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服用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被分层随机分配到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10 mg,20 mg辛伐他汀或不服辛伐他汀,于0、7和14天时测定脑脊液和血清内皮素浓度.结果辛伐他汀组患者临床表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7天后,辛伐他汀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天时2辛伐他汀组间内皮素含量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血清ET、NO水平的影响,探索其疗效机制。方法86例患者被分层随机分配到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10mg,20mg辛伐他汀或不服辛伐他汀,1周、2周时测定脑脊液、血清中ET、NO浓度。结果1周后辛伐他汀组脑脊液、血清NO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高;辛伐他汀组脑脊液、血清E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周时两辛伐他汀组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20mg辛伐他汀组脑脊液、血清NO浓度较10mg辛伐他汀组明显高,而脑脊液、血清ET浓度较10mg辛伐他汀组明显降低。结论辛伐他汀可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血清NO水平,降低脑脊液、血清ET浓度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伴和不伴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ET和CGRP浓度的变化。方法: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将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有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和非痉挛组。72h、1W、2W、3W和4W时分别抽血和采取脑脊液,对照组为无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外科手术病人,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ET和CGRP含量。结果:出血后。3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逐渐增加,1-2W时达最高,随后含量又逐步降低,而血浆和脑脊液CGRP逐渐降低,1-2W时降到最低,随后含量又逐步升高:1W、2W、3W时痉挛组血浆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降低,而ET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ET升高与CGRP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伴和不伴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与血浆中ET和CGRP浓度的变化。方法: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将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脑血管痉挛组和非痉挛组。病后72h、1w、2w、3w和4w时分别采集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对照组为非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外科手术病人。分别测定脑脊液与血浆中ET和CGRP含量。结果:患者脑脊液和血浆ET逐渐增加,1~2w时达最高,随后含量又逐步降低,而脑脊液和血浆CGRP逐渐降低,1~2w时降到最低,随后含量又逐步升高;1w、2w、3w时痉挛组血浆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降低,而ET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和血浆ET升高与CGRP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氧合血红蛋白的表达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7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人院后第1、3、7、10、14天,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比色法测定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血流速度,分析内皮素及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内皮素及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发病后1~3 d大脑中动脉流速增快,第7天达峰值,第14天后明显减慢;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脑脊液内皮素浓度、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 =0.751及r=0.458).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与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与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婴儿颅内出血与髓鞘碱性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颅内出血患儿脑脊液和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含量,探讨本病脑损害和MBP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MBP ELISA法对38例脑实质(或伴腔室)出血及腔室内(硬膜下腔、蛛网膜下腔、脑室)出血患儿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作MBP定量测定,与对照组比较,并于治疗4 ̄5周后复查对比。结果:两出血组脑脊液和血清MBP的含量明显高行对照组(P均〈0.01),有脑实质出血组脑脊液和血清MBP含量同于  相似文献   

7.
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建容  余炳坚 《广东医学》2002,23(6):625-626
目的:探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8例应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术;对照组20例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1);头痛缓解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快(P<0.01);明显降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采用腰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技术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8.
瞿文军  杨俊  林劲芝 《广东医学》2008,29(9):1531-1533
摘要] 目的 观察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37例伤后24h内入院原发性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无有手术指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实施颅内压控制在70~200mmH2O之间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加置换。对照组:仅行腰穿引流,不做颅内压控制及脑脊液置换。两组均进行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同时监测生命征、意识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脑脊液蛋白变化、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例数及GOS评分判断疗效。结果 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加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亦加快(P<0.05);疗效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 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引流 重型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其中观察组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颈强直时间、脑脊液Hb清除时间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发生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仅为63.49%,两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术运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134例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及腰穿确定的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尿激酶组(治疗组,n=68)及脑脊液置换术组(对照组,n=66)。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并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是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作为治疗组,实行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置换脑脊液,同时对16例患者采用腰穿引流脑脊液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时间及脑脊液生化检测蛋白变化情况,头痛缓解时间、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例数及治疗结果判断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头痛缓解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快(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结果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采用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优于腰穿脑脊液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发病1d内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尼莫地平加氨甲环酸及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加用25%硫酸镁15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辛伐他汀10mg口服,治疗14d。1个月后观察CVS发生率、死亡率和再出血率及3个月后电话随访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个月后CVS发生率分别为10.0%、33.3%、死亡率分另q为6.7%、26.7%、再出血率分别为6.7%、26.7%。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硫酸镁在SAH后CVS的防治中,能降低CVS的发生率,减少死亡率和再出血发生率,并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颅压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脑积水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可明显缓解病情,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腰大池微创持续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早期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两组治疗后病情恢复、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头痛减轻程度、意识障碍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腰大池微创持续脑脊液引流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设为A组(分低血钠组、血钠正常组两个亚组),设健康对照组20例为B组,分别于入院的第3天、第1周、2周、3周测定血浆BNP浓度同期比较,同时进行两个亚组预后比较。结果 SAH组血浆BNP质量浓度高于健康组(P〈0.01);其中低血钠组与正常血钠组比较BNP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血钠组BNP浓度在2周时明显高于3天(P〈0.01);两个亚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有显著相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组较血钠正常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良好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并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余洪  余国峰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0-92+9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对患者TE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患者36例,采取常规治疗,在入院第二天采用芳香开窍药嗅吸剂进行治疗,对照组是30例健康志愿者。观察患者的内皮素含量与正常值之间的差异,两组患者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患者的TES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研究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出血管痉挛患者内皮素含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变,加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于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发病后1~3天内开始进行脑脊液置换。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差于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存活患者并发症,对照组多于治疗组。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脑脊液置换,不仅能取得较好疗效,并且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观察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选择住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做脑脊液置换术。观察两组病人头痛、脑膜刺激征缓解时间及脑脊液恢复情况。治疗组头痛及脑膜刺激征缓解快,脑脊液恢复佳。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