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胰岛素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制备具有较高药物包封率的胰岛素纳米粒,方法:分别以海藻酸钠和索聚糖为包裹材料,制备海藻酸钠纳米粒和壳聚糖纳米粒,用透析法测定胰岛素包封率;考查海藻酸钠浓度及固化剂量对形成海藻酸钠纳米粒大小,包封率的影响;研究不同配比多聚磷酸钠对壳聚糖形成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经筛选得到形成海藻酸钠纳米粒的最佳固化剂氯化钙配比,测得粒径为0.10um(D50),选用合适浓度的多聚磷酸钠作为壳聚糖纳米粒的固化剂,测得粒径为0.13um(D50),海藻酸钠纳米粒和壳聚糖纳米粒的胰岛素包封率分别达到89.3%和92.1%,结论:选用海藻酸钠及壳聚糖制备胰岛素的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聚酯纳米粒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e-己内酯-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纳米粒(PCLA-NP)作为新型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双乳化溶媒蒸发法制备了胰岛素嵌段共聚物纳米粒(INS-PCIA-NP),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HPLC测定胰岛素的包封率,并考察了影响纳米粒粒径及包封率的各种因素;应用抗体捕捉实验验证纳米粒的栽药机制;考察INS-PCIA-NP的体外释药特性;建立了糖尿痛大鼠模型,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AP)测定血糖浓度来评价INS-PCIA-NP经皮注后的降血糖作用,并计算INS-PCIA-NP的药理生物利用度(phannacological bioavailability,PBA)。结果INS-PCLA-NP的平均粒径为167.3 nm;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37.79%;PVA浓度和超声时间对粒径及包封率影响显著;抗体捕捉实验证实被包封的胰岛素大部分(约53%)存在于纳米粒的表面;INS-PCLA-NP的体外释药曲线分为两相:突释释药相和缓释平台相;药效学研究表明,12u·kg-1的INS-PCLA-NP经皮下给药后即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药理生物利用度为74.76%。结论 PCIA-NP将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采用酶水解和超滤膜分离技术,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空间结构,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zeta电位)、模型药物胰岛素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通过控制酶水解条件,经超滤分离得到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分别为10 289,41500和101 870。经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壳聚糖纳米粒,呈类圆形球体,粒径分布较窄,且随制备工艺中乙醇加入量的增加、分散用超声次数的增多,以及壳聚糖分子量的降低,粒径变小。壳聚糖纳米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值大于+30 mV。放射免疫法测得的药物包封率为72.66%。在壳聚糖酶存在条件下,前1 h体外释放药物较快,1 h后趋于平稳,并能持续释放6 h。结论选用合适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制备过程中加入多聚阴离子对纳米粒粒径、表面电位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研究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荧光标记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给药,由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结果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88.6±143.5)nm,水相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对纳米粒粒径无明显影响,而表面电位下降,药物包封率明显增加;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最初1 h快速释放了药物包封总量的35.63%,随后以接近每小时1.5%的速度释放,呈明显的缓释特征,24 h体外累积释放量为药物包封量的67.30%;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研究发现,0.5 h时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相同时间血液中的荧光强度。结论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通过调节纳米粒表面电位,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给药,具有明显的纳米粒整体淋巴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制备生物黏附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与PLGA普通纳米粒相比较,考察纳米粒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生物活性及活体动物的体内分布。方法 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普通纳米粒,并经壳聚糖修饰制备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 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HPLC测定体外释放特性,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评价口服纳米粒的降血糖水平,活动物成像系统观察口服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转运。结果 纳米粒粒径均一,PLGA普通纳米粒及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1.3±13)和(134.4±15)nm,Zeta电位分别为(-1.72±0.2) 和(43.1±0.3)mV,包封率分别为(46.87±2.23)%和(52.76±3.48)%。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由突释期和缓慢释放期组成,壳聚糖包裹的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减低了突释量,由(28.34±1.63)%降至(17.92±1.14)%;大鼠灌胃给予15 u·kg-1胰岛素,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与普通纳米粒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由(8.3±0.7)%提高至(11.4±0.6)%。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具有生物黏附性且促吸收作用明显,口服给药后8 h仍在小鼠肠道中大量分布。结论 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壳聚糖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的生物黏附性,阐明其促吸收机制,并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采用FITC标记胰岛素,复乳法制备普通PLGA纳米粒,壳聚糖包裹制备生物黏附性PLGA纳米粒。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 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通过测定胃肠道中胰岛素的总量评价纳米粒的生物黏附性,并采用MTT法评价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纳米粒粒径均一,PLGA普通纳米粒及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4.7±11)和(136.6±13)nm,粒径差别不大,但壳聚糖包衣显著地增强了纳米粒的正电性,使得Zeta电位由负值(-1.67±0.05) mV逆转为正值(42.6±0.3)mV,并且提高了药物的包封率,由(46.67±1.82)%增至(52.73±2.96)%。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口服后胃肠道中胰岛素的总量显著高于普通纳米粒,3 h达到1.31倍。MTT法显示生物黏附性PLGA纳米粒及普通PLGA纳米粒在所考察的剂量范围内(≤25 mg·mL-1),均对细胞无特殊毒性。结论 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7.
一种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白蛋白纳米粒的去溶剂化法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乙醇作为非溶剂,考察了白蛋白质量浓度和pH值、非溶剂(乙醇)体积和加入速度、交联剂体积等对纳米粒产率、粒径以及游离氨基含量的影响。结果将白蛋白100 mg溶于碳酸盐缓冲液(pH9)10 mL中,搅拌下按1.0 mL·min-1的速度滴加乙醇60 mL,加入0.025 kg·L-1戊二醛溶液50μL,25℃固化12h,减压浓缩除去乙醇,得白蛋白纳米粒胶体。结论确定了去溶剂化-交联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的优化工艺。  相似文献   

8.
朱颖  郑梁元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2):918-921
 目的制备葡萄糖敏感型水凝胶纳米粒。方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和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分别制备了葡萄糖敏感型水凝胶粒子和纳米粒。制备了反相微乳液相图并考察了温度和单体浓度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对两种粒子的葡萄糖结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微乳的存在区域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扩大,而不同单体的浓度对微乳液区域没有影响。制得的纳米粒用质子相关光谱法和高倍显微镜分别测定其粒径,约为800nm,形状为球形。在同样的时间内,聚合物纳米粒对葡萄糖的结合量大于普通聚合物粒子。结论说明随着粒径的减少,结合的灵敏度提高,有助于以后对胰岛素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9.
韩静  李智  岑琴  潘岳峰  殷莉梅 《中草药》2008,39(7):996-999
目的 利用超声分散法制备紫杉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 以稳定性、Zeta电位、粒径、包封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制备工艺,对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脂质材料和助乳化剂的用量做了详细的考察.结果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方为:脂质骨架单硬脂酸甘油酯(100/150 mg)、乳化剂豆磷脂(100 mg)、助乳化剂Pluronic F68-聚山梨酯80(2:1),在(75±5) ℃下乳化,之后以功率300 W进行超声,时间为20 min.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将紫杉醇装载进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纳米粒在胶体分散液中分散均匀,稳定性良好.此制备工艺安全、可靠,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葛根素衍生物4ac纳米粒,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热力学参数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粉末衍射及红外光谱法,鉴定葛根素衍生物4ac纳米粒形成过程中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药物与辅料之间无相互作用,药物主要是以包埋的形式存在于载体中,此外也有少量的药物吸附于载体的表面。结论纳米粒的形成过程为物理结合,未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糖渴清降血糖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渴清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作用与优降糖相当;并能降低血浆胰高糖素,作用强于优降糖,提示糖渴清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而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2.
枸杞多糖对大鼠糖尿病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大鼠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腹腔注射STZ 40 mg·kg-1建立糖尿病模型。经检测空腹血糖(FBG)指数确定建立模型后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罗格列酮阳性组及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ig给予枸杞多糖0.4,0.8,1.6 g·kg-1·d-1,阳性组给予罗格列酮0.4 g·kg-1·d-1,正常组及模型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ig 30 d。进行行为学观察,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BG;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IR);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RT-PCR测定胰岛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组明显缓解糖尿病大鼠病情,枸杞多糖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有效恢复胰岛素水平(P<0.01),并显著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P<0.01);此外,下调胰岛组织中iNOS mRNA的表达(P<0.01)。结论:枸杞多糖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恢复糖尿病大鼠胰岛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和抑制脂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膜分离超滤技术对藻酸双酯钠(PSS)及其分级产物进行抗凝血活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利用超滤膜对PSS原料进行分级,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r)及窄分散度的分级产物;对分级产物进行常规抗凝血活性PT/APTT/TT检测。结果超滤法分级产物Mr不同,分散度降低,各产物磺化度基本相同;抗凝血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糖链的减小,抗凝血活性显著降低。结论超滤法分级多糖药物PSS是一种可行的物理分级方法,PSS抗凝血活性强度与Mr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阿魏酸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SF)对糖尿病(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M大鼠灌胃给予SF110mg/(kg·d),治疗8周,测定各组大鼠肾重/体重、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肾皮质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等,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并与正常组和DM模型组作比较。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DM组大鼠肾重/体重、Ccr、24h尿蛋白、肾皮质ET-1显著升高(均P<0.01),肾脏病理学检查显著异常,TGF—β1和Ⅳ型胶原表达明显增高,SF组上述指标显著改善。结论 SF对DM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肾脏ET-1的生成,抑制TGF—β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栝蒌根散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分析其降糖作用与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给予36 mg.kg-1链脲佐菌素(STZ)ip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大鼠按随机表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组、参芪降糖颗粒组和栝蒌根散低、中、高(2,4,6 g.kg-1)剂量组,每组10只,每天ig相应的药物。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每天ig2 mL生理盐水。ig前和ig 8周后各测一次空腹血糖和体重,最后从腹主动脉采血,化验各组大鼠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结果:栝蒌根散低、高剂量均能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P<0.01),低剂量作用最强,中剂量无效。栝蒌根散3个剂量均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P<0.05),但不能控制大鼠体重的下降。结论:栝蒌根散能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其作用与剂量之间不存在量效关系。其降脂作用明显,但不能改变糖尿病大鼠体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参二味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参二味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6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为(180±20)g,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7 d。按随机数字表从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0只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给予30mg.kg-1的链脲佐菌素(STZ)ip。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表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3组分别ig人参二味胶囊、盐酸二甲双胍、参芪降糖颗粒共14 d,其余10只为模型组作为对照。ig前和ig 2周后各测1次空腹血糖和体重,最后从腹主动脉取血,化验各组大鼠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评价人参二味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和体重的影响。结果:给药14 d后,人参二味胶囊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和血脂,有效控制大鼠体重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二味胶囊能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和血脂,有效控制大鼠体重的下降,但其降糖作用较盐酸二甲双胍和参芪降糖颗粒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MTO-BSANP-folate)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特征及抑瘤情况。方法以荷SKOV3人卵巢肿瘤细胞裸鼠为模型,考察了MTO-BSANP-folate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的影响,并与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MTO-BSANP)及米托蒽醌溶液(MTO-sol)进行比较。采用HPLC研究静脉给药后各实验组米托蒽醌的体内分布情况。结果尾静脉给予MTO-BSANP-folate的荷瘤裸鼠肿瘤生长最为缓慢,抑瘤率最高。体内分布实验结果表明,MTO-BSANP-folate在肿瘤的分布高于MTO-BSANP及MTO-sol。结论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是一种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可靶向于高表达叶酸受体的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评价其制剂学性质,并探讨其经鼻腔给药后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了其包封率、体外释药、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形态;大鼠经鼻腔给予固体脂质纳米粒或静脉给予地西泮注射液后经股动脉插管采集血样,采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以DAS1.0软件估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制备的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形态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04.4±0.56 nm;Zeta电位为(-18.50±0.98 mV;包封率为(98.8±3%。经鼻腔给药后,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tmax为11 min,ρmax为(0.33±0.01 μg·mL-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7.01%。结论 鼻腔给予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吸收迅速,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有望成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蒿甲醚贴剂,并评价其经皮吸收对感染疟原虫小鼠的杀灭及抗复燃作用。方法涂布法制备蒿甲醚贴剂,考察不同促进剂、药物的浓度对透皮速率的影响;首次建立蒿甲醚贴剂体外透皮速率常数的HPLC测定方法;按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进行抗疟实验。结果药剂学研究表明,当透皮促进剂丙二醇和月桂氮酮以4%浓度按3∶1比例合用时,贴剂的体外透皮速率常数最大;药效学研究显示,该贴剂能明显减少给药次数,显著降低给药剂量。结论蒿甲醚可以经皮肤给药,达到杀灭疟原虫的作用,并且给药次数及剂量明显减少,患者依从性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