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高度恶性型黏液表皮样癌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病率、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例肺高度恶性型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肺高度恶性型黏液表皮样癌罕见,其发生可能与长期大量吸烟有关,咳嗽、咯痰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确诊依靠病理检查,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常有淋巴结转移,但即使手术时已发现淋巴结转移,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后仍能生存达2年或以上。结论 对于肺高度恶性型黏液表皮样癌,即使出现淋巴结转移,仍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黏液表皮样肺癌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科17年间19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占同期手术切除肺癌的0.68%.肺叶切除术13例,全肺切除5例,开胸探查1例.15例为低恶性,4例高恶性.术后平均随访68.26个月,无失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17/18)、80.00%(12/15)和70.00%(7/10).其中低恶性占78.95%(15/19),均无淋巴结转移,1、3、5年生存率均为100%;高恶性4例,淋巴结转移率75%(3/4),1年生存率为33.33%,无3年生存率.结论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低.病理以低恶性为主.低恶性黏液表皮样癌经彻底手术切除可获治愈,高恶性病人术后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 2014年7月23例在我院接受手术的PME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高度恶性7例,低度恶性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全肺切除4例,肺叶切除17例,开胸活检术2例.高度恶性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明显短于低度恶性组的44个月(P<0.01);高度恶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低度恶性组的(71.4%vs 6.3%,P<0.01).术后6例接受化疗.结论 手术是治愈PMEC的唯一方法,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恶性程度,高度恶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连续的2751例肺癌病例,从中发现10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10例均接受了X线胸片、CT和支气管镜检查。8例患者接受开胸手术,其中3例接受术后化疗,1例术后放疗和化疗;1例仅接受中药治疗,另1例未接受任何治疗。结果:病理检查显示均为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8例手术患者分期为:1例T1N0M0,3例T2N0M0,2例T2N1M0,1例T3N2M0;1例气管黏液表皮样癌。10例患者均存活至今。手术患者中7例术后没有复发,1例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5.2年复发。结论:诊断肺黏液表皮样癌,准确有效的支气管镜检查很有意义,而明确的病理分期对于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相当重要,治疗应包括完整的手术切除和淋巴清扫以及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及支气管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江门市中心医院5例肺及支气管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43岁,临床症状以支气管刺激及阻塞症状为主。2例组织学分级为高度恶性型,预后较差;3例为低度恶性型,其中2例预后较好。结论:肺及支气管原发性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预后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需与唾液腺型肿瘤等多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原发唾腺型肿瘤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肺原发唾腺型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肺原发唾腺型肿瘤中,腺样囊性癌6例,黏液表皮样癌4例,黏液性腺瘤和混合瘤各1例。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及痰中带血,偶有胸痛、胸闷、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不明显。行肿物单纯切除2例,袖式肺叶切除1例,单纯肺叶切除7例,全肺叶切除2例。结论肺原发唾腺型肿瘤属良性或低度恶性,好发于气管及支气管;主要表现为干咳及痰中带血;X线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支气管镜检查并活检通常可获得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肺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报道较少。而低度恶性肺粘液表皮样癌并转移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l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右肺粘液表皮样癌(老年、低度恶性并转移),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黏液表皮样癌被认为是源于气管大支气管小黏液腺的较为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之一,在肺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仅占0.11%~0.12%, 在TURNBALL等统计的5 000例原发性肺癌中仅有12例.日本NAGAHIRO等[1]报道的3例肺黏液表皮样癌只占其所在医院1969到1999年间所有切除肺癌的0.119%.黏液表皮样癌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6例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发病年龄15~65岁。3例呈息肉样突向支气管腔,1例位于支气管旁呈结节样,2例呈浸润性生长并破坏管壁浸润大块肺组织,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主要由鳞状细胞、粘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根据近年文献将其分为低度和高度恶性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临床上罕见,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预后较佳。我科于1996年11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右侧间歇性胸痛4年伴咳嗽2周入院。无潮热盗汗,无刺激性咳嗽,无咯血。体查无异常。胸部X线于右下肺叶见一3 cm×3.5 cm的渗出性病灶,胸部CT于右肺下叶见一3 cm×2.5 cm的块影,边缘清楚,致密,CT值48 Hu。纤支镜检查发现右下叶背段口几乎被球形新生物阻塞,新生物表现粘膜光滑,呈粉红色,活检见退变之异型细胞,右下叶支气管肿瘤可能性大。术前诊断:右下肺包块:(1)肿瘤;(2)结核瘤。行剖胸探查,作右下肺叶切除。肺门有一增大、质韧之淋巴结,予摘除。切开右下叶背段支气管,于腔内见一4 cm×2 cm×1.5 cm的肿块,呈粉红色,表面粘膜光滑,质韧。术后病理切片为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低度恶性,肺内及支气管切端未见肿瘤侵及,送检淋巴结未见癌转移。痊愈出院,随访2.5年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杨明 《实用全科医学》2007,5(7):575-57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本组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全切加对侧部分切除13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加对侧次全切22例,甲状腺全切9例,1例峡部癌行峡部全切加双侧腺叶次全切。对30例颈淋巴结肿大和5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阳性的NO患侧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以下简称颈清),其中患侧改良颈清28例,患侧根治颈清3例,双侧改良颈清4例;27例NO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阴性未进一步颈清。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治疗性颈清组淋巴结转移74.3%(26/35),中央区淋巴结受累88,5%(23/26)。随访4—6年2例高龄患者死于其他疾病,1例颈部复发合并肺转移带瘤生存。3例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无瘤生存。治疗性颈清组与中央区清扫组复发率分别为5.7%(2/35),7.4%(2/27)(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宜根据具体情况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或加行对侧次全(或大部)切除;淋巴结肿大者应予患侧治疗性颈清;对于NO病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并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阴性者观察随访,阳性者行患侧治疗性颈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E-钙黏附素(E-CD)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局部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黏液表皮样癌和正常腺体组织,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MMP-2及E-CD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E-CD在8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全部呈保留表达,而在46例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E-CD明显呈异常表达(保留表达18/46,39.1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要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E-CD异常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随着TNM分期指数增高,MMP-2表达增强,E-CD的表达减弱.结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MMP-2和E-CD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王威  李玉  高松  李建哲 《中外医疗》2012,31(11):9-10
目的研究中心型肺鳞癌侵及支气管壁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肺癌手术合理廓清淋巴结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28例中心型肺鳞癌行系统淋巴结廓清术,术后病理确定肿瘤侵及支气管壁深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结果 128例患者中肿瘤侵及支气管粘膜和粘膜下层者无淋巴结转移;肿瘤侵及支气管软骨及肌层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8.7%(5/27),且以N1为主;肿瘤侵及支气管周围肺组织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7.3%(47/82),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心型肺鳞癌随着肿瘤对支气管壁浸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率增加。当肿瘤侵及支气管周围肺组织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术中应廓清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egative neck lymph node,cN0)上颌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此类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990年至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277例,记录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临床信息,研究不同病理类型上颌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并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上颈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277例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的总体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5.5%(43/277),上颌鳞状细胞癌因其较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0%;腺源性癌的整体转移率较低,为7.6%,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时间较晚,但高度恶性腺源性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低度恶性腺源性癌(分别为P=0.037), 其中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15%,而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的腺样囊性癌与肌上皮癌的转移率较低;肉瘤类恶性肿瘤的整体淋巴结转移率很低,仅为4.9%。结论: 建议对cN0上颌鳞状细胞癌患者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等高度恶性腺源性癌患者可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肉瘤类患者可对颈部进行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ER、C-erbB-2、PCNA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作为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LSAB法对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根治标本,作ER、C-erbB-2、PCNA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1)ER阳性率随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降低,ER阳性率在Ⅰ级(16/20)和Ⅲ级(7/19)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级(16/20)和Ⅱ级(13/21),Ⅱ级(13/21)和Ⅲ级(7/19)差异无显著性(P>0.05);ER在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病例中表达率较高。(2)C-erbB-2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3)PCNA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无关。(4)C-erbB-2的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与ER呈负相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ER过度表达者预后好,C-erbB-2、PCNA过度表达者预后不良,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肺癌转移锁骨上淋巴结11例,切除1个肺叶8例,2个肺叶2例及楔形切除肺肿瘤1例。病理诊断肺腺癌7例,鳞癌4例。手术前后结合化疗及放疗。无并发症及死亡,1年生存率45%,最长1例存活4年9个月。肺切除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无对侧或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及估计可作肺切除。  相似文献   

17.
史景云 《当代医学》2009,15(8):50-53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级别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低级别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8例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低级别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13~62岁,平均26岁)的主要CT表现为:(1)部位:所有病变均位于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内,肺段以下支气管未见受累。(2)大小及形状:8例病灶的直径范围9mm~35mm,平均(22±72)mm。8例病灶呈卵圆形或分叶状,MPR显示病灶的最长径均与支气管的长径相平行。(3)病灶周围:8例病变的边缘清楚,未见明确局部侵犯肺组织。2例可见病灶与支气管管腔间呈锐角,4例可见病灶周围见圆形密度减低区。(4)阻塞性病变:8例中,2例可见阻塞性肺炎、6例可见阻塞性肺不张。(5)增强表现:0T增强后病灶强化(增强值为10HU~40HU.平均(25.5±2.2)HU)。(6)钙化及淋巴结转移:8例病灶内均无钙化及淋巴结转移。结论原发性低级别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CT特点表现为:病变位于支气管,腔内型,病灶的最长径与支气管的长径相平行。病灶无局部肺组织侵犯。阻塞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常见。CT增强后病灶强化。可无钙化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1,ALDH-1)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IMPC伴淋巴结转移103例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结转移(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110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所有入选病例术前均未经放、化疗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2组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癌组织中ALDH-1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及预后意义。结果①IMPC组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 ALDH-1阳性表达率[原发灶37.9%(39/103);淋巴结转移灶47.6%(49/103)],明显高于IDC-NOS组[原发灶21.8%(24/110);淋巴结转移灶23.6%(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肿瘤细胞ALDH-1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阴性状态、PR阴性状态、HER2过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③与IDC-NOS组相比,IMPC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中 ALDH-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明显低于其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乳腺IMPC转移淋巴结中ALDH-1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差有关(P=0.005)。结论 ALDH-1可作为淋巴结阳性乳腺IMPC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且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导致IMPC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65岁,男性患者130例,平均年龄63岁。分期Tis 1例,Ta 4例,T1 34例,T2a 25例,T2b 42例,T3 32例,T4 10例。淋巴结转移23例,无淋巴结转移125例。截止随访时间2022年5月存活78例,死亡70例。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检查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回顾式随访查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基本信息和术后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结果 年龄≥70岁的患者比<70岁的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0.952倍;病理高级别患者比病理低级别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1.378倍;T3期及以上分期患者相较Tis、T1、T2期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0.929倍,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患者比Tis、T1、T2期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3.575倍;腹腔镜手术患者比开腹手术患者死亡相对风险度增加1.265倍。结论 更小的年龄、更低的病理级别、更早的分期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带给患者更好的生存情况。年龄、病理级别、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