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30%~40%,是一类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非常异质性的侵袭性B 细胞淋巴瘤[1]。发病中位年龄为60~70岁,但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可发生在结内和结外,原发结外的可高达40%,结外最常见的部位示胃肠道,其实可疑发生在结外任何部位,如皮肤、中枢神经、骨、睾丸、软组织,腮腺、肺、肝、脾、肾等,但是原发于肾上腺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影像学通常表现为肾上腺实质性占位,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左眼外伤后出现左眼睑肿胀,眼球突出,于2010年12月3日就诊于外院,行抗炎治疗,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遂行CT检查,结果提示:左眼球突出,左外直肌增粗,左眶脂肪间隙浑浊;左眼球环壁完整,球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左眼眶内侧壁骨折,左侧筛窦及上颌窦见密度增高影,进一步行左眼眶肿物活检,病理诊断:脂肪组织中见淋巴细胞密集浸润,细胞有异型,淋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在第四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根据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非特殊类型、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DLBCL在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根据基因表达谱,DLBCL可分为预后较好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DLBCL和活化B细胞型(ABC型)DLBCL。根据免疫组化分型,也可将DLBCL分为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GCB型和非GCB型(或ABC型)的预后因素通过不同的通路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表现在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基因的断裂重排、扩增及易位。但这些蛋效应是否影响着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目前还不是很确定。本文通过对DLBCL的分类、免疫分型等研究进展的总结,增强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1例30岁女性患者,因发现颈部肿物3个月,确诊恶性淋巴瘤3 d入院.入院后,给予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21d为一周期,化疗前给予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化疗期间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保肝治疗.结合患者的基础情况,临床药师通过评估化疗方案的合理性,建议医生选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同时对化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出药学监护和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最终顺利完成本周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选取的15例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化疗,每21天为1周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例,死亡1例。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肠道DLBCL疗效较好,治疗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病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针对患者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处理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联合吉西他滨+ 地塞米松+ 顺铂(GD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弥漫大B 细胞淋\r\n巴瘤(DLBCL)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于我院就诊的DLBCL 复发患者82 例,随机数\r\n法分为GDP 组(41 例)和RGDP 组(41 例),GDP 组采用GDP 方案治疗,RGDP 组在GDP 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RTX。比较\r\n两组患者的疗效、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早期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应用多因素Cox 回归模型探究影响\r\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Warthin瘤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发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Warthin瘤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对标本切片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观察。结果大体检查肿物不整形一块,分叶状,切面褐红色,质软,光镜下组织结构、细胞特点及免疫表型都与Warthin瘤恶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致。结论 Warthin瘤为好发于腮腺的良性肿瘤,Warthin瘤恶变极为少见,其恶变包括淋巴样组织转化为恶性淋巴瘤和上皮成分癌变,认识其特征以加深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欢  张曙光  胡伟 《齐鲁药事》2013,(12):732-733
1例25岁男性患者,因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月入院。入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注意事项教育,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指导护士正确滴注利妥昔单抗,建议临床医师加用奥美拉唑减轻口服激素的不良反应,患者最终顺利完成本周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的治疗实践,探讨药师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了该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针对患者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处理等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与临床医师密切配合,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12.
黄晖  董涵之  彭志强 《江西医药》2015,50(2):136-138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共入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78例,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治疗组给予R-CHOP21方案化疗加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单用R-CHOP21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和骨髓抑制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化疗后CD4、N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P<0.05),CD4/CD8比值较化疗前上升(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D4、NK细胞活性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化疗前水平(P<0.05)。治疗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9.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腺肽α1能显著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期间的细胞免疫功能,但在增加疗效和降低骨髓抑制风险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Vp-16联合DDP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观察30例明确诊断的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20例,女10例,系既往行CHOP方案治疗无效或缓解后半年内复发者,KPS〉60分,予Vp-1610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DDP25mg·m^-2静脉滴注第1~3天,每三周重复,化疗2周期后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中有2例因第1周期治疗出现严重骨髓抑制退出未能评价疗效,28例可评价患者中CR7.1%(2/28),PR25%(7/28),SD32.2%(9/28),PD35.7%(10/28),疾病缓解率(CR+PR)32.1%。骨髓抑制是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他主要毒副反应为脱发、恶心、呕吐、静脉炎、疲劳等。结论E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用药方便,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柯于锋  王峰 《江西医药》2014,(4):333-335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64例DLBCL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化疗组CHOP方案常规化疗,联合组CHOP方案常规化疗+沙利度胺治疗,沙利度胺50mg/次,每天早晚各1次,第1-21d给药。3周1疗程,治疗2周期后比较疗效。结果对于所有DLBCL患者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81.3%,化疗组有效率为6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晚期DLBCL患者,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70.6%,化疗组有效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HOP化疗不能改善总体DLBCL患者的有效率,但对于晚期DLBCL患者可以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张志瑢  段衍超 《河北医药》2012,34(19):2926-292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符合入选条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CHOP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观察2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7,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能提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李静  李志铭 《肿瘤药学》2024,14(1):16-21
近年来,得益于新型药物的快速发展,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作为中国发病率相对较高的淋巴瘤亚型,相关研究进展备受该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对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报道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为临床DLBCL侵犯骨髓的准确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9例DLBCL患者的骨髓组织和外周血,分析DLBCL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流式细胞学、荧光原位免疫杂交及其他相关检测的结果与临床特征。结果 59例发生骨髓侵犯的DLBCL患者多数表现为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减少,有43例(72.88%)外周血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瘤细胞。59例患者骨髓涂片中瘤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10%的有31例(52.54%)。瘤细胞侵犯骨髓方式以弥漫性增生为主,造血组织明显减少或缺乏。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学检查示,淋巴瘤细胞 CD20、CD19、CD79b及 cCD79a均呈阳性表达,部分患者表达 HLA-DR、CD22、sIgM、CD43、CD10、FMC7及 CD123,均不表达CD38、TdT、CD103、CD25、CD3、CD2、MPO、CD33、CD13、CD7及CD56。12例患者进行FISH检测均未见C-myc基因重排。结论 骨髓形态学、病理学并结合免疫表型检测是DLBCL患者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试验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肿瘤血液科治疗的70例年龄≥65岁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GA标准将患者分为适合组、不适合组和脆弱组。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疗效、预后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采用卡方、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曲线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70例患者,男39例、女31例,中位年龄69岁(65~89岁)。根据CAG分组标准,适合组35例(50.0%,35/70)、不适合组13例(18.6%,13/70)、脆弱组22例(31.4%,22/70)。与适合组、不适合组比较,脆弱组患者体力状况更差(ECOG评分)、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中危-高危组患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59、13.638,均P<0.01。适合组、不适合组和脆弱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35/35)、100.0%(13/13)和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82,P<0.01)。在3组患者中,≥3级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适合组、不适合组和脆弱组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7.1%(20/35)、46.2%(6/13)、18.2%(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9,P<0.01);在不适合组中,接受标准剂量化疗和低剂量化疗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和2年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A能更为全面地评估老年DLBCL患者身体状况,能有效预测治疗疗效、预后,对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