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独活中二氢欧山芹醇-β-D葡萄糖苷和二氢欧山芹醇的最佳提取条件,同时建立了同时测定独活中二氢欧山芹醇-β-D葡萄糖苷和二氢欧山芹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提取溶剂、料液比、超声提取时间对独活提取物中二氢欧山芹醇-β-D-葡萄糖苷和二氢欧山芹醇含量的影响。采用HPLC法对不同提取条件和不同产地的独活中两种成分含量。[结果]独活中二氢欧山芹醇-β-D葡萄糖苷和二氢欧山芹醇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用100%的甲醇,料液比为1∶50,超声提取60min。二氢欧山芹醇-β-D-葡萄糖苷在0.3125~20μg/m L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回收率为99.0%(RSD=2.99%);二氢欧山芹醇在0.3125~20μg/m L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回收率为102%(RSD=2.59%)。[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准确测定独活中二氢欧山芹醇-β-D葡萄糖苷和二氢欧山芹醇含量,可用于独活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对补骨脂素大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补骨脂素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吸收情况。结果:补骨脂素在低、中、高浓度下,各小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没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在高浓度时无饱和抑制现象,结论:补骨脂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胆固醇、花粉烷甾醇和24-亚甲基胆甾醇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差异。方法 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HPLC -ELSD法测定甾醇含量,研究甾醇的肠吸收部位和甾醇结构对其吸收的影响。结果 胆固醇的最佳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空肠,花粉烷甾醇和24-亚甲基胆甾醇的最佳吸收部位在空肠、回肠。胆固醇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显著大于花粉烷甾醇和24-亚甲基胆甾醇。结论 甾醇结构中的24位取代基影响甾醇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在评价候选药物的口服吸收及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药多成分特点,所提出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更适用于中药成分的研究。谱效相关技术的普及为寻找中药药效物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而以肠吸收谱为切入点,避免了血清谱复杂的体内分布、代谢过程带来的难题,且不易遗漏不吸收的有效组分,更加简便,更适用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是公认的研究药物在体吸收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模拟了口服药物的在体吸收,联用运用肠系膜取血等技术,可较为真实反映成分吸收入血情况,更加适用于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谱效相关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单向在体肠灌流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组分表观吸收,欲进一步了解其吸收机制,还需结合单个药物、成分的单向肠灌流研究及在体吸收研究。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近年来,单向在体肠灌流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查阅近20年文献,对筛选出用于中药研究的200多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课题组经验,总结其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药对、复方研究中的应用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叶黄素微囊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且各肠段的Ka,Papp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叶黄素微囊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窗,药物质量浓度对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6.
单向灌流法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紫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紫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紫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且各肠段的Ka和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浓度紫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结论:紫草素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紫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7.
谭蓉  侴桂新  冯年平  赵继会  王志 《中成药》2011,33(5):787-790
目的 研究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为口服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去甲异波尔定做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吸收部位、灌肠液中乌药总生物碱质最浓度,考察灌肠液的pH值对乌药总生物碱吸收的影响.结果 乌药总乍物碱在各肠段吸收较好;不同质量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小同pH值的ka和Pap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乌药总生物碱在全肠段吸收较好,不受其质量浓度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麝香及其复方配伍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药物浓度、肠段、pH、P-糖蛋白(P-gp)等因素对麝香及西黄方活性组分的吸收变化情况。结果麝香酮、醋酸辛酯及胆酸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显著增加(P〈0.05)。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麝香酮的Ka、Pa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麝香酮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转运过程不受P-gp的影响。而醋酸辛酯、胆酸的Ka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提示醋酸辛酯、胆酸在机体内存在类似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的转运机制,但不受P-gp的影响。pH对麝香单味药及复方配伍后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当pH为7.8时,醋酸辛酯、胆酸的Ka、Papp值显著降低,且与pH为5.4、6.8时有差异(P〈0.05)。结论麝香酮、醋酸辛酯、胆酸具有广泛的吸收窗,甚至在结肠也有良好吸收;配伍对麝香酮的大鼠肠吸收特性有一定影响,较麝香单味药而言,复方配伍后麝香酮在小肠中的吸收更好。  相似文献   

9.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红景天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肠段红景天苷的吸收情况。结果:红景天苷在pH 5.5~8.0的Krebs-Ringer(K-R)试液中稳定性较好。不同浓度的红景天苷在大鼠各肠段的Peff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内吸收无明显变化,且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主要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肠灌流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吸收速率参数(Ka)值表明,红景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优于结肠。结论: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吸收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且在肠道中易吸收。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肠灌流模型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谭晓斌  贾晓斌  陈彦  Ming Hu 《中成药》2007,29(11):1665-1668
口服用药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手段。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原因很多,如药物溶解性、胃肠道的酸碱度、胃排空的速度和胃肠蠕动等[1],还有可能是肠道菌作用、肠道屏障作用、药物外排和肠上皮细胞的代谢。了解药物口服后体内的吸收情况对设计药物传输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动物模型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已证实人类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的小肠葡萄糖、水和电解质等物质转运很相似,相关研究表明,这些方法与人体的体内吸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6]。评价药物在肠道吸收(透过性)的方法有离体法、在体法和体内法等多种方法,而目前在体肠灌流方法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别考察橙皮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不同pH值灌流液对其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方法,用HPLC对灌流液中的橙皮苷进行分析。结果橙皮苷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其中在结肠中的吸收显著低于其他肠段(P<0.05);pH5.0、6.8的酸性条件下肠道对橙皮苷的吸收显著高于pH7.8弱碱条件(P<0.05);随着橙皮苷浓度的增加其KaPapp均逐渐下降,其中质量浓度为2mg·L-1的溶液Papp显著高于其他2个浓度(P<0.05)。结论橙皮苷在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在回肠中吸收较好;弱酸性环境易于橙皮苷吸收;橙皮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存在饱和现象,其在机体内的转运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蝙蝠葛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 HPLC测定灌流液中蝙蝠葛碱的浓度,考察不同灌流速度、大鼠不同肠段和不同质量浓度对蝙蝠葛碱吸收的影响。结果 蝙蝠葛碱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随灌流速度(0.1、0.2和0.4 mL·min-1)的逐渐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蝙蝠葛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常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低3个浓度下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2.36±0.007 3)×10-2、(3.73±0.005 2)×10-2和(5.62±0.013 6)×10-2min-1,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2.02±0.000 2)×10-3、(3.10±0.000 7)×10-3和(5.31±0.001 0)×10-3 cm·min-1,透膜吸收百分率分别为8.66%、10.17%和19.06%,高、中、低3个浓度下蝙蝠葛碱在不同时间的累积吸收量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均较低,且各浓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蝙蝠葛碱的吸收随灌流速度增大而增大;其在整个肠道无特异性吸收部位;吸收机制有主动过程参与;其透膜能力差,胃肠道上皮细胞屏障作用是影响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灯盏乙素乙酯(scutellarin ethyl ester,DZY-02)在大鼠小肠各肠段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DZY-02含量,考察3个剂量组DZY-02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分析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抑制剂对DZY-02吸收的影响。结果:DZY-02在低、中、高质量浓度下,各小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无显著性差异,Peff均0.2×10-4cm·s-1。在相同质量浓度下,DZY-02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gp和BCRP抑制剂均对DZY-02吸收无影响。结论:DZY-02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在小肠内均有吸收,且无特定的吸收窗。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DZY-02在大鼠肠道内吸收无高浓度饱和抑制现象,推断DZY-02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DZY-02不是P-gp和BCRP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4.
桂枝茯苓胶囊中有效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苦杏仁苷、芍药苷、丹皮酚等主要的3种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了解中药组方对吸收的作用.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灌流液以及直接溶解有这3种成分的灌流液在肠灌流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苦杏仁苷、芍药苷、丹皮酚分别在19.2~304.8、 18.4~329.5、 7.8~125 μg/mL浓度范围内,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Ka、Kapp值基本保持不变;除丹皮酚外,在pH 5.0至pH 7.4范围内苦杏仁苷、芍药苷的吸收不受pH影响;3成分在各肠段的Ka、Kapp均无明显差异;仅含有上述3成分中一种成分的各个提取物的苦杏仁苷、芍药苷的Ka、Kapp值显著小于由配方药材提取得到的胶囊内容物的相应成分的Ka、Kapp值.结论:桂枝茯苓胶囊中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小肠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且3成分无特殊的吸收窗;桂枝茯苓胶囊组方配伍显著增加苦杏仁苷、芍药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在体肠吸收,比较不同配比在不同肠段吸收系数的异同。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HPLC测定灌流后药液浓度,考察黄连与吴茱萸不同配比对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黄连吴茱萸6∶6在空肠的吸收常数比其他肠段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连吴茱萸6∶1在空肠和回肠的吸收常数比其他肠段大,差异显著(P<0.05)。黄连吴茱萸1∶1在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值比十二指肠大,在回肠的表观吸收系数Kapp值比其他肠段要大(P<0.05);黄连吴茱萸2∶1、黄连吴茱萸6∶1及吴茱萸单煎在回肠的吸收常数较其他肠要大(P<0.05)。在回肠中黄连吴茱萸2∶1吸收较其他2个比例药物要好(P<0.05);在结肠中黄连吴茱萸各比例吸收没有吴茱萸单煎好(P<0.05)。结论:黄连和吴茱萸无论单煎或不同比例组方在各肠段均有吸收,其中黄连∶吴茱萸为1∶1和6∶1时于空肠和回肠较易吸收;黄连∶吴茱萸为2∶1时较易于回肠吸收。  相似文献   

16.
苦参碱大鼠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花  魏玉辉  王丹  武新安 《中成药》2011,33(10):1695-1699
目的 对苦参碱大鼠肠吸收进行考察并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在其吸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结合HPLC法,考察苦参碱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状况及不同浓度苦参碱的肠吸收情况,同时采用P-gp和OCTs抑制剂对两种转运蛋白抑制后,考察大鼠空肠对苦参碱吸收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P-gp和OCTs对苦参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苦参碱(400 μg/mL)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5×10-2、0.80 × 10 -2、0.40×10-2、0.35×10-2/min;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100、200、400 μg/mL)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79×10-2、0.81×10-2、0.80×10-2/min.在维拉帕米、西咪替丁存在下,苦参碱(400 μg/mL)的表观吸收系数( Papp)值分别为0.86×10-3、0.80×10 -3/min.结论 苦参碱在各肠段都有吸收,其中在空肠吸收最好,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苦参碱可能不是P-gp和OCTs的底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吸收促进剂对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药物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结果: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以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且其磷脂复合物在各肠段吸收均高于药物本身.聚山梨醇酯对水飞蓟宾及其磷脂复合物无明显促进吸收作用,甘胆酸钠和卡波姆有较弱的吸收促进作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水飞蓟宾具有较强的促进吸收作用,而对其磷脂复合物作用较弱;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对水飞蓟宾和磷脂复合物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合理改善药物结构及选择适宜吸收促进剂能改善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