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原地区收集的一具男性尸体,25岁左右,身高1.68米,体形发育正常,有斜颈,头向右侧倾斜,右肩上提,面朝向左前方,颈部无手术疤痕.解剖发现:左侧胸锁乳突肌全部缺如,该区的血管和神经的位置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颈丛及其分支和脊神经的位置变异.颈丛通常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其皮支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附近穿出,再分散开行向各方.本例颈丛皮支中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和颈横神经,发出位置偏高,于乳突尖下30毫米,且此三支起始为一共干,当自下向上行至下颌角后下缘,于乳突尖下20毫米处,分为三支(即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分别行向上、  相似文献   

2.
正胸锁乳突肌斜位于颈部两侧,对维持头部运动及颌面颈部肌链平衡非常重要的骨骼肌,起自胸骨柄前面(胸骨端)和锁骨内侧端锁骨内侧1/3段上缘(锁骨端)。作者在局部解剖学本科教学中,发现一例向左侧斜颈及其右侧胸锁乳突肌非对称性形态异常(图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的变异,较为罕见,报道如下:(1)副胸锁乳突肌上端连于胸锁关节处,向左下方连于左侧胸骨角下缘,位于体壁肌肉浅层,长2.0 cm,宽1.0 cm.(2)胸骨肌上端在胸锁关节处,分别与胸锁乳突肌和副胸锁乳突肌相连,下端与右侧腹直肌鞘前层相续,位于肌肉浅层(即浅筋膜下方)最宽处4.0 cm,长9.0cm,与副胸锁乳突肌呈45.夹角.(3)左侧未见异常,分析变异原因:副胸锁乳突肌的发生可能于腮弓间充质演化异常有关;而胸骨肌变异则可能与肌节的分化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解剖一具哈萨克族成人女尸的颈部血管和神经时,见其右侧耳大神经穿越颈外静脉的变异。其耳大神经自颈丛发出后分两支,后支稍粗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至耳廓周围,而前支在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途中,在下颌后静  相似文献   

5.
例1 先证者,男,32岁。因发现颈右侧包块6月,在院外诊断为“淋巴结肿大”,经治疗无明显好转,包块逐渐增大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区中上份外侧可扪及3cm×2cm之包块,质中,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轻微触痛,活动度小。在门诊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发现包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包膜完整,血供较丰富,易出血。术后病理检查为异位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给予局部放疗及间断化疗。随访3年未见局部复发,但全身骨扫描有脊柱转移后死亡。例2 先证者之兄,40岁。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1月就诊。检查发现:右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份深面可扪及2cm×2c…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寰枢椎与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的解剖关系,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为寰枢关节错位致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3具共6侧成年人颈部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寰椎横突与副神经、寰枢外侧关节与第2颈神经前支、寰枢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结构,以及观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神经支配特点,测量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最短距离。 结果 (1)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受副神经和颈丛(第2~4)神经支配,并且副神经与颈丛神经存在交通支联系。(2)副神经走行在寰椎横突前方,二者关系密切,副神经与寰椎横突尖的距离为4.84~7.60 mm(左侧)和3.22~6.80 mm(右侧)。(3)寰枢椎存在椎间孔外韧带,该韧带与第2神经相连,并附着在寰椎横突。(4)第2颈神经前支贴着寰枢外侧小关节向前走行。 结论 寰枢关节错位可能会刺激副神经及第2颈神经或其前支,从而引起胸锁乳突和斜方肌紧张、疼痛。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根据颈筋膜解剖特点,改进传统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经福尔马林固定,颈部无肉眼病变的成人尸体标本12具。沿锁骨切开皮肤、颈阔肌,向上在颈筋膜浅层浅面(封套筋膜)进行仔细分离,观察封套筋膜和颈阔肌的相互关系,粘连程度。以锁骨上方1.5 cm水平为中心,在胸锁乳突肌内缘内侧0.5 cm纵行剪开封套筋膜约3 cm,在胸锁乳突肌后鞘深面进行分离达胸锁乳突肌外侧,感觉分离的难易程度,观察封套筋膜和颈动脉鞘的完整性。结果:封套筋膜在颈前完整、致密,将胸锁乳突肌完整套封,颈阔肌与封套筋膜可以轻易地完整分离;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鞘与颈动脉鞘也无粘连,各自独立,很容易完整分离。结论: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筋膜鞘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先天性肌性斜颈传统手术加以改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锁颈肌”在人类是较罕见的颈部异常肌肉,目前我们未见有文献报导。1984年我们在一具65岁男性(身长167 cm)尸体左侧颈部解剖中见到此肌。根据该肌的位置,起止认定为“锁颈肌”。下面仅按其状态、走行报告如下:此肌呈长带状,中、下段被颈阔肌覆盖,上段被胸锁乳突肌覆盖,前上部与颈动脉鞘相邻,深面紧贴肩胛提肌。肌长12.3 cm,中部宽1.3 cm,中部厚0.5 cm。以  相似文献   

9.
在标本解剖学习过程中,发现一处左颈外静脉变异,报道如下. 该具标本为老年女性,发现其左侧颈外静脉直接注入颈内静脉.变异部分的颈外静脉长度约为75.61 mm,宽度约为3.90 mm,右侧未见此类变异现象.正常的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汇合而成,起始于下颌角附近,沿着胸锁乳突肌的表面下行至颈根部,在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终注入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而解剖此变异的颈外静脉,发现其在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后,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绕至其后方,在距离静脉角上方67.80 mm处直接注入颈内静脉,沿途无分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肌瓣对预防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并即刻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充填,对照组常规方法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经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肌瓣的手术方法在面部凹陷畸形的改善效果及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加胸锁乳突肌肌瓣可作为修复腮腺术后畸形及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其右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的变异 ,较为罕见 ,报道如下 :(1)副胸锁乳突肌上端连于胸锁关节处 ,向左下方连于左侧胸骨角下缘 ,位于体壁肌肉浅层 ,长 2 .0cm ,宽 1.0cm。(2 )胸骨肌上端在胸锁关节处 ,分别与胸锁乳突肌和副胸锁乳突肌相连 ,下端与右侧腹直肌鞘前层相续 ,位于肌肉浅层 (即浅筋膜下方 )最宽处 4 .0cm ,长 9.0cm ,与副胸锁乳突肌呈 4 5°夹角。(3)左侧未见异常 ,分析变异原因 :副胸锁乳突肌的发生可能于腮弓间充质演化异常有关 ;而胸骨肌变【收稿日期】2 0 0 1 - 0 4 - 2 3异则可…  相似文献   

12.
肖亮  贺敬虎  仇明 《解剖学杂志》2007,30(1):110-111
肩胛舌骨肌综合征是以吞咽时胸锁乳突肌下部出现无痛性肿块并伴吞咽不适或局部压迫感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969年首次被Zachary等[1]报道。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吞咽时胸锁乳突肌中下部隆起包块,形似蛙颈,吞咽动作完毕,包块立即消失;同时伴有吞咽不适或吞咽困难;扪诊颈部包块  相似文献   

13.
胸锁乳突肌、背阔肌起止点变异1例杨连柱①姜常勇①李佳林①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右侧胸锁乳突肌分三束起始,即胸骨头、内侧锁骨头、外侧锁骨头。右侧背阔肌除固有止端腱至肱骨小结节嵴外,尚有一分离肌束延为腱膜并与胸大肌止端腱融合。此类变异甚少见,报道如...  相似文献   

14.
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 ,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 ,较为罕见 ,故报道如下。女性 ,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 ,呈“X”形 (附图 )。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 ,肌腹 (宽约 1.5cm ,厚约 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 18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 (第 5~ 6肋间 ) ,向内上方斜行约 16cm后连于中间腱。右侧肌腹较大 ,下缘宽约 8cm ;左侧肌腹较小 ,宽约 4cm。中间腱又借胸大肌…  相似文献   

15.
双侧茎突异常肥大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 ,发现颞骨的茎突异常粗大。虽国内已有多篇报道 ,但本例为双侧。成人男性尸体 ,年龄约5 0岁左右 ,死因不详 ,外观体表未见异常。切开颈部皮肤 ,先剥除颈皮下筋膜 (包括颈阔肌 ) ,同时清理颈外静脉及颈外侧浅淋巴结 ,暴露出胸锁乳突肌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  相似文献   

16.
胸锁乳突肌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敏  高克明 《解剖学杂志》2000,23(5):465-468
目的:为临床上应用胸锁乳突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例成人尸体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胸锁乳突肌主要有三段血液来源,上段为枕动,中段主要为颈外动脉的直接肌支。下段主要为甲状腺上动脉。结论:进行整形修复时,胸锁乳突肌肌瓣以用甲状腺上动脉为蒂最佳。亦可作单头转移。  相似文献   

17.
<正>在解剖一具未成年男尸颈部时,见双侧锁骨舌骨肌伴二腹肌前腹变异(附图),此变异甚少见,现报道如下:锁骨舌骨肌:起自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宽左18.45mm、右30.90mm),起点内侧缘距锁骨头(左32.00mm、右24.64mm),肌纤维斜向内上,止于舌骨体(宽左10.00mm、右17.48mm),止点间距8.30mm。其前后缘长度左侧分别为75.25mm和76.50mm、右侧分别为64.26mm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降低长时间颈部后仰对航空机务人员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探讨航空机务人员在托举作业过程中长时间保持颈部后仰姿势对颈部肌肉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择1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站立在飞机机翼下方保持颈部后仰固定姿势模拟机务人员进行托举作业,记录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评分(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同时采集斜方肌、胸锁乳头肌和颈部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并计算肌电信号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积分肌电(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 iEMG)、中值频率(median frequency, MF)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并结合主观疲劳感觉评分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颈部夹肌的iEMG和RMS变化与托举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颈部夹肌的iEMG和胸锁乳突肌RMS相关程度最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84,拟合程度分别为0.69和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颈部夹肌的MPF和MF变...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内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内静脉外径左(5.6±1.7)mm,右(6.5±1.0)mm.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夹角左(114±8)°,右(145±9)°,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近中点处,其交点平面以下颈内静脉长度为(2.7±0.5)cm,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分别为2.4、1.4和1.8cm.结论新生儿颈内静脉下段口径粗大,与颈总动脉伴行毗邻清楚,变异较小.穿刺易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稍外侧进针,插管长度左侧为7.0cm,右侧为6.0cm.  相似文献   

20.
在局解操作中,于一成年女性(身长156cm)的标本上发现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变异,现报道如下。颈前部和胸部皮肤完整,两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正常,胸骨头变异呈“二腹肌”状(见附图)。其上腹形似正常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形态未见异常,上腹向上与锁骨头融合,最后止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