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曰:“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从,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王冰将“奇病”训为“他疾”。胡澍《素问校义》曰:“此言圣人顺从天地、四时之道,故身无病。无取于奇病也。王注训‘奇病’为‘他疾’,亦非其义。  相似文献   

2.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医古文》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版,习称第六版教材)选文《皇甫传》中有多处注释及译文不确或不妥,现特择其中数则加以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或劝谧修名广交” “修名”.教材的注解为:”“端正名分。《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韦昭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按:“‘端正名分”,其前提应是名分“不正”。据《国语·周语上》“……岁贡,先王之训。……有不贡则修名”可知,“不贡”,显然是有违“先王之训”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修名”,即“匡正…  相似文献   

3.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六版《医古文》教材(下同)注:“较,通‘皎’。明显,明白。”“较”不通“皎”,“较”本身就是“明显”之义。《广雅·释诂》:“较,明也。”王念孙疏证:“较之言皎皎也。”《史记·伯夷列传》:“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唐·司马贞索隐:“较,明也。”又《史  相似文献   

4.
《医古文》教材中有三处对“时”、“不时”的注解,①《史记·扁鹊传》;“太子病血不时。”五版、六版注:不时,不按时(运行)。②《左传·泰医缓和》:“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五版注:不时,不按时,指不分昼夜晦明.③《吕氏春秋·尽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五版注:以时,按时。以上(下文简称为例1、例2、例3)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仔细分析以上工住,皆欠准确。“时”作副词时,具有“按时”义,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其后面的动词,如“秋水时至”、“学而时司之”。但当官后面没有动词时,则其意义和语法作用都有了变…  相似文献   

5.
1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烦扰阳和 ,劳疲筋骨 ,动伤神气 ,耗竭天真 ,则筋脉月真胀 ,精气竭绝。”清代小学家俞樾在《春在堂文集·读书余录》中指出 :“‘张’字之上夺‘筋’字。‘筋张’、‘精绝’两文相对 ,今夺‘筋’字则义不明。王注曰‘筋脉胀张 ,精气竭绝’,是其所据本未夺也。”俞说一出 ,后人多袭用之 ,由郭霭春先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亦引用此说。笔者认为 ,俞氏之校误。俞氏之校本于王冰之注文 ,殊不知王冰之注亦误矣。对“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一…  相似文献   

6.
1《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考《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注家解“登天”,义多失。如王冰:“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马莳、吴、张景岳等均本王冰说。“白日升天”,此神仙类无稽之谈,不足为论。俞樾《内经辩言》:“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者,承上之词。见黄帝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登天子位,即登皇帝之君位。此为摄政理国之语,与前文之说及…  相似文献   

7.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唐·王冰注解《内经》认为“足生大丁”即“丁生于足”。后世不少医家对此注提出异议,认为冰之所注有望文生训之嫌。清·张琦《素问释义》说“冰之注得不偿失……曲为解说,牵合附会,强以相通”。胡澍以为“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吴崑著《内经吴注》亦认为“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延利 《国医论坛》2002,17(5):51-52
1 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执水 执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句中“似”今人大多认为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作“好像”,此大误矣。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故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则前后矛盾。“似”当是“连续”之义。《广雅·释诂》:“似 ,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 :“似者 ,《小雅·斯千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耒吕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 :‘似 ,嗣也。’”又《广韵·止韵》:“似 ,嗣也。”“嗣”即“连续”之义。“似”有…  相似文献   

9.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关于“罢极”,历代注家各执已见。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考证研究,认为古文字学中,“罢”为“罴”地省写,通用。故“罢极”者,“罴极”也。如此释之,则文意通,疑虑顿消。1 “罢”释曹聪孙《古书常见误读字字典》“古籍中,‘罢’字多音多义……还是‘罴’的省写字”[1]。而“罴”,《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山番冢之山……兽多犀凹牛熊罴”[2]。《史记·五本纪第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虎”[3]。《诗·大雅·韩奕》:“有熊…  相似文献   

10.
《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但由于年代久远,辗转传抄,造成文句错乱,文义不属,给后人的理解造成困难。《灵枢·天年》中,“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12月第一版(即“五版教材”)解释:“‘使道’:一指鼻孔(杨上善注),一指人中沟(马莳注)。一般多从后说。‘基墙’:‘基’,星象家称地阁,俗称下巴。  相似文献   

11.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阿是穴命名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是穴 ,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灸例》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 (成 ,《普济方》作“或”)痛处 ,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 ] 至于阿是穴名之涵义 ,诸家多以为“痛处为是” ,此说值得探讨。考最早将“阿”释为“痛甚”者 ,为日人小阪元佑 ,他在《经穴纂要》中引《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 :“今人痛甚则称阿云云”。[2 ] 然《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内 ,“阿”字并无疼痛之义。查《汉书·东方朔传》 :“上令倡监榜舍人 ,…  相似文献   

13.
泄泻考     
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嗳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有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14.
白兔藿藿指豆的幼苗。《说文解字注》草部云:“藿,未之少也。”段玉裁注云:“李善引《说文》作豆之叶也。”又《诗·小雅·白驹篇》:“食我场藿”。《毛传》曰:“藿,犹苗也。”藿指豆叶:《广雅疏证》卷十上释草云:“豆角(?)之荚,其叶谓之藿。”《诗·小雅·采菽》:“采菽采菽”。郑玄笺云:“菽,大豆也。采叶以为藿。”《唐本草》赤小豆条引《别录》云:“赤小豆,叶名藿。”藿也指豆:《诗·小雅·小宛篇》:“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云:“菽,藿也。”又《诗·豳  相似文献   

15.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曾在《管窥篇》写《小大前后》一文(载本刊2005年第8期第30页),对其中的“后”字,谓有后窍(即肛门)义与大便义,总觉“义犹未尽”,今特补此文,说其厕所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马莳注:“腰脊控引睾丸而痛,痛时窘甚,而欲往去后也。”马注“之后”为“去后”,“之”系动词“去”,则“后”当属名词义。此句又见《太素》卷十一《府病合输》,杨上善注:“时急之大便之处也。”以“大便之处”释“后”,则其为厕所义明白无疑。当前常用的两部大型工具书《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后”字条的…  相似文献   

17.
六版惬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慨之益,而望嘉教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毅,格也。从木,放声。”(汉语大字典》:“毅,木名。又称‘格’,即构树。”知“毅”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素我于阜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毅”为“毁”之误。教材中《养生论)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秘中散集),参校的是(昭明文选)。查《文选为974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尤刻本,亦作“毅”。注云:“(国语),子鱼谓秦伯日:能使成靠教,君之力也。”原文并注皆作“毅”。然而,遍查《辞源》、《汉…  相似文献   

18.
1唐瘕原文:在肠中,痛,左右不化,泄,为唐瘦。唐瘤,马继兴先生释为“瘪瘪”[‘j。按.“瘤”指可移动之包块类,“搪”指大便稀薄,释塘瘤似未尽妥。“唐”有大之义,《说文》:“唐,大言也”。段玉裁注:“引伸为大也,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言荡荡也”。汉·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其中“唐”也训为广大,浩荡之义。《难经·五十七难》;“大瘤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圄而不能便,茎中痛”。此处“大瘤泄”正是汉简之“唐痛”,因此“唐”应训为大而非据。后世文献中因医书中有据泄一病,遂将唐瘤…  相似文献   

19.
谈“万物之纲纪”巫君玉(北京市中医医院1000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万物之纲纪”句义,历代诸注义约分两种:一为以阴阳滋生万物故称纲纪,如王冰注为:“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故为万物之纲纪”。后来姚止庵之注宗此意。一为以阴...  相似文献   

20.
释药“毒”     
“毒” ,在中医药学中是一个重要的 ,使用频率颇高的字。故正确理解其含义 ,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学习有一定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释曰 :“‘毒’ ,厚也。害人之草 ,往往而生。从毒声。”此处许氏解释了毒较原始意义———“厚”。但厚只是表示程度 ,并不专门用来表示“毒害”或“毒素” ,为一中性词。正如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言 :“毒兼善恶之辞 ,犹祥兼吉凶 ,臭兼香臭也。”他举例证道 :“《易》曰‘圣人以上经毒天下而民从之’ ;《列子》书曰‘亭之毒之’ ,皆谓厚民也。”这例证中的两个毒都是“善而厚”的意思 ,即对人民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