%,死亡率为1.7%。结论当脑膜瘤侵及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重要的颅内静脉时,手术处理方法不同。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T)是指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的血栓形成,是由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导致静脉系统形成血栓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颅内静脉系统疾病越来越多地被检测出来,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1,2]。然而,因为脑静脉系统的变异性很高,静脉之间有广泛和复杂的吻合支分布,需要建立不同的动物模型来探索疾病在不同时间窗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以及治疗策略。灵长类动物是进行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实验模型的最佳选择,因其颅内静脉结构与人类最为相似[3],但是考虑到成本、可行性、伦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采用的实验动物主要有猪、兔、鼠、猫等。本文对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报道1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体位性头痛起病,经腰椎穿刺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继发硬膜下积液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头颅CT、MRI均可提供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MRV及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诊断手段.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颅内压增高与正常压力状态下脑静脉系统流出端的影像学特征,描述该段血管汇入静脉窦前的狭窄形成,结合前期实验结果探讨脑静脉系统参与颅内压调节机制中该血管狭窄节段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4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非血管性疾病)致颅内压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1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技术扫描成像,获得脑桥静脉及脑内静脉窦原始影像,以最大强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记录脑桥静脉汇入静脉窦前即两者交界处的影像学特征.并测量不同压力状态下脑桥静脉的直径.结果 颅内高压患者的脑桥静脉直径大于对照组,并且大部分颅内压增高患者(32/40)可出现影像学上脑静脉流出端磁共振信号的减弱甚至消失,形成影像学上的明显狭窄,而正常志愿者中仅有1例出现类似的信号减弱.结论 脑桥静脉作为脑静脉系统的最后通路,在颅内压增高时形成的狭窄结构提示其可能参与脑静脉系统自身体积变化的被动调节,进而对颅内压的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压力增高时脑桥静脉直径增加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该狭窄结构限制了静脉血液向颅外的顺畅引流,导致静脉血液的淤积并进一步增加了颅内压力.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及纤溶抗凝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方法及观察纤溶抗凝治疗疗效。方法 详细分析30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将应用纤溶抗凝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调查14例未用纤溶抗凝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分析。结果 核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早期纤溶抗凝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症状缓解、体征恢复、痊愈率及死亡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MRI和MRA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纤溶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系统疾病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颅内动-静脉畸形等。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和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脑静脉系统疾病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如磁共振黑血血栓成像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支架植入术治疗静脉窦狭窄、微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使得对脑静脉系统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文重点阐述常见脑静脉系统疾病的最新诊断与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非增强头部CT平扫为静脉溶栓治疗前的首选快速检查方式,但其很难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因而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中,绝大多数合并的颅内动脉瘤为静脉溶栓治疗后经CTA、MRA或DSA等检查发现。本文将介绍1  相似文献   

13.
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及其生物学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描述人脑桥静脉流出端的超微结构,观察该段血管的微观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调节机制。方法非血管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病人行开颅手术,术中小心暴露并取出脑桥静脉至近静脉窦端,常规TEM样品制备方法,选取脑桥静脉流出端行超薄切片,重金属盐染色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脑桥静脉流出端有大量致密排列的纤维,以胶原纤维为主,也可见弹性纤维及少量网状纤维,散在的成纤维细胞也可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未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该血管节段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与脑静脉系统其他部位明显不同。结论脑静脉血管床贮存的大量静脉血液可以通过容量调节影响到颅内压力变化,而脑桥静脉作为颅内静脉血液流出的最后通路,流出端具有的特殊形态学特征提示其可能是脑血液循环中静脉血液流出的关键环节。由于该段静脉血管壁没有发现平滑肌细胞,也未发现神经纤维组织,而致密分布的胶原纤维本身不具有自主舒缩功能,因此推测该段血管缺乏主动调控机制。研究脑桥静脉流出端参与静脉血液流出的被动调节机制可为下一步针对脑静脉系统临床治疗颅内压增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颅内静脉系统病变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生理调节、动物模型研究以及相关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重点阐述颅内压与脑静脉血流动力学关系的相关研究,并简要叙述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静脉侧枝的开放和再通情况以及颅内压变化。方法用TCD 2MHz探头检测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静脉的血流速度以及动脉频谱形态的变化。结果 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颅内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增高(139cm/s,118 cm/s,99 cm/s,103 cm/s,58cm/s),动脉频谱呈高阻力,经过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颅内静脉血流速度下降,颅内动脉频谱由高阻力型恢复正常。结论 TCD能可靠无创、准确地检测颅内静脉,在病程中通过多次的TCD检查,可以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侧枝的开放和再通情况以及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常病情严重,桥静脉(BV)破裂是ASDH的病理机制之一。创伤性ASDH后易出现静脉回流障碍、脑缺血、颅内迟发性出血、术中脑膨出等。本文就ASDH的发生和发展及其与颅内浅静脉循环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晶 《中国卒中杂志》2013,8(12):966-965
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外动脉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已受到临床医生的一致认可,但在脑静 脉系统的应用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发病率 较低,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然而这些形态学检查不能为临床提 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多普勒超声能够对脑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为CV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提供丰富的信息,本文将多普勒超声在颅内静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提高超声医生及临床医生 对超声在颅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T)是指颅内静脉窦和(或)静脉的血栓形成,从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脑组织瘀血、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和误诊,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将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并发的颅内皮质静脉血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导致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而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导致脑组织肿胀及颅内压增高,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CVST临床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对CVST诊断和对该病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对2002年至今在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8例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不同成像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I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综合评价近期证实且资料齐全的IVST患者10例,并对CE-MRI和MRV成像方法在血栓部位、范围、窦腔闭塞、侧支静脉以及颅内静脉的整体形态显示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血栓位于上矢状窦、横窦各4例,窦汇、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各1例。在血栓范围、窦腔闭塞方面,CE-MRI均优于MRV,侧支静脉、颅内静脉的整体显示MRV优于CE-MRI(P均<0.05),两种检查方法均准确显示血栓部位。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多种成像方法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联合应用才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