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性骶椎裂对尿道外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EMG)检查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经放射学证实隐性骶椎裂患者进行尿道外括约肌定量EMG测定。结果:尿道外括约肌均呈轻、重不同的神经源性损害EMG,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增宽,多相电位百分率增多,部份记录到自发性电位、束颤电位、巨大电位以及在尿道外括约肌记录的骶神经反射潜伏时延长。结论:马尾神经损害是致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异常的直接原因,尿道外括约肌EMG检查能明显提高隐性骶椎裂的亚临床阳性率,有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早期诊断,EMG是评价骶神经与尿道外括约肌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表面电极对216名正常儿童作了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连续观察了(肛门外括约肌在静止、刺激和自主收缩状态的)肌电活动。用针刺肛周皮肤和自主收缩时,观察肌电活动的波幅和频率变化,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肌电活动逐渐增强,肛门右侧波幅高于后侧。肌电图观察结果表明:肛门外括约肌的发育程度在控制排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男性尿道膜部括约肌支配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手术中保护尿道控尿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成年男性尸体盆腔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支配尿道膜部括约肌神经的组成、形态及毗邻关系。结果:尿道膜部括约肌接受下腹下丛和阴部神经盆内盆外分支支配,其中盆神经起源于下腹下丛远端盆内脏神经分支,沿肛提肌表面到达尿道膜部5点和7点位;40%的标本中阴部神经存在盆内分支,此分支自阴部管内的阴部神经主干穿肛提肌进入盆内,与盆神经一起支配尿道膜部括约肌,其进入尿道膜部的位置距离前列腺尖部(5.3±1.8)mm。在53.3%的标本中阴茎背神经发出分支到达尿道膜部,此分支进入尿道膜部的位置距离前列腺尖部(4.2±1.1)mm。结论: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中对控尿神经的保护是多方面的,术中对精囊和前列腺尖部的操作最易损伤控尿神经。  相似文献   

4.
骶神经根对盆底器官的选择性支配电刺激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盆底器官逼出肌和括约肌的功能支配,为临床从骶神经根角度重建脊髓损伤(SCI)后的排汇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T10截瘫犬进行硬膜外L7~S3神经根电刺激,16只犬同时记录膀胱和尿道压力变化;7只犬同时记录直肠和肛门压力变化。结果:犬逼尿肌的神经支配以S2为主,S1次之;S2单独提供了膀胱压力增高值的45.2%,S1+S2提供了80.7%。尿道插约肌的神经支配以S1为主,S2次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中保护尿道控尿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14例成年女性尸体盆腔标本全面的神经解剖学研究,观察女性尿道控尿神经的走向、组成、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控尿神经是由下腹下丛和阴部神经盆内盆外分支组成,其中盆神经是下腹下丛远端盆内脏神经分支,沿肛提肌表面到达尿道5点和7点位。71.4%的标本中发现阴部神经存在盆内分支,此分支自阴部管内的阴部神经主干穿肛提肌进入盆内,大约在接近尿道括约肌时汇入盆神经共同进入尿道括约肌,其进入尿道的位置距离膀胱颈平面(12.6±1.6)m m。另外在42.9%的标本中阴蒂背神经发出分支到达尿道,此分支进入尿道的位置距离膀胱颈平面(21.6±1.9)m m。结论:女性尿道的控尿神经是由盆神经和阴部神经的盆内盆外分支组成。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中,膀胱颈平面以下尿道周围的操作易损伤控尿神经。  相似文献   

6.
据MichotF[AnnSurg ,2 0 0 3 ,2 3 7(1) :5 2 - 5 6]报道 ,移植人工肛门括约肌治疗严重大便失禁远期效果满意。1993年~ 2 0 0 1年 ,MichotF与其同事对 3 7例完全大便失禁且外部治疗失败患者移植人工肛门括约肌。大便失禁中位时间为 16年。其中括约肌破裂 19例 ,遗传畸形 2例 ,神经性疾病 16例。 6例患者以前做过手术治疗。评价指标包括生理检查 (肛门节制、直肠排空 )和肛门直肠压。结果表明 ,首批 12例患者中 ,6例失败不得不移去人工肛门括约肌 (5 0 % )。随后治疗的 2 5例患者经术后随访 ,2 3例无并发症发生 ,而 5例有 7种严重并发症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内外括约肌失协同对下尿路器官组织应力和尿液流速的影响。方法 基于火棉胶切片对下尿路器官组织进行几何模型重建,并建立含有肌肉主动力的下尿路有限元模型;通过流固耦合仿真,模拟排尿末期内外括约肌均正常收缩、均丧失主动力和单独丧失主动力4种情况下组织应力和尿流速率变化。结果 内外括约肌正常收缩尿道应力变化和临床测得的尿道压力变化趋势相同。与正常收缩情况比较,内括约肌单独丧失主动力,内括约肌和前列腺位置尿道应力分别降低33.6%、13.8%,且此位置尿液流速也降低。外括约肌单独丧失主动力,外括约肌和外尿道位置尿道应力分别降低59.5%、24.03%,而内外括约肌均丧失主动力,内括约肌、前列腺、外括约肌和外尿道位置尿道应力分别降低38.77%、18.6%、63.58%、29.74%,且相对应位置的流速也降低。结论 内外括约肌失协同导致下尿路组织应力和尿液流速的差异性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手术治疗因括约肌引起的尿失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射(SSR)、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和瞬目反射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情况,将其分为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NAS)组(35例)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D-AS)组(15例)。另选择5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评分(SCOPA-AUT),同时检测两组的皮肤交感反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和瞬目反射情况,分析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评分与皮肤交感反射、瞬目反射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D-AS组SCOPA-AUT平均得分显著高于PD-NAS组(P0. 0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PD-AS组患者皮肤交感反射(SSR)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 05)。PD-AS组肛门括约肌轻微收缩时运动单位(MUAP)的平均时限和多相百分比与PD-NAS组相比显著提高(P0. 05)。PD-AS组较PD-NAS组瞬目反射R2、R2'波潜伏期延长(P0. 05)。PD-AS组上下肢SSR波幅与上下肢的SSR潜伏期呈正相关(P0. 05)。SCOPA-AUT得分与MUAP的平均时限和多相波百分比呈正相关(P0. 05)。结论皮肤交感反射、瞬目反射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能够反应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能够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三组患者均检查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共1098块肌肉,检测67880个运动单位。结果表明:常规肌电图和单纤维肌电图在便秘组、肿瘤术后组和脊髓病变组异常率分别为:82.2%和94.7%;66.7%和79.2%;98.4%和100%。并初步探讨其对盆底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在30例经防腐处理的盆腔标本上观测了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各部、肛门内括约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齿状线平面与水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肛周间隙。结果:1.肛管(盆隔至齿状线段)的长度为41.97±3.57mm。2.肛门外托约肌皮下部全部位于线下;浅部位于线以上、线以下约占一半;深部均在线上方。3.肛门内括约肌在齿状线上、下所占比例平均为2:1。4.齿状线约呈前高后低位,与水平面的夹角平均为30.07±2.96度。结论:由于在齿状线上切断直肠,部分外括约肌的浅部、外括约肌的深部及2/3内括约肌被切除,肛门直肠环受到破坏,所以沿齿状线离断肛管切除直肠癌并行结肠齿状线吻合后,必须再行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方可使患在术后基本保证正常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1.
Oddi括约肌运动调节与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dd i括约肌(SO)是位于胆管、胰管和十二指肠结合部位的神经肌肉复合体,是胆汁和胰液的最终流出道。SO由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壶腹部括约肌和纵肌束组成。测压结果表明SO的运动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存在一种主动收缩波称为蠕动波,起源于胆总管下端,收缩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舒张时胆汁流入括约肌管内。1 O dd i括约肌的运动调节1.1神经调节SO中有α、β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受体。α受体和胆碱能受体介导SO收缩,β受体介导SO舒张。支配SO括约肌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存在于SO肌层间的以及其表面的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臀大肌下部肌瓣的神经及血供,为临床外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9具儿童尸体的臀大肌进行解剖,观察肌瓣的神经及血管的来源数目、走行并测量相关的数据.结果:36侧肌瓣蒂的血管神经可得到保证(62.07%);7侧仅见动脉供应支或神经丛;5侧未发现较大的血管及神经进入;10侧臀下神经血管束受损.神经与血管在肌瓣蒂上的分布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结论:臀大肌下部肌瓣可以用作转位重建肛门外括约肌.  相似文献   

13.
全植入式人工尿道括约肌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植入式人工尿道括约肌是一种人工辅助装置在临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排尿功能丧失和并发性尿失禁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对几种国外已临床应用和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尿道括约肌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了套袖式人工尿道括约肌、插入式人工尿道括约肌和反馈式双套式人工尿道括约肌的结构原理、功能及其优缺点,并指出,应研究能感知膀胱充盈程度并向大脑发出信号以便病人及时排尿的人工括约肌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前列腺增生所致的下尿路症候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Life-Tech尿流动力学检查仪常规行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及尿道测压,并测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及残余尿量;记录膀胱逼尿肌情况,膀胱顺应性和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情况,应用A-G图、p-Q图及DS诊断BOO(膀胱出口梗阻)。结果本组患者427例,348例诊断为BOO,73例可疑,6例无BOO。其中伴膀胱低顺应性162例,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117例,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148例,不稳定膀胱164例。随着BOO程度加重pdet-Qmax、popen、DS、IPSS积分及前列腺体积呈升高趋势,膀胱顺应性、Qmax呈下降趋势。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诊断评估中极其重要。BOO程度与pdet-Qmax、popen、DS、IPSS积分及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与膀胱顺应性、Qmax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全植入式人工尿道括约肌是一种人工辅助装置在临术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排尿功能丧失和并发性尿失禁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几种国外已临床应用和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尿道括约肌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了套袖式人工尿道括约肌、插入式人工尿道括约肌和反馈式与双套式人工尿道括约肌的结构原理、功能及其优缺点,并指出,应研究能感知膀胱充盈程度并向大脑发出信号以使病人及时排尿的人工括约肌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自体腓肠神经桥接阴部神经重建截瘫犬膀胱功能的可行性.方法:犬均经第1腰髓平面损伤造成截瘫,随机分为3组,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组、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自体腓肠神经桥接阴部神经组和对照组.观测犬术前、后膀胱压力/容积、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并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处死动物,在光镜下观察移植部位的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犬术前膀胱压力/容积平均为71 cmH2O/150.ml、肛门反射灵敏、肛门括约肌肌电图为(140±5)μV;术后6个月,吻合组、桥接组膀胱压力/容积分别为55 cmH2O/280 ml、50cmH2O/300ml;12个月分别为65 cmH2O/280ml、62 cmH2O/280ml;术后6个月吻合组、桥接组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平均为(502±5)μV;12个月平均为(100士6)μV.术后3个月.吻合组、桥接组可见部分神经纤维跨过吻合桥接部位;12个月神经纤维完全通过吻合桥接部位.结论: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与骶2神经根吻合、自体腓肠神经桥接阴部神经重建截瘫犬膀胱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薄肌全长(42.0±0.6)cm,肌腹长(31.0±3.8)cm;肌腱长(10.9±0.9)cm;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该分支起始处外径(2.1±0.6)mm,血管蒂长(9.2±0.9)cm,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股薄肌的神经支配,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该神经在闭膜管处,横径为(1.7±0.4)mm;厚(0.5±0.2)mm,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10.4±1.4)cm。结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经尸体摹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董炜  朱有余 《解剖学杂志》2004,27(3):312-313
目的:为带蒂大收肌移植修复肛门外括约肌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观测了50例成人大收肌前上方的肌门,肌门至相应手术有关的四点距离,及其供应血管的外径。结果:此肌肌体宽厚,肌门明确,血供丰富。结论:大收肌是修复肛门外括约肌的一良好带蒂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可以模拟人体正常肛门括约肌的工作,解决肛门失禁问题,缓解直肠切除病人的生活和心理压力.研究了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中的核心装置,提出了一种基于螺母丝杆结构的新型微泵,根据微泵的功率要求设计了无线能量传输模块,并进行了样机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泵可以满足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的基本功能,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肛门失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有效的人工肛门括约肌重建能够改善肛门失禁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目的:评价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效果。 方法:分析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解剖学基础,并对应用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人工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臀大肌和股薄肌均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并且营养肌肉的动脉均有相应静脉和神经伴行。对应用自体臀大肌和股薄肌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的患者随访观察发现,患者多为直肠癌或者肛管癌,经过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后,均能获得较好的肛门排控便功能,较少发生肛门狭窄、肛周感染等并发症,无机体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