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龄患者由于术前常伴有多系统疾病,加之老年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明显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尤其是合并有心脏疾病拟行非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麻醉风险更高。因此,对该类患者的麻醉和手术的要求更严格,如何保证围术期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尤显重要。本文就我院诊治的1例高龄合并心脏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毕安全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对麻醉要求较高,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良好的麻醉管理为手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83例心脏病人在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急症非心脏手术进行了分析。硬膜外麻醉采取小剂量,分次给药的原则,1.5%~2%利多卡因首量10ml左右,麻醉效果全部满意。术中常规面罩吸氧,维持水电平衡,加强呼吸、心电及血压监测,针对心脏病种类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维持生理功能稳定,麻醉手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者。结果表明,分次小量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对伴心脏病的急症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时,其代偿机制不足以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加重了原有的循环功能障碍。对手术的各种正常应急反应如血中儿茶酚胺增加、心搏量提高等均可使心机耗氧量增加。同时手术和麻醉对患者心理上亦造成一种刺激,使之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改变及机体机能改变,内分泌紊乱,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从而使心脏并发症增加。因此,在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6例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6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开始后静滴GIK溶液以改善心肌功能。术中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果 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前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心肌缺血表现。停止体外循环后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均恢复良好。结论 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行瓣膜替换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深麻醉拔管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84例非心脏手术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诊治的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前者在清醒状态下拔管,后者接受深麻醉拔管,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和异常情况发生率.结果 拔管前,两组血流...  相似文献   

7.
心脏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金旭东,陈庆廉(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310003)心脏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术前病程长,心功能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麻醉诱导及维持期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对顺利完成手术和良好的术后恢复甚为重要。现将我院1989~19...  相似文献   

8.
张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4):699-699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资料。选择适当的术前治疗与准备,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围术期心肌缺血缺氧、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216例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方法正确,保障了手术的正常进行,患者均恢复良好,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心脏病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前充分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合并心脏病手术的患者日益增多,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尤易见于高龄老人。老年人心脏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风险比较大,因此,要熟悉老年人各主要脏器功能的生理病理变化,心脏病变程度和代偿能力,危险因素,预防术中氧供需失衡,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必要的。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保持血压、心率稳定,维护好心脏功能,避免进一步损害,避免机体缺氧及电解质紊乱,保持肝、肾等重要脏脏器的灌注。  相似文献   

10.
郭继艳  郭继华 《吉林医学》2007,28(17):1877-1878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对18例患者进行术前全面评价心脏病变程度和代偿功能,作好相应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实施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措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防止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致险事件发生。结果:18例病人无1例因麻醉死亡者。硬外+全麻联合麻醉控制手术伤害性刺激导致的高血压效果较好。麻醉中积极、合理使用麻黄素、多巴胺、阿拉明、硝酸甘油和艾司洛尔调控血压和心率,以维持循环功能稳定。结论:心脏病病人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麻醉实施和处理得当,可取得满意手术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病人施行剖宫术最佳围手术期的治疗及麻醉处理,有效地提高母婴生存率。方法:随机选择90例心脏病剖宫手术病人进行围手术治疗,麻醉处理及监测剖分病例进行术前,术后血动力学指标等项目监测,结果:硬膜外阻滞后33例出现低血压,平均收缩压下降2.7-4.0kPa,中心解脉压无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脏病类型有关,结论:在适当纠正条件和心电监测下对心脏病人行剖部产术更为安全,可有效地防止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施行剖宫产术尤为适且于高危妊娠心脏病人的剖腹产,心脏病人剖宫术围手术期密切监测血流动力指标和心血管功能可有效地提高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心脏病患者在产程中易引起低血压和充血性心衰,围术期和术中充分估计病情,严密监测,提高心脏代偿功能,防治心衰,是提高母婴安全的关键。我院1985年6月至2005年5月,在硬膜外麻醉下为48例心脏病患者施行剖宫产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麻醉处理方法对于减少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基于现有研究,我们对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0日期间87例高龄心脏病患者行腹部手术者采取全身麻醉,术中注意监测患者血压、心率 、ECG和SpO2等生理指标.结果 :心脏病患者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或低血压和束支传导阻滞发病率最高.87例患者中,术后需进行呼吸支持者为32例,所占比例为36.8%.存在循环不稳定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为40.2%和18.4%.麻醉和术后死亡率为0.0%,所有患者术后状况良好,无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结果:对高龄心脏病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法,并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病人术前具有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内环境紊乱及凝血功能异常[1],手术期间受体原有的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剧,加之缺血再灌注损伤均给麻醉带来很大的困难,麻醉中应加强多系统功能监测,给予正确的容量治疗及维持受体血流动力学稳定、电解质平衡及一定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分析王素霞景新爱薛瑞美贾惠敏驻马店市人民医院(463000)我院自1985年1月~1996的10月共对108例心脏病患者施行了非心脏手术,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108例中,男58例,女50例,年龄32~89岁,50岁以上者...  相似文献   

16.
朱允和  周海宁  杨波  张永恒 《医学综述》2014,(24):4507-4508
心脏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是心脏术后常见且危重的并发症之一。体外循环期间往往会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低流量、灌注不足等因素使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而发生AKI。随着体外循环设备日趋完善以及手术质量的提高,因体外循环灌注引起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已趋于下降,但危重患者和重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以及多瓣膜置换等手术,因长时间体外转流和主动脉血流阻断后发生肾功能损害的概率仍然较高。尽早采取预防性保护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心脏术后AKI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姜维 《实用全科医学》2004,2(4):306-307
目的 探讨 60岁以上老年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43例此类手术麻醉病人 ,作充分的术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 ,术中预防心肌氧供失衡 ,适当运用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 ,防止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结果 术中 72 .1%的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 ,3 9.5 %出现心律失常 ,11.6%为严重心律失常 ,其中一例行电复律 ,6.9%术后仍需呼吸支持 ,围术期无死亡。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36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探讨其治疗及在手术中监测的手段和策略,降低围数期的死亡率。方法 分析术中可能诱发加重房颤病人的各种可能原因,并采取术中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方式,控制心率,维持循环稳定。结果 36例均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结论 加强术前、术中的麻醉监测,并采取有效的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及用药,积极观察并消除围术期中各种诱发加重房颤病人诱因,是可以使病人安全地渡过围术期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总结11例先心病施行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术中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部温度维持34-37℃,均在心脏空跳的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用量很少,无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3年,均能参加正常活动,无残余分流和杂音。结论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及再灌注损伤,使术中心肌代谢处于接近生理状态,具有较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6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的心电图变化。指出:麻醉的关键在于维持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稳定,防止发生心肌缺血。术中心律失常以窦缓、窥速多见;室性心律失常的减少与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有关。对术中心脏起搏器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