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涛  赵金锴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22-122
目的:探讨胰漏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32例胰肠吻合术病人采用胰液外引流法,配合应用抑制胰酶分泌药物。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无胰漏发生。结论:胰液外引流操作简便,预防胰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2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发生胰漏(实验组),未发生胰漏患者103例(对照组),两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胰管支撑引流例数、应用生长抑素例数、胰腺质地、胰头癌例数及术前胆红素(≥171μmol/L)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P<0.05).结论 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中,如何有效地预防胆漏、胰漏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1992年1月~2001年12月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15倒病例中,将长为5cm、直径为0.3cm的硅胶管两端分别置入胰管内和空肠腔内,行胰空肠套入式吻合,经胆总管放置T管引流胆汁和胰液。结果:全组15例病例中,未发生胰漏和胆漏。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胆胰引流改良,有效地降低了肠袢内的压力,减少了自身消化所致的吻合口漏,有效地降低了胆胰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空肠戳孔,胰、胆管拖入式吻合法行胰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引流护理方法和体会。方法对59例经空肠戳孔胰、胆管拖入式胰十二指肠吻合术患者实施完善的术后体位、术后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并发症的处理、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结果 59例患者术后出现引流量异常5例,引流口周围皮炎2例,胆漏1例,胰漏1例拒绝再次手术,其余经积极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经空肠戳孔,胰、胆管拖入式胰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加强引流管管理,确保胰管、胆管全量引流,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减少胰漏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施行PD患者100例,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持续泵入患者44例(研究组),并与同期执行的PD术后常规应用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患者56例(对照组),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44例无1例发生胰漏,对照组56例患者,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胰漏,发生率5.3%,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后应用生长抑素持续泵入可以抑制胰酶的作用,使胰肠吻合口较好地愈合,从而有效地减少胰漏的发生;胰漏可进行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采用通畅引流为主,同时使用生长抑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多可治愈,Ⅱ级胰漏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6.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自1978年重新提出并应用临床以来,目前已成为治疗壶腹剧围肿瘤及慢性胰腺炎的常用方法。该法有胰十二脂肠切除术(PD)不具备的优点,但也有术后并发症,主要是胃排空障碍及胰漏。我院1993年2月~2001年4月行PPPD51例,术中常规采用自制气囊扩张幽门环,胰肠单层捆绑吻合及吻合口剧围放置自制双套管引流。术后未发生1例胃排空障碍及胰漏,可常规拔除胃管及引流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减少胰漏的作用.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施行PD患者100例,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持续泵人病人44例(实验组),并与同期施行的PD术后常规应用全肠外营养及抗生索治疗病人56例(对照组),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病人44例无1例发生胰漏,对照组56例病人,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胰漏,发生率5.3%,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D后应用生长抑索持续泵入可以抑制胰酶的作用,使胰肠吻合口较好地愈合,从而有效地减少胰漏的发生;胰漏可进行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采用通畅引流为主,同时使用生长抑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多可治愈,Ⅱ级胰漏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漏的原因,预防方法。方法:对2002年以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改变胰肠吻合方式,重视吻合端腔内引流,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情况分析。结果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要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吻合方法的改进,良好的手术技巧,吻合口肠袢内的引流减压,早期使用生长抑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D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PD术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胰管直径≥3 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 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术中出血量≥1 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 L组(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P<0.0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组(P<0.05)。 结论 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辅以外支架引流对胰漏的预防价值.方法 62例PD患者随机分为 支架组(n=32)及对照组(n=30),支架组在PD术后给予胰管支架外引流,对照组给予胰管支撑管外引流.对 比两组患者PD术后胰漏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 支架组胰漏发生率(3.1% )显著低于对照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 架组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但两组住院总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术后胰管支架外引流较支撑管外引流更有利于减少胰漏的发生率,并且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胆引流问题进行探讨。方法以益阳市第一中医院38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胰胆液内引流组和胰胆液外引流组进行研究。结果胰胆液内引流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胰胆液外引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上,内引流术和外引流术没有明显的区别,而随着生长抑素的临床应用,可以减少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从而有效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裂开胰漏并引起腹腔大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3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破裂、严重胰漏伴腹腔大出血均急诊再次手术治疗,术中借用主胰管置管并将胰液引流到临近的空肠袢内。结果术后经支持治疗,持续腹腔冲洗,抑制胰酶分泌,治疗成功。结论主胰管导管桥式内引流术,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裂开胰漏导致的腹腔大出血抢救治疗中具有简单快捷有效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保存了胰腺功能,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鼻胆管行胆肠减压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和胆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8月间,因胆总管壶腹部肿瘤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放置鼻胆管行胆肠减压引流的5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周内(从术后第1天开始,隔日复查)的鼻胆管引流量、ALT、AST、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清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腹水淀粉酶/血淀粉酶比值的变化情况,术后CT复查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的胰漏、胆漏、肠漏、出血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术中出血量为150(110,230) mL,中位手术时间为280(260,360) min。术后2周内(隔日复查)的ALT、AST、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腹水淀粉酶/血淀粉酶比值均逐渐降低,清蛋白水平逐渐升高。所有患者术后8~10 d行上腹部CT平扫复查均未见腹腔积液,遂拔除腹腔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均于术后2周拔除鼻胆管后出院。整个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未发生胰漏、胆漏、肠漏、出血及其他感染性并发症。结论 经鼻胆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使用特制导管插入胰管做外引流预防胰漏发生的临床资料。方法:我院外科2004年2月。2008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其中,胰头癌26例,胆管下段癌3例,壶腹癌7例。吻合方式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端一侧吻合方法。36例均采用胰肠吻合,经空肠腔内胰管内插入特制细硅胶导管(距尖端2cm处膨大。送人胰管形成膨胀状态)外引流,自肠袢侧壁戳创引出腹壁。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胰漏,1例因腹腔内有少量胆瘘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端一侧吻合方法中经肠腔内胰管插入特制细硅胶导管外引流预防胰漏的发生是可靠的,该术式可为临床进一步研究预防胰漏的发生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置胰管外引流预防胰漏的发生。方法:总结2003年10月至2007年4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其中胰头癌22例,胆管下段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9例。31例均采用Prolene线行胰肠吻合,经空肠腔内胰管内插入细硅胶管引流,自肠袢侧壁戳创引出腹壁,肠袢侧壁戳创口与腹壁间固定。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胰漏,1例因腹腔内有少量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肠吻合术中经肠腔内胰管插管外引流预防胰漏的发生是可行的,该术式可作为临床进一步研究预防胰漏的发生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行胆管胰管双重外引流预防胆漏、胰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3例采用Child方法重建消化道,4例采用Whipple方法重建消化道,1例采用空肠胰腺捆绑式吻合重建.胰管内插入适当粗细塑料管并与胰管缝扎固定,T管一侧短臂经胆肠吻合口放入肝总管,另一短臂放入肠腔,T管长臂及胰液引流管经桥袢肠腔距胰肠吻合口15~20 cm处肠壁分别引出、固定.10~14 d胆汁、胰液适时回输肠道,带管3周拔除.结果 28例患者无1例发生胆漏、胰漏,1例胰腺残端出血,1例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愈.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能有效降低吻合口张力,消除胆汁、胰酶侵蚀作用,预防胆漏和(或)胰漏,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发生率。方法 总结4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无一例发生术后腹腔内出血。本组胰液外引流22例及胰管结扎后套入腔肠2例,无一例发生胰漏;而未置管或置管后远端放在空肠未引出肠外者31例,发生胰漏6例(19.3%)。2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呼吸系统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为4.4%。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手术操作及合理地放置胰管引流管  相似文献   

18.
介绍2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术式进行胃肠道重建,胰管外引流预防术后胰瘘方法。结果26例术后仅1例发生胰瘘。并对胰瘘原因、胰管内引流与外引流的优缺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u YB  Wang JW  Fang HQ  Peng CH  Wu YL  Xu B  Deng GL  Li HJ  Li JT  Wang XB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997-999
目的 介绍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总结1996年12月至2001年12月200例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结果。吻合口针孔渗漏、吻合口间隙渗漏、空肠内高压、吻合口张力大和吻合口血供欠佳等往往导致胰肠吻合漏的发生。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就是针对上述胰肠吻合口漏的主要原因而设计的。结果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吻合时胰断端与肠黏膜缝合缝针不穿透浆肌层,这消除了线周间隙的渗漏,继而环绕空肠浆肌鞘和胰腺同轴捆绑使两者紧贴、不仅消除间隙、而且加速愈合,覆盖胰腺的空肠黏膜被破坏后有扩大愈合面大的作用,捆绑远端空肠保留血供避免捆绑远端空肠浆肌鞘坏死,术中立即测试吻合口的密封性和可靠性确保吻合口不漏。结论 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能够避免和减少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临床中治疗慢性胰腺炎以及胰头及壶腹部肿瘤的常用术式之一。据报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病死率为20%~40%[1]。但术后存在胰管胆管漏、腹腔内积脓、术后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胃肠功能减弱、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且胰漏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