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佐  刘涛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1):25-28,31
目的:探讨四脑室区肿瘤的MR表现及MR对四脑室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四脑室区肿瘤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28例,男18例,女10例,中位年龄30岁。其中髓母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膜乳头状瘤4例,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各3例,皮样囊肿和脑膜瘤各1例。四脑室肿瘤具有相对特异性的MRI表现,依据肿瘤的起源,形态及信号特点,结合病人年龄,大多数四脑室肿瘤可以做出准确诊断。结论:四脑室区肿瘤以髓母细胞瘤、管膜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MR对于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室各种肿瘤的MRI特征及提高MRI诊断脑室肿瘤的特异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26例脑室肿瘤MRI表现,其中室管膜瘤14例,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4例,脉络膜乳头状瘤1例,转移瘤1例,结果:71.4%室管膜瘤、66.7%星形细胞瘤及75%脑膜瘤的好发于10岁以后,这3组的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多位于侧脑室,侧脑室及四脑室内均为室管膜瘤好发部位(P>0.05)。3组的T1WI及T2WI信号分布相似(P>0.05,P>0.05)。本组术前定位准确率为92.3%,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3.1%。结论:MRI能准确显示脑室肿瘤的位置和病变范围,定性诊断需综合考虑病人年龄、肿瘤在脑室内的准确位置及MRI平扫和增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四脑室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区肿瘤,采用GE Signa 1.5T MR扫描仪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图像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18例中髓母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3例,神经鞘瘤1例。肿瘤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髓母细胞瘤都来源于小脑蚓部,6例合并小囊变,1例合并少量出血,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5例来源于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2例来源于脑干,有大囊变,呈半环形、环形强化,有强化壁结节;分化差者形状不规则,呈不规则厚壁强化,壁结节多。室管膜瘤2例来源于第四脑室,囊变较小;1例来源于小脑蚓部,有大囊变;信号混杂不均,注射Gd-DTPA后呈中等强化。神经鞘瘤来源于第四脑室,呈分叶状,下部有囊变,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MR对小儿四脑室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磁共振(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星形细胞瘤MRI平扫以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为主,其中4例部分囊性变,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完全囊性变。10例髓母细胞瘤以T1WI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5例病灶信号欠均匀,伴有多个小囊边区。4例室管膜瘤,均位于四脑室区,以T1WI等、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梗阻性脑积水。结论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脊髓室管膜瘤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室管膜瘤的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脊髓室管膜瘤MRI表现。结果;18例脊髓室管膜瘤中,主要位于颈髓11例,胸髓5例,马尾2例。肿瘤长度2~7个椎体高度。平均长度为3.5个椎体高度。肿瘤轴位相常表现位于脊髓中央长圆柱形占位,肿瘤实质在T2WI呈略高或高信号,83%肿瘤一端或两端可见囊腔。肿瘤边界清楚占89%,明显均匀强化占56%。明显不均匀强化39%。结论:脊髓室管膜瘤MRI表现颇具特征。术前正确诊断是可能,但不典型病例须与髓内星形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以星形细胞瘤(14例)为主,其次为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1WI均呈稍低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呈等信号,少突-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等及稍低信号;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稍高及高信号;增强扫描室管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度至明显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轻至中度强化,室管膜下瘤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髓内占住性病变的MRI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病理证实的17例脊髓内肿瘤性占位病变。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比较各类肿瘤的发病年龄、大小、形态、位置、信号及脊髓的变化。结果 9例室管膜瘤有5例(56%)起源于胸髓,平均长度为4.5个脊髓节段,4例(44%)出现导致肿瘤信号不均匀的瘤内囊变。5例星形细胞瘤有3例(60%)起源于颈髓,平均长度8个脊髓节段,5例中4例(80%)出现不同程度的瘤内囊变。2例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均位于颈髓,平均长度为8.5个脊髓节段,均见瘤内囊变。1例转移瘤累及全胸髓,呈不均匀信号,无明显囊变。结论 MRI可反映不同髓内肿瘤的病理特点。据此特点可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表观扩散系数在诊断小脑原发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mcient,ADC)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微观状态,本文探讨其对小脑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原发肿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1例血管母细胞瘤,1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淋巴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值测量,对前4种肿瘤的绝对ADC值、相对ADC值在Stata9.0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tt检验。结果:不同肿瘤间的绝对ADC值及相对ADC值均有差异(P〈0.001),血管母细胞瘤的ADC值【(1.97±0.214)×10^-3mm^2/s)】要明显高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643±0.223)×10^-3mm^2/s](P=0.001),髓母细胞瘤的ADC值【(0.698±0.124)×10^-3mm^2/s】明显低于室管膜瘤【(1.062±0.148)×10^-3mm2/s】(P=0.00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则明显高于室管膜瘤(P〈0.001);脉络丛乳头状瘤亦有较高的ADC值,而淋巴瘤有较低的ADC值。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这4种肿瘤中,取〈0.8×10^-3mm^2/s、(0.9-1.2)×10^-3mm^2/s、(1.3-1.7)×10^-3mm^2/s、〉2.1×10^-3mm^2/s分别作为上述肿瘤的ADC值的界值时,可获得100%的特异性。结论:ADC值是诊断小脑肿瘤的简便而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脑室肿瘤的CT和MRI特征 ,提高对各种脑室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 2 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室多种肿瘤 :其中侧脑室 1 5例 ,三脑室 3例 ,四脑室 8例。单独作CT检查 5例 ,同时作CT和MRI检查 2 1例。根据 2 6例多种脑室肿瘤的发生部位 ,进行脑室定位分类。结果  5例中央性神经细胞瘤和 2例胶样囊肿发生于中线室间孔区 ;6例髓母细胞瘤分别发生于小脑上蚓部和四脑室顶部近中线区 ;5例室管膜瘤发生在单侧脑室 ,年龄分别为 2 8~ 36岁 ;3例室管膜瘤发生在四脑室 ,年龄分别为 7~ 1 3岁 ;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发生侧脑室三角区 ,年龄 1 3~ 1 5岁 ;2例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 ,年龄为 1 5~ 71岁 ,1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在右侧脑室底部 ,年龄为 30岁。结论 CT与MRI有助于对脑室肿瘤的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性中枢神经细胞瘤(CNC)MRI表现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实性CNC 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中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2例无明显临床表现经体检发现。MRI检查显示9例均为侧脑室内单发肿块,位于右侧脑室3例,左侧脑室6例;瘤体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病灶可见分叶;病灶边界均较清晰;肿瘤T1WI以低和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部分内见条状、条片状低信号;T2 FLA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1例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7例(77.8%)术前误诊,误诊为脑室内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室管膜下瘤和脉络膜丛乳头状瘤各1例。误诊时间3~10(5.7±2.6)d。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皆证实为CNC,5例合并钙化,2例合并出血;均术后恢复良好后出院。结论实性CNC MRI表现与脑室内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和脉络膜丛乳头状瘤等相似,术前易误诊。接诊医师要提高对CNC的认识,当临床遇及脑室内肿瘤患者时,应结合CT和MRI等检查详细对病情进行分析,并认真鉴别诊断,以减少或避免CNC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1.
第四脑室肿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探讨第四脑室内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脑室肿瘤3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四脑室肿瘤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星形胶质瘤多见,肿瘤与发病年龄关系密切。CT显示肿瘤钙化较佳,对肿瘤的鉴别诊断帮助很大。MR可以三维成像,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及邻近情况。结论:四脑室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其CT和MRI表现,结合年龄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髓内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的MRI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髓内室管膜瘤及12例星形细胞瘤的MRI及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MRI表现的差异。 结果 髓内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的平扫MRI信号类似,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28例髓内室管膜瘤中,中心性膨胀性生长26例,边界清楚18例,21例可见瘤内及瘤周囊变,明显强化21例,均匀强化19例,4例出现"帽征"; 12例星形细胞瘤中,偏心性生长9例,边界不清9例,出现囊变5例,轻度强化8例,以斑片状及结节状强化为主。二者生长方式、肿瘤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有助于鉴别诊断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定性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 3.0T Skyra和GE 1.5T Signal磁共振仪,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由2名以上主治医师在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发,其中左侧脑室三角区9例、右侧脑室三角区4例、右侧脑室体部2例。病灶边缘清楚,13例为分叶状、2例为椭圆形。多数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有钙化时信号减低。病灶较大,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在MRI上表现特点为: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发现时病灶较大,边缘清晰;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MRI具有多方位成像特点,可为脑膜瘤术前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在常规MRI上的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和31例星形细胞瘤在平扫和增强MRI上的表现,分别比较儿童组和成人组两者在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信号、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强化形态、是否靠近脑表面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无论儿童组还是成人组,髓母细胞瘤呈斑片状强化的例数要多于星形细胞瘤,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儿童组中,髓母细胞瘤呈实内小囊型,靠近脑表面,存在血管流空影及呈无或轻度强化的例数均多于星形细胞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成人组中,髓母细胞瘤呈实内小囊型,靠近脑表面的例数多于星形细胞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星形细胞瘤相比,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多表现为靠近小脑表面的实性病灶,内多发小囊,增强后呈斑片状强化。若这些征象发生在儿童,另观察到血管流空影,增强后呈无或轻度强化,我们应更倾向于髓母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OPCA的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2例OPCA典型的MRI表现。结果22例病例橄榄体桥脑、小脑半球及蚓部明显萎缩。周围脑室、脑池、脑沟明显扩大。11例桥脑下份“十字交叉”形长T2信号。4例小脑中脚长T2信号。3例合并轻度脑萎缩。结论OPCA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颅底部脊索瘤的MR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16例颅底脊索瘤中,肿瘤局限于斜坡者9例,累及鞍内、鞍旁、蝶窦、鼻咽部者7例,同时累及后颅凹者1例。病变在T1WI呈不均匀长?蛐等T1信号软组织肿块影,T2WI 9例呈等或稍长T2信号,7例呈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10例呈不均匀强化,6例呈明显强化。5例术后复查肿瘤复发。结论:MR可明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位置、形态、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