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校  张静 《解剖学杂志》1993,16(3):265-267
本文用血管注射天然橡胶法,追踪观察了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观察发现: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由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构成.沙土鼠的前交通动脉发育良好者占86%;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变异者占26%.首次发现沙土鼠的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中央支吻合.沙土鼠、大白鼠和家兔的脑动脉环的构成类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脉络丛前动脉显微解剖结构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对21例(42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研究脉络丛前动脉显微解剖结构特点。结果脉络丛前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者37侧(88.1%);来源于大脑中动脉者3侧(7.2%);来源于后交通动脉者2侧(4.8%)。左侧脉络丛前动脉比右侧粗大者占78.9%。脉络丛前动脉的起始处管径变异较大,平均(0.79±0.27)mm。管径从起始部发出随行程延伸越来越细,中段管径0.35~0.71 mm;末段管径0.16~0.33 mm。脉络丛前动脉主干长(2.88±0.48)cm。海马旁回钩前沟定位与交点的距离右侧为(11.17±1.78)mm,左侧为(10.93±2.13)mm。结论双侧脉络丛前动脉管径无明显差异,发生痉挛易导致视束的供血障碍。相关颞叶内侧附近手术时,海马旁回钩前沟定位比较准确,手术时要注意在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的交点处保护脉络丛前动脉。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25例成人和儿童脑Willis氏环后部的血管。颈内动脉末段两侧等粗者占47.20±4.46%,发出平均2.5条穿支,穿入前穿质、视束、灰结节和颞叶内侧面。脉络丛前动脉有99.20±0.56%发自颈内动脉,通常两次越视束,最后入脉络裂,分支至前穿质、颞叶、视束,丘脑下部视束沟、外侧膝状体和海马回钩。后交通动脉的形态可分平直、弯曲、襻状及后部呈丛状四型。弯曲型在成人多见,发出平均8.1条穿支,穿入灰结节、视束、丘脑下部视束沟、乳头体、大脑脚以及视束、大脑脚与乳头体之间的区域。根据后交通动脉管径变异,Willis氏环可分近代型、原始型、过渡型及混合型。两侧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等粗者占57.60±4.42%,发出平均3.1条后穿动脉,穿入乳头体、后穿质、大脑脚和脚间窝。此外,本文对四叠体动脉和乳头体的血液供应作了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结果与Willis环代偿的关系,以及该试验在颈内动脉永久闭塞术决策过程中的参考作用。方法统计2009年10月至2015年6月我院49名患者52例(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的临床资料,分析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出现率与试验阳性率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出现率为97.9%,一侧后交通动脉出现率为82.7%。球囊闭塞试验阴性占比92.3%,均有前交通动脉;阳性占比7.7%,其中2例右侧受试侧优势大脑前动脉并同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左侧受试侧优势大脑前动脉并左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均缺如。结论拟闭塞颈内动脉但前交通动脉缺如的病例有必要明确其血流代偿方式;对于Willis环完整的病例实施永久闭塞导致的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大脑动脉环血流变化常与颈内动脉狭窄相联系。本研究试用有限元方法来研究颈内动脉狭窄对大脑动脉环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此探讨动脉环内交通动脉代偿机制。 方法 采用MIMICS10.0软件及ANSYS14.5软件,建立了一个包括血管和血流在内的流固耦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健康模型(颈内动脉无狭窄)及各种病理模型(颈内动脉狭窄率分别为15%、 30%、 45%, 60%、 70%、 80% 和90%)。通过监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内的血流变化,掌握动脉环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结果 包括血管和血流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首次得以建立。随着狭窄率增加,前交通动脉与患侧后交通动脉内血流逐渐增多,狭窄率达到90%后,两条血管内血流减少;健侧后交通动脉内血流也全程逐渐增加,但量极小,基本无明显变化。 结论 通过以上的结果可见,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大脑动脉环通过前交通动脉与患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达到代偿,狭窄率达到90%后代偿失效,从机制上印证了颈内动脉狭窄与颅内缺血性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6.
Willis环后部与大脑后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搜集国人大脑标本50例,用解剖显微镜对 Willis 环后部与大脑后动脉进行了观察。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的出现率为56.0%±4.96,它向后内方发出丘脑下部支(平均5.3支),向后外方发出后穿支(平均3.5支)。大脑后动脉主干可分成3段,即 P_1、P_2及 P_3段。其中 P_1段平均发出1.8支丘脑穿支,0.9支乳头体支;P_2段平均发出4.3支大脑脚支,1.0支丘脑枕部支,5.4支丘脑膝状体支。此外,大脑后动脉尚发出短旋支至中脑被盖部,发出长旋支至中脑顶盖部,发出脉络丛后内侧动脉至第三脑室脉络丛,发出脉络丛后外侧动脉至侧脑室脉络丛。大脑后动脉发出五大皮质支,它们主要供应大脑颞叶下面及枕叶内面。此外,还发出三小皮质支,即海马动脉、齿状回动脉及胼胝体压部动脉。大脑后动脉 P_2段的血流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为79.0%±4.07,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为4.0%±1.96,均等地来自上述两者的为17.0%±3.76。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左侧后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外侧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下内侧壁发出(距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0.69 mm,距左侧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53 mm),之后沿乳共体外侧穿过脚间池,在后床突上方向后行,与椎基底动脉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吻合.左侧后交通动脉长1.18 cm,管径1.58mm,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明显变异(国人左侧后交通动脉长度在0.70~2.60 cm,管径在0.40~3.24 mm之间[1]).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有3支穿支动脉,较粗大的一支为乳头体前动脉,管径为0.33 mm.  相似文献   

8.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鞍区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10具成人尸体头颅的鞍区手术间隙及邻近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在距颈内动脉分叉部 18.4± 3.2mm处形成初级分叉 ,向后上方发出约 14支穿支 ,分布至基底节区。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相距 5 .6± 1.1mm ,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 10 .5± 1.4mm。颈内动脉从内侧壁发出 3.2支垂体上动脉 ,终止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垂体柄 ;视神经 -颈内动脉三角三边长度分别为 6 .6± 0 .6mm ,6 .9± 0 .7mm ,4 .0± 0 .4mm。颈内动脉 -小脑幕三角三边长度为 8.8± 0 .7mm ,6 .7± 0 .7mm ,4 .4± 1.0mm ,后交通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后外壁距分叉部 7.7± 0 .5mm ,止于大脑后动脉 ,全长 18.7± 2 .3mm ,途中发出 7.4条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从距分叉部 4 .4± 0 .6mm处发出 ,向后方走行 ,发出细小分支 ,分布于钩回、脉络丛。前交通动脉全长 1.9± 0 .3mm ,在前交通动脉上方 0 .9± 0 .2mm ,大脑前动脉A2段前外壁发出Heubner回返动脉 ,分布于胼胝体、基底节、下丘脑及额叶脑组织。结论 应用这些间隙的解剖学测量可指导与鞍区相关的手术 ,安全显露鞍区解剖结构 ,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9.
刘奕蓉  赵国志  刘学钧 《解剖学杂志》2005,28(4):462-464,F0003
目的:为外侧膝状体(LGB)缺血所致的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成人和胎儿脑的LGB动脉的来源和微血管构筑,部分脑标本用组织切片方法观察营养LGB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结果:LGB营养动脉第一级来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二级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丛后外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三级构成LGB的小动脉。50岁以上的标本,LGB的一、二级动脉有硬化改变的占88%,二级小动脉被阻塞占10%。结论:二级动脉在LGB内有各自的供血区,脉络丛前动脉是供应LGB前部和外侧部的唯一动脉,大脑后动脉营养LGB的其余部分。不同动脉的阻塞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视野改变,是视野缺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前交通动脉与两侧大脑前动脉间连接异常,现报道如下:①变异的前交通动脉位于视交叉的上方,距大脑前动脉起点18.4 mm,呈"工"字形,分为前交通动脉前干和后干,前、后干间有交通支相连,与大脑前动脉共同构成左右两个小窗,右侧小窗较大。②前交通动脉前干长4.3 mm,右侧段外径1.2 mm,左侧段外径1.1 mm。  相似文献   

11.
1.观察了123个中国人的脑动环,发现都是完整的(即封闭型)。近似对称的占55.29±4.48%,不对称的占44.71±4.48%。在不对称的表现中,它的76.36±5.73%发生在后交通动脉。根据Γиндце的方法分了类,以近代型为最多,因而可以说近代型是人脑动脉环的基本类型。对两侧动脉的管径的大小进行比较,以两侧管径相等的为最多。两侧动脉管径不相等的例数中,除大脑前动脉外,左侧大于右侧的稍多。此外观察了各动脉变异的情况,以后交通动脉的变异为最多。2.报告一特殊的例子。其特点是椎动脉系统发育不良,两大脑后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右大脑前动脉极不发达,并且缺少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刚明  岳炫烨  叶飞  张迎春  张琼  聂森 《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8-29,32,F0004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脑后动脉发育异常29例,大脑前动脉发育异常17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2例;总变异率为70.59%。经颅多谱勒显示发育异常侧脑血流速度减慢。结论:脑动脉变异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脉络丛前动脉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为脉络丛前动脉与视束病变关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对100侧成人脑标本的脉络丛前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对其中50~70岁60侧脑标本的颈内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做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脉络丛前动脉92%起自颈内动脉,是视束血供的主要动脉。观察发现,60侧标本中颈内动脉管壁内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斑块及中膜钙化等病变者占88.3%(53侧),与颈内动脉相应的脉络丛前动脉内有斑块形成并阻塞管腔者占3.8%(2侧),管腔缩小者占6.7%(4侧)。结论:50岁以上,突然视力改变,有视野缺损,眼底正常,无视神经萎缩,可能是脉络丛前动脉的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4.
颈内动脉前床突上段与眼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测了25例(共50侧)颈内动脉的前床突上段。该段可分为眼动脉部、交通动脉部和脉络丛动脉部。前床突上段眼动脉部的主要分支包括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及丘脑下部支。本文尚着重观测了眼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大鼠颈内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颈内动脉的形态,为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0只,先后用墨汁乳胶液混合液灌注、甲醛固定、盐酸溶液浸泡脱钙,去骨取脑.再用XTT型实体显微镜观测颈内动脉的形态、分布.用JC-10型读数显微镜测量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结果颈内动脉长度为17.23±2.1(152-18.8)mm.主要分支有翼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后者借交通支与椎-基底动脉系相连.主干及其分支的管径分别是0.71±0.10 mm、0.52±0.056 mm、0.24±0.048 m、0.24±0.04 mm、0.23±0.048mm.结论栓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除了结扎颈总动脉阻断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外,还要避免大脑后动脉的血供,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刘建  周播江 《解剖学报》2014,45(2):257-262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大脑动脉环,为构建大脑基底动脉环三维可视化动脉图谱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0例尸体的大脑动脉环进行动脉间角度及距离的测量。同时,对30例正常人的头颅进行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经西门子Syngo B17工作站后处理,从影像学分析大脑动脉环。结果大脑前动脉显示率为100!,均表现为双支型。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1.06±0.23)cm,其与颈内动脉间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前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颈内动脉环内段显示率为100!,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大脑后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56±0.12)cm,其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基底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95±11.43)°;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1.06±0.17)cm,其与颈内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与大脑后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大脑中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31.15±15.21)°;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为8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23±0.16)cm,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结论明确了大脑动脉环的解剖组成,测量了动脉间的距离及动脉环内各动脉间的角度,3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显示大脑动脉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与前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7例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脑血管病的检查者和体检者。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①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22.43%(24/107),缺如占0.93%(1/107),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6.82%(18/107),缺如占1.87%(2/107)。②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7.66%(51/107)。③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共有39例,其中双侧同时开放占21例,仅左侧开放占7例,仅右侧开放占11例。④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与交通动脉开放相关(r=0.654,P<0.01)。  结论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引起交通动脉代偿性开放。  相似文献   

18.
对220例猕猴脑底部的 willis 氏动脉环进行的观察表明,猕猴的动脉环的解剖结构及其变异基本上是与人类的动脉环相似。主要不同的是猕猴左右两侧的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前方彼此融合成单一的大脑前总动脉。89例(40%)标本存在着前交通动脉。最常见到的变异是血管直径变细。54例(24.5%)标本的右侧大脑前动脉直径变细。3例动脉环缺损是由于血管发育不全所致,而不是真正的血管本身缺如形成的。在本组标本中,未发现两侧颈内动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动脉直接相连接。  相似文献   

19.
旁正中穿质及其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朝诗  韩卉 《解剖学杂志》1994,17(4):313-315
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48侧旁正中穿质及其动脉。旁正中穿质是界于乳头体、灰结节、视束与大脑脚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穿入此区的动脉为旁正中穿动脉和乳头体前动脉。乳头体前动脉的出现率97.92%,主要起自后交通动脉(94.23%),其余起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交通后段。乳头体前动脉双支的出现率为10.42%。有80.77%的乳头体前动脉发支至视束、大脑脚和旁正中穿质。详细观察了穿旁正中穿质的动脉外径、长度及  相似文献   

20.
刘慧明  陈忠 《解剖学杂志》2006,29(3):354-354
患者女,65岁,半年前常头晕,近来加重,同时伴有右侧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日前因突发跌倒而入院,入院后行MRI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半卵圆区斑片样梗死灶,并于脑桥前发现基底动脉异常增粗并迂曲的流空血管影,随即行头颅MR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缺如,两侧脑血管之间无交通,右侧颈内动脉分出左、右两支大脑前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明显增粗,左侧大脑后动脉来自于基底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血供来源于基底动脉.对原始薄层图像观察,发现右侧眼动脉由右侧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前支延续而来.再行颈部MRA发现,左侧椎动脉明显增粗,左侧颈总动脉管径只及右侧颈总动脉的一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