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道、授业、解惑”既是3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又是递进的3个教学境界。传道是授之以鱼,讲授知识、传播经验;授业是唤醒学生,授之以渔,启迪智慧;解惑是画龙点睛,助学生顿悟。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应该是三者有机结合,以临床为源头和根本,贯通课堂与临床,使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安波感叹道:“岳先生真是幸运,能够遇到张大夫这样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三大使命的高度概括。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保健推拿的教学临床工作,深感“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在中医保健推拿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荣震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627-2628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院校学生的主干课程,学生内科基本功扎实与否、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均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笔者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道。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水平的师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直“传道”、“传业”、“解惑”的作用。———乐以传道:传道是气功教师第一职能。我们现在要传的是气功的健身、养生、做人之道。这也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也就是各家功派所提出的练功先修“德”。当一名合格...  相似文献   

6.
“传道授业解惑”对中医教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颖  刘宏岩 《中医教育》2010,29(5):84-84,F0003
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观,不仅指出了作为教师必须要做到的3个基本职责,还对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认真分析其内涵,传道与思想品德培养、授业与专业知识培养、解惑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密切;儒家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代表的教育观念不仅在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21世纪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今天,仍然显示出其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当今时代培养品学兼优栋梁人才仍然具有的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轶  李鹏 《新疆中医药》2013,31(4):78-80
目的中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能够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为现代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的专门人才。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要不断拓展中医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使中医教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唐朝著名诗人韩愈将教师的作用归纳为"传道、授业、解惑",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为老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20 世纪60 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霍华德教授提出"问题式教学",此种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的"非问题式教学",即满堂灌式教学法而言的,它是一种强调将问题与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学》是沟通针灸基础理论和针灸临床的桥梁,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实现从理论到临床技能的关键。教学应以“解惑、授业、传道”为理念,以提升临床思辨能力和诊疗技能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珍玉教授幼承家学 ,基础扎实 ,博闻强记 ,学验俱丰。 195 8年调入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 (山东中医学院的前身 )任教 ,如今虽至耄耋之年 ,依然身体强健 ,思路敏捷 ,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在4 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 ,他为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 ,精心培育着许多人才。张老严谨的治学态度、豁达的处事原则 ,对学生的影响颇为深刻。张老在教学中既注重传道授业、又强调教书育人 ,且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成为后学效仿的楷模。1 培养学习兴趣 ,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坚持中医立场 ,继承发扬中医理论 张老从几十年的中医教学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王娟 《中医教育》2006,25(4):73-74
我们一直给学生强调"书本是最好的老师",更何况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依据,是学生所要首先掌握的知识,因此教材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中医专业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初学者所接触的第一门中医学课程,更是一个引路者和指示灯,教材的内容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此仅就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做简单评述,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26-26
《针灸学释难》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李鼎先生的经典之作。该书初刊于1986年,出版之后,颇受欢迎,2万册印本很快脱销;其后又于1997年、2006年两次增订,现已第3版2次印刷,被针灸界誉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网络教育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方式之一,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在职教育的主流。中医药继续教育在形式与手段上也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入到现代远程教育时代,并开始由教育领域的“边缘”逐步走向“核心”。随着中医药教育重心的后移,中医药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中医药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将成为不断加强中医药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事中医教学工作25载,多年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位好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古代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耕为业”,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教师的语言是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心灵的基本载体,也是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有良好语言素质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针灸学释难》为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李鼎先生的经典之作。该书初刊于1986年,出版之后,颇受欢迎,2万册印本很快脱销;其后又于1997年、2006年两次增订,现已第3版2次印刷,被针灸界誉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为道、儒两家之学,释直到后汉才陆续传入中国。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道、儒、释文化是如何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养料与智慧的。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文章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道、儒、释三家养生思想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陈述,梳理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的道、儒、释之精,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意识到医者要兼修文化,使中医“治未病”理论得以传承、弘扬,使中医药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进而发展、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中医的发展过程是传承与创新相伴随而生的,师徒传授是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先秦诸子中的荀子早已指出"学莫便近乎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教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于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古以来,师承教育模式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礼记?曲礼>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笔者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蓝青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体会感想颇多,结合以往的学习经历,现就中医师承教学工作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熊继柏 《中医教育》2005,24(1):72-73
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师,应当如何把书教好,把课讲好,真正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最起码要在两个方面下工夫:①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不仅仅要求吃透所教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具备渊博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谓"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此语并非夸张.②注意讲究教学方法,注意把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每讲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新知识;并要善于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听完每一堂课,这堂课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讲好一堂中医课?下面谈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李东垣晚年欲招徒弟以传其道 ,挑选多人总不满意。友人向其推荐罗天益。东垣见到罗氏 ,头一句就问 :“汝来学觅钱行医乎 ?学传道医人乎 ?” ,你来学医是为了赚钱呢 ?还是为了传道呢 ?罗答 :“愚虽不敏 ,蒙先生不弃而指教之 ,传道是我所愿。”东垣很满意 ,收为弟子。此后东垣尽传其学 ,罗苦学不怠 ,尽得师传 ,终成名医。医乃仁术 ,是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 ,贪图钱财则有悖于此。古今许多名医都象东垣一样 ,以治病传道为己任 ,轻财重义 ,厚德薄利。他们安贫乐道 ,不以金钱为重 ,真所谓“富贵于我如浮云”。清·费伯雄云 :“要救人学医则可 ,要谋…  相似文献   

20.
群众观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思想纲领,是取得革命胜利和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对中医学教师而言,认真学习群众观的理论和方法,并自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工作中践行群众观,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基础,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富于创新,具有提高理论水平和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