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多年前(周朝)我国人民对灵芝的保健作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列子·汤问》曰:“煮百沸其味清芳,饮之明目、脑清、心静、肾坚,乃宝物也。”以后各种药书及古医家的著作中,都陆续有关于灵芝治病的记载。到了汉魏六朝时代,食服灵芝成了社会风尚,许多道家传人,都把灵芝描述成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如汉《武冈传》中是这样写的:芝草为  相似文献   

2.
张先梅  张峰 《实用医技》2007,14(33):4571-4572
民间传说灵芝是一种著名的药用真菌,自古以来,就被认为能“扶正固本”、“滋补强身”。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被誉为“瑞草”、“不死草”、“仙药”。科学家通过加多年的努力,证明了灵芝在抗肿瘤、保肝解毒、心血管系统疾病、抗衰老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等方面都具有很“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灵芝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实体。味甘平,无毒,有养心安神、补气养血、止咳平喘之功效。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灵芝当作“救命草”、“不死草”。  相似文献   

4.
浅谈灵芝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梅  张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71-4572
民间传说灵芝是一种著名的药用真菌,自古以来,就被认为能"扶正固本"、"滋补强身"。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被誉为"瑞草"、"不死草"、"仙药"。科学家通过20多年的努力,证明了灵芝在抗肿瘤、保肝解毒、心血管系统疾病、抗衰老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疗糖尿病等方面都具有很"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灵芝为滋补强壮的珍品,有“仙草”之称,传统认为可治“百病”。《神农本草经》中灵芝被列为补中益气、增强智慧,滋补强壮、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名贵药材。自本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临床相继报道灵芝制剂对多种疾病如慢性气管炎、  相似文献   

6.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又称芝草。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礼祀·内侧》中立“芝柄”论述,记载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柄”。东汉末年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灵芝列为上品,认为可以使人“轻身不老”。近年国内外对灵芝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非常活跃,作者就其对国内外灵芝的分类、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刘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3):253-253
灵芝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赤、黑、青、白、黄、紫之分。“芝亦菌属可食者”。 灵芝是一种药用真菌,各地习用的灵芝为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灵芝属灵芝及紫芝的子实体。灵芝多生于栎树及其他阔叶树的木桩上,主要产于华东、西南及河北、山西、江西、广西、广东等省区。紫芝多生于腐木桩上,主要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区,均系野生。现常见的是赤芝和紫芝。  相似文献   

8.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5):25-25
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脂症正日益严重地威协着当代人的踺康。《本草纲目》记载灵芝具有“安心魄”的功效,现代医学对野生灵芝的药理研究也发现,灵芝能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能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能,从而有效抵抗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薄芝注射液及薄芝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是一种药用真菌,被列为珍贵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中都有详细记载,诸如“久服轻身不老,益精气,补五脏,安神,明目,利关节”等。近20年来,临床相继报道灵芝制剂对多种疾病如慢性气管炎、神经衰弱、冠心病、高血脂症、肝炎、肾炎等都有一定疗效。然而野生灵芝分散,  相似文献   

10.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11.
远志,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常用中药。它不但能养心安神、祛痰止咳,还是增强记忆力的妙药。《本经》说,远志有“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之功。《药性论》载其“治心神健忘”。李时珍认为“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将远志列为益智方药的第一味。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仙药篇》也曾记载:“凌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开书所视不忘。”笔者老母已84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良好,这与我长期让老人服用远志蜜膏有关。其配制方法为:每次取远志100克,水煎3次,取汁浓缩,炼蜜成膏。每日早晚各服食…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辨证论治之鼻祖。《内经》确定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内经》建立了辨证方法的基本模型,以咳嗽为例析脏腑辨证施治;病因辨证,惯称辨证求因,在诊断学中多不论述,《内经》中虽无专论,其实际内容为病因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篇又是六经和经络辨证的核心。《内经》关于辨证论治的思想异常丰富,不止一次的提出“同病异治”;特别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要求做到“求其属”和“适事为故”等治疗原则、法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道、释两教,一直把“虚静”、“静心”作为养生理论的核心,并视此法为人体养生之要诀。所指“清”与“清虚”的含义,医道两家亦有辨析。其“清”,明·高濂在《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中引证:“《仙经》:‘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真仙直指》说:“清谓清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就认为天气变化异常、环境条件恶劣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医籍中常将现代的传染病称之谓“疫”,“疫疠”,“疠疾”,“天行”,“时气”,“时行”,“温疫”,“温病”,“伤寒”等;并把疹、痘、斑毒等呼吸道传染病归因于吸入时行之气和疠气所致;而肠道传染病是食用不洁食物,水或病死兽肉所致;皮肤传染病则由虫、风所致。翻阅《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方》、《温病条辨》等古籍中,凡阐述到时气,“疫疠”,“伤寒”,“温疫”的字里行间,都提示与气候变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婴儿湿疹病因复杂,目前国内外尚无根治方法。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文献谓之“奶癣”、“胎潋疮”;《外科正宗》“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医宗金鉴》中称“胎潋疮”,“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冯鲁胆在《锦囊》中说:“此疮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未足,阳火有余”所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文献中,湿热既指病因,又指病症。薛生自在《湿热病篇》中将“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作为湿热病提纲。《温病条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自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叶天士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湿热病的治则与治法,提出湿热为患,首当祛其湿。叶氏在《温热论》中指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搏,势必孤矣”,并对湿热的治疗提出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时,分别采用开上、宣中、导下之法,并举出分消三焦湿热而用的杏、朴、苓三味药。吴鞠通认为,湿热之邪多犯上焦脾胃,治疗须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提出“惟以三仁汤清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  相似文献   

17.
《针灸大成》是一部针灸名著。编著者杨继洲是我国明朝杰出的针灸学家。所著《针灸大成》十卷,可谓集明以前针灸学术之大成。由于该书“博大精深,故三百八十年来,凡行针者莫不以此书为本”。可见影响之深远。杨氏学术思想,上溯了《素》、《难》,旁及诸家。他指出“溯而言之,则《素》、《难》为最要。盖《素》、《难》者,医家之鼻祖,济世之心法。垂之万世而无弊也”。不溯其源就不能掌握针灸学发展规律,他崇古而不泥,主张“随时变化而不泥于成教”。1重视脏腑经络理论,强调辩证施治杨氏认为针灸治疗疾病,不能脱离脏腑经络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心理器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看作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之一,神的活动既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又是人体器官在运动中接受客观事物的产物。这就表明了中医学在形神关系上的唯物主义立场。关于担任心理活动的器官,中医学有心主神明、脑与精神、五脏藏神等诸种认识,兹简述于下。一、心主神明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都认为“心”是主管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即所谓“心主神明”。如《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管子·心术》说:“心也者,神之舍也。”《荀子·解蔽》说:“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些论述,都是把心当作产生精神的  相似文献   

19.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责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20.
很多语法书对“there 动词 主语( 其它成分)”结构进行研究,章振邦的《新编英语语法》把它叫做“there存在句”;薄冰的《英语语法》把它叫做“therebe结构”;张道真的《实用英语语法》把它叫做“以there引起的句子”;而英国语言学家JohnSinclair主编的《英语语法大全》把它叫做“there作主语”。章先生和薄先生的看法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