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耐药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ABL激酶区突变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Ph+ALL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分子遗传学以及ABL激酶区突变的特征。结果:99例Ph+ALL患者共发生TKI耐药38例,发生耐药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8个月。发生TKI耐药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均较未耐药者低[(34.2±8.0)%vs(61.4±6.7)%,P=0.044;(6.7±4.5)%vs(68.6±6.8)%,P<0.001]。32例患者于移植前发现TKI耐药,13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移植组与未移植组耐药后1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4±13.1)%vs(17.8±9.2)%,P<0.001],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例患者中检测到ABL激酶区10个位点12种突变,突变比例为52.63%(20/38),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占突变患者的45.00%(9/20),其次为E255K/V[40.00%(8/20)]和Y253H/F[15.00%(3/20)]。结论:Ph+ALL发生TKI耐药的主要机制为ABL激酶区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为T315I突变;发生ABL激酶区突变后,allo-HSCT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中有3%~5%患儿存在Ph染色体,即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1融合基因,其分子发病机制是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使得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无限增殖.携带该融合基因的ALL患儿预后差,复发率高.近年,针对该融合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使用改善了Ph+ ALL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率和生存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另外,相关研究也探讨了TKI的副作用与耐药机制等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问题.笔者拟就TKI治疗儿童Ph+ AL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TKI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约20%成年及50%老年患者表达Ph,统称为Ph+ ALL.与Ph ALL相比,Ph+ ALL的完全缓解率(CR)低、预后极差.近年,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Ph+ ALL,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缓解率,然而复发率仍然很高.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CR1期Ph+ ALL患者的最佳手段.Ph+ ALL的进一步的治疗策略包括移植后TKI的应用及新一代TKI的研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的一种Aurora激酶抑制剂MK-0457(VX-680),是Aurora激酶A、B、C及BCR—ABL、FLT-3、JAK-2等多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它能阻断细胞生长周期,诱导人类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表明,MK-0457能有效对抗野生型和包括T315I在内的突变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并能抑制FLT-3、JAK-2及其突变型的活性;临床试验证实,它对治疗难治性及预后不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难治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JAK-2突变的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有效。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Ⅱ期临床试验的进行,MK-0457将显示出对某些恶性血液病治疗的重大意义。本文就MK-0457的药理作用、临床试验及联合用药研究三个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变化与病程演进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0例初诊CML患者,通过骨髓细胞24 h短期培养法或直接法,行染色体G显带技术核型分析;经ABL激酶区点突变检测,分析细胞遗传学变化与其病程演进的相关性。结果:间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发现,150例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费城(Ph)染色体阳性142例(94.67%),阴性8例(5.33%);142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中,初诊Ph阳性且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14例(9.86%),变异易位4例(2.82%),标准易位t(9;22)(q34;q11)124例(87.32%)。14例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中,"主要路径"异常8例,-Y异常2例,"次要路径"异常4例。在TKI治疗期间,46例标准易位患者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数目异常为主,此类患者疾病进展和出现点突变的比例较高(P0.05)。与标准易位患者比较,初诊CML慢性期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患者无病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而与总生存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与无额外染色体异常患者比较,CML慢性期TKI治疗期间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者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部分CML患者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此类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伊马替尼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及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BCR-ABL1激酶区突变(kinase domain mutation,KDM)的特征.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市道培医院177例CML患者和33例Ph(+)ALL患者,均为我国患者.在患者治疗初期有效、后出现耐药时,或者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不佳时采集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共计243份.提取标本有核细胞中总RNA,反转录为cDNA.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标本中BCR-ABL1融合基因的激酶区全长(第242~ 493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使用AB3130XL型基因测序仪测定ABL1激酶区的基因序列,使用Variant Reporter V1.0软件分析基因突变结果.结果 共检测到32种ABL1基因不同种类的点突变,检出率为34.2%( 83/243).其中T315I占12% (10/83),检出的突变率最高;其余依次为Y253H占11% (9/83),G250E占7% (6/83),E255K占7% (6/83),M351T占6% (5/83),E459K占5% (4/83);Q252H、D276G、F317L、E355G、F359V、H396R均与4% (3/83).并发现了3例插入突变,2例为357-358insk,1例为V304RfsX17.在7例患者中发现同时存在2种以上的点突变.多种耐药突变可同时存在于1个克隆中,同一个体不仅有常见的耐药突变,也会出现少见的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甚至导致激酶活性缺失的突变.结论 伊马替尼药物压力下白血病细胞的ABL1基因突变会随机出现,产生不同的耐药克隆;不同的耐药克隆可以在同一个体内并存.耐药克隆不仅有基因突变,还存在插入缺失突变.  相似文献   

7.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like ALL或BCR-ABL1-like ALL)是指基因表达谱与Ph阳性ALL相似,但缺乏BCR-ABL1融合的一类急性白血病。Ph-like ALL涉及多种基因组,激活激酶和细胞因子受体信号的改变。本文将针对近几年Ph-like ALL在JAK-STAT通路异常激活,ABL激酶通路基因异常,TKI在Ph-like ALL中的抗性,SH2B3基因的失活性突变,IKZF1基因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并就新型致病基因(ATF7IP外显子9和PDGFRB外显子11之间的融合,PDGFRB外显子11-23与AGGF1基因外显子1-6融合造成的PDGFRBC843G突变等)的前沿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激酶突变的比例、相关因素及二代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激酶突变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评估应用第二代酚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42例患者中19例共检测出13种突变22次,其中F359V 4次,E255K 3次,F359C、F317L、T315I、Y253H各2次,D256R、C250R、D276G、F486S、M244V、Y256H、G250E各1次,3例患者为混合突变。根据激酶突变结果选择患者敏感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不良反应以皮疹、液体潴留为主,而达沙替尼不良反应以眼睑水肿、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白细胞计数、脾脏肿大程度、染色体核型、疾病分期、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时间为激酶突变的相关因素,换用第二代TKI药物疗效明确,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发生伊马替尼(IM)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发生点突变的情况。方法采集11例(血液学耐药7例,遗传学耐药4例)共计17份发生IM耐药的CML患者IM治疗前后的骨髓,采用半筑巢式扩增长片段逆转录-PCR(RT-PCR)的方法,应用分别位于BCR基因和ABL基因的引物进行2次PCR,扩增BCR/ABL基因ABL激酶区周围863bp碱基,进行纯化、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现3种突变,即G250E、E255K和1315I。其中,血液学耐药发生突变的频率为4/7,95%可信区间为18%-90%;而遗传学耐药发生突变的频率为1/4,95%可信区间为1%-81%。所有患者发生耐药前均未发生点突变。结论发生IM耐药的CML患者BCR/ABL基因ABL激酶区周围存在高频率的点突变。通过对影响与IM结合的突变情况进行早期检测,有利于在发生耐药前进行治疗干预,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20%~30%, 在儿童ALL中占2%~5%[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1版指南将Ph+ ALL归入预后不良组。既往研究显示, Ph+ ALL单纯化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60%~90%[2], 5年总生存(OS)率仅为8%~12%[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上腺苷三磷酸激酶(ATP)的结合位点, 阻止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抑制携带BCR-ABL1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增殖, 且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4]。Bassan等[5]应用一代TKI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 ALL患者, CR率为92%, 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率为40%, 5年OS率为38%。Ravandi等[6]采用二代TKI达沙替尼联合Hyper-CVAD方案治疗Ph+ ALL患者, CR率为96%, CMR率为65%, 5年OS率为46%。由于TKI价格昂贵长期用药经济负担较重且有合并耐药突变的风险, 相关指南仍推荐有条件的Ph+ ALL患者在获得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I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l基因突变和部分l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I和IDH2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NPMl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和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 ①163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出IDH突变25例,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l突变7例,突变类型分别为c.395G→A(p.R132H)4例;c.394C→A(p.R132S)1例;c.394C→G(p.R132G)1例;c.315C→T 1例.除c.315C→T为同义突变外,其余均为p.R132错义突变.共检测出IDH2突变18例,均为c.419G→A(p.R140Q)错义突变.IDH2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IDHl(11.0%和4.3%,P=0.022),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IDHl和1DH2基因突变,但IDHl系同义突变.②IDH突变在FLT3→ITD突变阳性组发生率为34.6%,高于阴性组的11.9%(P=0.003),在NPMl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其中IDH在FLT3→ITD和NPMl突变双阳性组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双阴性组(45.5%和11.7%,P=0.002).正常核型患者中IDH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20.5%和5.8%,P=0.020).IDH突变型患者的中位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具有IDH突变的患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细胞水平方面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H基因突变在初诊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DH2突变更为频繁;发生IDH突变者年龄偏高,且与正常核型相关;该突变可与FLT3-ITD、NPMl突变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DH突变在促进白血病发生中可能和后两种基因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线粒体ND1基因3个新突变位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tRNA Leu(UUR)基因和ND1基因点突变(np 3243、3316、3394和3593)与湖北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克隆和测序的分析方法,对1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进行筛选,并用DNAMAN、Primer、mfold和Antherprot软件对检出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 实验组检出3316(G→A)突变6例(3.3%),3394(T→C)突变5例(2.7%),3593(T→C)突变1例(0.5%),并发现3个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3606(A→G)、3618(T→C)和3688(G→C),未检出3243(A→G)突变;对照组只检出3316(G→A)突变1例(0.5%)。两组间仅3394(T→C)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6(A→G)和3618(T→C)突变分别为亮氨酸、苯丙氨酸的无意义突变,其二级结构均与野生型ND1同;3316(G→A)突变(丙氨酸→苏氨酸),3394(T→C)突变(酪氨酸→组氨酸),3593(T→C)突变(缬氨酸→丙氨酸),3688(G→C)突变(丙氨酸→脯氨酸),均引起ND1因DNA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其中3394(T→C)突变型变化最显著。结论 线粒体DNA ND1基因3394(T→C)突变以及3688(G→C)突变伴随3316(G→A)突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杨钢  杨桂  周新  胡汉宁  陈薇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1):1294-1296
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3256(C→T),3290(T→C)3个位点的突变与武汉地区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326名个体(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170例健康对照)的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3256(C→T),3290(T→C)3个位点进行筛选,对突变位点用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确证。结果两组均未检出3243(A→G),仅在糖尿病组检出3290(T→G)和3256(C→T)突变各1例。两组间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3256(C→T),3290(T→C)突变可能不是武汉地区2型糖尿病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8-12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BCR/ABL1水平,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人CD19,抗人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人源ph+ 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Ph+ ALL患者细胞移植的受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Ph+ ALL(huCD45+ CD19+)细胞不仅有不同程度植入,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ph+ 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此外,人源Ph+ ALL细胞还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结论:抗CD122抗体预处理的NOD/SCID小鼠联合骨髓腔注射能够支持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有效植入,为人类Ph+ ALL白血病启动细胞鉴定及临床新药筛选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5.
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ABL基因激酶区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伊马替尼(imatinib,IM)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耐药患者ABL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情况.方法 用巢式PCR扩增对IM治疗耐药的56例CML患者骨髓样本ABL基因激酶区序列,通过测序和序列同源性检索分析ABL激酶区突变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检出突变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遗传学特点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热变性姬姆萨显带技术(RHG)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0例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回顾分析282例CML的临床及细胞遗传学资料。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CC)分析表明,282例患者中268例Ph染色体阳性,占95.04%;14例Ph染色体阴性,占4.96%。其中250例Ph阳性细胞为100%,占90.32%。12例Ph阳性细胞为30%~99%,占4.48%,核型显示正常与Ph嵌合状态。6例核型为复杂变异异位,占2.24%。41倒除Ph染色体外,还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占15.30%,分别为双Ph,+8,+22,-Y,i(17q)等,其中28例为加速或急变患者,占68.29%。应用FISH技术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34例(舍14例Ph染色体阴性中的8例),占85%;BCR/ABL阴性6例,占15%。结论: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分子遗传学FISH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及准确率。细胞遗传学对于CML的正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因芯片诊断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基因芯片法检测耐多药结核临床分离株的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北京胸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和广州市胸科医院保存的临床菌株库的耐药组和敏感组中,随机抽取利福平耐药株800株,异烟肼耐药株797株,耐多药株791株,利福平/异烟肼双敏感380株。用基因芯片法检测包括rpoB基因的511(T→C)、513(A→C,C→A)、516( G→T,A→T,A→G)、526( C→T,C→G,A→T,A→G)、531( C→T,C→G)、533( T→C)位点、katG的315(G→C,G→A)位点和inhA的-15(C→T)位点的耐药突变。以绝对浓度法药敏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因芯片法的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对基因芯片法的核酸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验证基因芯片对核酸序列检测的准确性。结果以绝对浓度法药敏结果作为标准,基因芯片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耐药和耐多药的符合率分别是93.7%(1 108/1 183)、83.8% (994/1 186)、82.4% (975/1 183)。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92.0% (733/797),特异度为97.2%( 375/386);检测异烟肼的敏感度为77.4% (617/797),特异度为96.9% (377/389);检测耐多药的敏感度为74.6%( 588/788),特异度为98.0%(387/395)。在利福平基因芯片检测为突变的菌株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位点是531( TCG),突变率为64.5%(480/744);在katG/ inhA突变菌株中,基因芯片检测为katG 315( AGC)单突变的为77.4%(487/629);且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仅有5例菌株中不完全相符。其中1株异烟肼耐药菌基因芯片法检测为katG 315(G→C)突变,而测序结果为野生型,其余4株为基因芯片法未包含的突变类型。结论基因芯片法可快速可靠地检测结核临床分离株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有望在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 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 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 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 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 =0.004).结论:Ph+ 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CDF-FISH)对BCR/ABL阳性伴复杂染色体易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应用价值.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分析、流式细胞术和DCDF-FISH技术等方法观察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病情演变.结果表明:患者发病时呈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流式细胞术发现患者表达幼稚B淋巴细胞分子标志CD10、CD19和CD34,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骨髓细胞有46,XY,i(8),ider(9)t(9;22)[23]/47,idem,+der(22) t(9;22)[7]核型;FISH显示,患者初发病时83%细胞含有BCR/ABL融合基因,其中5%的肿瘤细胞显示1R1G2F信号模式、14%显示1R1G3F、64%显示1R1G4F;患者经格列卫联合VTLP化疗而完全缓解时,FISH显示肿瘤细胞降19%,但是1R1G2F信号模式的细胞却增加到18%;患者经过巩固治疗后复发,1R1G2F信号模式的细胞增加到38%,最后患者因耐药而死亡.结论:复杂易位的BCR/ABL(+)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多个肿瘤细胞亚群,且不同的亚群对药物的反应性可能不同,因此通过DCDF-FISH技术的信号模式以及对不同亚群细胞动态变化观察,可以在早期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以及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ual color dual fusion BCR/ABL probe-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DF-FISH)在白血病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常见信号模式,探讨各种信号模式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BCR/ABL的DCDF-FISH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初诊的4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以及10例其它(包括AML和骨髓增生性疾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比较DCDF-FISH各种信号模式与染色体关系。结果DCDF-FISH检测见11种信号模式:2R2G为正常细胞信号模式;2R3G、3R2G及3R3G为无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信号模式;1R1G2F、1R1G1F、1R2G1F和2R1G1F模式的核型都为t(9;22);1R1G3F核型模式为t(9;22)伴有Ph+;2R2G1F为三条以上染色体易位t(9;22;V);1R2G2F为t(9;22)伴多一条22号染色体,这些信号模式的细胞内都存在着BCR/ABL融合基因。结论BCR/ABL DCDF-FISH检测时存在着多种信号模式,明确各种信号模式的意义,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