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儿童气质特征对亲子依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恋是亲子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母子依恋关系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两者是儿童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指标。本文综述了儿童气质与依恋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重点阐述儿童气质特征对亲子依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城区2~6岁儿童依恋类型及与气质的关系,探讨儿童气质特征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203名2~6岁儿童分别采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tachment Q-set,AQS)和幼儿、儿童气质问卷(CTTS、CPTS)进行依恋类型和气质测评,并调查儿童家庭养育情况。【结果】安全型依恋占54.7%,不安全型占45.3%;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者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依恋水平有13.8%受气质情绪维度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节律性低、情绪本质消极、代养人为祖辈、教养态度不一致,儿童依恋更倾向于不安全型。对依恋类型影响贡献大小依次是情绪本质、带养人是否为母亲、节律性和教养态度是否一致。【结论】调查儿童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儿童气质影响家庭中的亲子依恋性质。  相似文献   

3.
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是依恋研究意义的根本所在[1],依恋的安全感对儿童的环境适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基础意义.该研究探求不同依恋类型的中学生在学校这个对他们非常重要的环境里的适应情况,考察中学生的依恋风格对其在学校适应上的影响,以期为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童年早期的心理创伤对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深远。本文论述早期心理创伤对儿童脑发育、认知发展,以及对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损害。心理创伤可直接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等精神障碍,并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在儿童心理创伤的干预和治疗中,基层的保健医生、儿保医生起关键性作用,建立儿童心理创伤的三级干预体系必要且可行。  相似文献   

5.
动作发展是学龄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与个体健康、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都存在着重要联系。学龄前期是动作发展的敏感期, 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学龄前期儿童的动作发展情况变得十分关键。本文分析比较国内外常用相关测量工具, 总结了学龄前儿童动作测量工具的主要特征, 总结了当今学龄前儿童动作发展测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许学华 《中国校医》2014,28(11):826-827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及特点。方法整群选取山西某中学农村留守儿童156名及非留守儿童25名,年龄在12~14岁之间,采用张杉杉的初中生依恋问卷进行测查。结果留守儿童除了在朋友依恋上与普通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母亲、父亲、照顾者依恋上其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P<0.05);留守儿童在母亲、父亲、朋友和照顾者依恋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及与父母联系频率方面的显著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初中一年级比初中二年级留守儿童更多对朋友依恋(P<0.05)。在4类依恋对象上,留守儿童更多的依恋母亲、朋友和其照顾者,其依恋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的依恋得分(P=0.000)。结论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不如非留守儿童。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相对于初中二年级儿童更多对朋友依恋。留守儿童更多依恋母亲,朋友和照顾者,较少依恋父亲。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依恋行为同睡觉吃饭一样,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宝宝不愿独自玩耍、喜欢黏着大人,这些都是对熟悉的亲人逐渐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宝宝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黏人"行为需要家长以不同方式来关注和应对。  相似文献   

8.
以儿童气质、行为发展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促进儿童情绪社会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种现象从1岁前就发生,一般至七八岁以后消失。1岁以前的儿童依恋毯子较多见,1岁半以后的孩子多数是依恋长绒毛动物或软质玩具。 科学家认为,儿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是其心理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婴儿在身体离开母亲的同时需要紧靠着某些物体,作为母亲的象征而与其保持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儿童对特定物品的依恋可能是源于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  相似文献   

10.
以儿童气质、行为发展特点及父母教养方式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所起的作用,以促进儿童情绪社会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及情绪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成 ,得到满足则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满意、愉快、喜悦等 ) ,反之则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不满意、痛苦、忧虑、恐惧、愤怒等 ) ,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绪状态。情感则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1 情绪的组成、层次和分类1 .1 情绪的组成 情绪是由多种成分组合成的心理现象 ,一般公认的情绪是由外显行为、内在体验和神经生理基础三个部分所组成 :情绪的外显行为是指面部表…  相似文献   

12.
依恋关系会影响人际关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问题的发生[1].成人依恋可以划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焦虑型和害怕型).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群体抑郁情绪水平较高,而安全依恋群体抑郁情绪水平较低[2].归因风格是人们解释预料之外事件结果的一种稳定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2类.消极的归因风格在依恋与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4].  相似文献   

13.
婴儿出生后,母亲要给宝宝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讲故事,逗宝宝高兴,教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和学习社会常识等,可以说。与婴儿交往最多的是母亲。母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婴儿在与母亲交往过程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以及最初的社交技能。在母子交往中,母子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接,亲子依恋特指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状态。母婴依恋关系和模式是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出现,可能因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进化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中的依恋行为和模式不仅是与年龄相关社会适应行为,而且在个体人生中不断发挥着作用,对个体认知、行为、个性特征以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儿童从出生即进入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其中关键的步骤是情绪的社会化。母婴依恋使婴儿获得安全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在母亲的支持下与同伴交往,学会了识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了社会化。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气氛、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都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教养方式,早期亲子分离,母亲情绪问题等是儿童社会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儿童从出生即进入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其中关键的步骤是情绪的社会化。母婴依恋使婴儿获得安全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在母亲的支持下与同伴交往,学会了识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并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了社会化。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气氛、父母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都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教养方式,早期亲子分离,母亲情绪问题等是儿童社会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亲子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 【方法】 使用依恋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对640名3~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集体测量。 【结果】 1)亲子依恋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性(P<0.01),其中对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的预测作用大小依次是父子依恋、母子依恋(β:-0.18~-0.13),而对注意障碍与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大小依次是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和性别(β:-0.15~-0.12;0.11~0.26)。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母子依恋与情绪症状(P<0.05)、父子依恋与利他行为的关系(P<0.10),削弱亲子依恋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结论】 应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降低儿童的压力性生活事件,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 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京市城区1~3岁儿童社会性及情绪问题的发生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社会性和情绪偏离障碍的儿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5个街道的1 036名1~3岁儿童,采用中国城市儿童社会情绪发展量表(CITSEA)、自行设计的1~3岁儿童社会人口学问卷、母亲孕期心理行为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南京市城区1~3岁儿童社会性和情绪问题总体检出率为23.4%,不同性别的儿童社会性及情绪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母亲孕期睡眠/饮食质量、孕期胎教方式、母亲产后精神状况、0~6个月是否母乳喂养、是否进行早期教育、父母对儿童教养方式和儿童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态度均对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儿童社会性和情绪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社会性和情绪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3岁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全国14个城市24~36个月儿童2692人,应用"儿童社交情绪筛查量表"和"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对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外化、内化、失调、能力四个维度的发展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行了对照研究并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外化、内化、失调和能力四个维度为阳性与阴性的儿童中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有差异;外化或失调维度得分高的儿童易出现攻击行为,不易出现抑郁行为;内化维度得分高的儿童易出现社会退缩;能力维度得分高的儿童不易出现破坏和社会退缩行为。【结论】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