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预激方案GAG与IA方案对常规方案1疗程诱导失败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比较,寻求AML甚至难治性AML治疗的更有效途径.方法 选取常规化疗1疗程诱导失败AML患者,给予GAG方案(CAG组14例),同期化疗类似病例予IA方案作为对照(IA组11例).评价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骨髓抑制时间,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GAG组完全缓解率为64.3%,总有效率78.6%,高于IA组的45.5%、63.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AG组白细胞数低于1×109/L持续时间及中性粒细胞低于0.5 × 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持续时间均少于I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2.87、2.69,P均<0.05).GAG组轻度胃肠道不适4例;IA组轻度胃肠反应6例,明显恶心、呕吐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组骨髓抑制时间较IA组短,不良反应较IA方案小,可作为1疗程诱导失败AML甚至难治性AML患者较理想的化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柔比星联合阿糖胞苷(AA)方案与采用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9例初治AML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A组(n=55,接受AA化疗方案)和DA组(n=54,接受DA化疗方案).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不同危险度分层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 ①AA组初治AML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40/55),与DA组的75.9%(4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P>0.05).②AA组和DA组高危初治AML中、老年患者治疗有效患者数分别为1例和2例.2组中、低危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化疗后,2组初治AML中、老年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A组初诊AML的心脏损伤发生率为1.8%(1/55),低于DA组的18.5%(10/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x2=8.38,P<0.05).2组其余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与DA方案治疗初治AML中、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相似,血液学不良反应类似,而AA方案在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优于DA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柔红霉素(DNR)和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DAG方案)能否提高抗肿瘤效果,并研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实验对象,分为DA方案组、DAG方案组和对照组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DA方案组为DNR加Ara-C;DAG方案组为DNR加Ara-C和G-CSF(G-CSF先于化疗药物前24h加入)。药物作用24、48h后收集细胞,对各组分别进行细胞计数、细胞形态观察,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比例、细胞坏死比例。另对HL-60细胞单用G-CSF作用24h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行实时定量PCR以检测细胞内Ara-C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化疗药物作用后,相对于对照组,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显示有明显细胞核固缩现象,且可见凋亡小体形成。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相比,前者细胞生长抑制率更高(作用48h,为78.3%比72.1%)(P〈0.01)。细胞凋亡分析显示,与DA方案组相比,DAG作用24h后早期凋亡百分率增高(9.43%比7.5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8h后,2组早期凋亡比例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坏死百分率在药物作用24h和48h后均显著增高(DAG方案组分别为44.16%和57.59%;DA方案组分别为41.54%和58.22%),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作用前,G-CSF单独作用HL-6024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比例增高[(39.91±1.16)%比(31.42±1.47)%](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Ara-C代谢酶中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基因表达增高,5′-核苷酸酶(5′-NT)基因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D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联合DA方案能显著提高对HL-60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其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肿瘤细胞坏死,轻度促细胞凋?  相似文献   

4.
罗绍凯  李娟  张国材  彭爱华  熊文杰 《新医学》2003,34(9):549-550,553
目的:比较柔红霉素(rubomycin)联合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DA方案)、米托蒽醌(mitoxantrone)联合阿糖胞苷(MA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初治117例急非淋分为DA方案组(DA组,59例)和MA方案组(MA组,58例)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MA组与DA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3%、61%,第1次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9%、47%,总有效率分别为9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组与MA组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类型的急非淋中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中,MA组与D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中,在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白细胞上升至1.0×109/L、血红蛋白上升至100g/L、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上,MA组较DA组明显延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肛周感染、败血症的机会较多。结论:建议DA方案目前仍是M1、M2、M3的首选方案,而M4、M5应首选MA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诱导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67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A组和IA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糖胞苷(Ara-C)]。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MA组总有效率58.3%显著高于IA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骨髓抑制(Ⅲ级+Ⅳ级)的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76±4.21)个月显著长于I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96±3.71)个月。MA组1年生存率为61.3%,显著高于IA组为38.1%(P0.05)。结论对于老年AML患者,MA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优于IA组,且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增加。MA诱导化疗方案具有显著改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的122例患儿(细菌性感染67例,病毒性感染55例),检测所有患儿PCT,hs-CRP和WBC的浓度水平,并在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治疗前细菌感染组PCT,hs-CRP和WBC分别为7.26±2.24 ng/ml,15.45±8.37 mg/L和(13.57±2.39)×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91±0.56 ng/ml,5.27±3.85 mg/L和(9.79±3.65)×109/L;对照组分别为0.76±0.45 ng/ml,2.45±1.35 mg/L和(6.77±2.35)×109/L;治疗后细菌感染组分别为1.15±0.86 ng/ml,6.21±3.57 mg/L和(9.35±4.56)×109/L;病毒感染组分别为0.64±0.48 ng/ml,3.68±2.94 mg/L和(8.48±4.73)×109/L.治疗前三组间PCT,hs-CRP和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4-16.56,P均<0.01),细菌感染组PCT与hs-CRP,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5.83,P均<0.01).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7.23,P均<0.01),但病毒感染组治疗后PCT,hs-CRP,WBC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7-4.21,P均>0.05).②在细菌感染组中PCT,hs-CRP和WBC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P<0.05),局部与严重细菌感染组中PCT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5);hs-CRP,WBC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85,P均>0.05),且局部细菌感染组中PCT,hs-CRP,WBC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严重细菌感染组PCT,hs-CRP和WBC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8.57,P<0.05),且PCT与hs-CRP,WBC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5.37,9.00,P<0.05,0.01).③对于诊断细菌感染以0.5 ng/ml为临界值,PCT的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80.6%,阳性预测值为81.5%,阴性预测值为92.6%;以2 ng/ml为临界值,灵敏度为55.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阿糖胞苷(TA)方案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全国72个血液病治疗中心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7月共入组207例初治AML患者,随机分为DA或TA方案组,观察并评价1个或2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总体反应(RR)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07例患者中可评价198例,TA组126例,DA组72例,比例1.75∶1,符合方案设定2∶1范围.TA组CR率69.8%,RR率(CR+PR)81.8%;DA组CR率63.9%,RR率80.9%,二者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AML-M2亚型,TA组CR率(77.1%)明显高于DA组(60%).两组之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方案与DA方案治疗初治AML患者的疗效相当,但对于AML-M2亚型,TA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而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的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2020年 1月 21日~ 3月 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 COVID 19患者,分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和非糖尿病(non-diabetes mellitus,NDM)组,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组间常规检测指标的差异,并用 Logistic回归对重症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①共有 NDM组 36例,DM组 17例,DM组的年龄显著高于 NDM组(59.12±10.92 岁 vs 45.03±16.73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1,P=0.001);②与 NDM组相比, DM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 [(5.85±3.29 )×109/L],纤维蛋白原浓度(4.71±1.37 g/L),D-二聚体 [0.63(0.22,2.81) mg/L ] ,C反应蛋白 [18.30(12.81,54.10)mg/L]和白细胞介素 -4(2.55± 0.49pg/ml)水平显著高于 NDM组 [(3.41±1.93)×109/L,3.54±0.82 g/L,0.22(0.16,0.39) mg/L,8.05(1.59,16.45)mg/L,(2.01±0.6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5~ 3.40,均 P < 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 NDM组 [(0.83±0.45)×109/L vs(1.32±0.5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P=0.001);③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 COVID-19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逐渐降低 [(1.50±0.41)×109/L,(1.19±0.55 )×109/L,(0.78±0.3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93,P=0.001),而纤维蛋白原浓度( 3.24±0.54 g/L,3.90±0.98 g/L,4.63±1.53 g/L)、 D-二聚体 [0.16(0.12,0.42)mg/L, 0.27(0.16, 0.44)mg/L,0.63(0.22,2.81)mg/L ]和 C反应蛋白 [5.10(1.58, 10.84)mg/L,9.40(2.80,28.40)mg/L,27.93(12.81,64.39)mg/L]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30~ 13.32,均 P< 0.05);④ DM组患重症(包括重型和危重型) COVID-19的比例显著高于 NDM组(58.80% vs 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43,P=0.002),且住院时间显著长于 NDM患者(15.18±5.43天 vs 10.39±5.8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7,P=0.004)。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发现,淋巴细胞计数(风险比 [HR]=0.023,P=0.011)、糖尿病( HR=5.33, P=0.026)是 COVID-19患者罹患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并发 COVID-19患者处于高凝状态,炎症反应更显著,糖尿病是 COVID-19患者罹患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时,对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收治的高白细胞性白细胞病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MNC程序,以ACD-A配方血液保存液作为抗凝剂,对39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共计56次.每次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运转该患者2.5~3.0倍总血容量(TBV)血液,采集其1/5~1/4 TBV的白细胞悬液.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 本研究单次高量减除白细胞治疗的运行时间为(233.6±27.4) min;运转血量为(12 268.8±1 978.3) mL;采集白细胞悬液容量为(922.9±213.3) mL,悬液中白细胞计数为(600.4±321.1)×109/L,白细胞总数为(554.1±281.3)×10 9,Hb水平为(27.3±10.0) g/L,Hb总量为(25.2±12.3)g,血小板计数为240.5×109/L[(90.0~640.0)×109/L],血小板总数为230.2×109[(83.7~593.0)×109];本组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61.0±121.4)×109/L与(185.5±111.1)×109/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0,P<0.001);Hb水平分别为(94.7±20.9) g/L与(89.4±20.0) 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01);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3.7×109/L[(55.2~283.8)×109/L]与96.40×109/L[(4.0~254.5)×109/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662.50,P<0.001),其中,12次减除白细胞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的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9.8±9.7)×109/L与(24.3±12.6)×109/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结论 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化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6例年龄≥60岁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接受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诱导缓解化疗方案,包括DA方案、IA方案、CAG方案,52例接受姑息治疗.比较接受诱导缓解化疗与姑息治疗患者的预后差异,并对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45例(93%)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接受诱导缓解化疗组96例,姑息治疗组49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16 d和37 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入院时白细胞计数高(≥100×109/L)、高危核型、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2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诱导缓解化疗可改善老年AML患者的预后,延长中位生存期.未接受诱导缓解化疗、具有高白细胞计数(≥100×109/L)、高危核型、CCI评分≥2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JAK 2基因5种常见突变的方法,并评价在3种常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9例 BCR-ABL 融合基因为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包括7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25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其他检查资料,对其在该类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估。2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所有病例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抽提 DNA 后用建立的多重 PCR 方法进行平行检测。结果①149例 MPD 患者中共检出118例患者存在 JAK2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79.2%。其中 PV 患者阳性68例,JAK2 V617F 突变65例、JAK2 exon12突变3例,阳性率93.2%(68/73);ET 患者检测出阳性35例,其中34例为 V617F 突变,JAK2 exon12突变1例,阳性率为68.6(35/51);IMF 患者阳性15例,均为 JAK2 V617F 突变,阳性率为60%(15/25)。②JAK2突变阳性的 MPD 患者和突变阴性 MPD 的临床资料相比较,两组在患者性别,发病年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两组 PV 患者的白细胞[(19.5士7.6)×109/L vs (7.1±1.1)×109/L,P =0.0005]、血小板计数[(498±172)×109/L vs (206士114)×109/L,P =0.0004]、ET 患者的血红蛋白[(152±18)g/L vs (112±11)g/L,P <O.OO01]、白细胞计数[(16.2±5.2)×109/L vs(9.3±3.4)×109/L,P <0.0001]以及 IMF 患者的白细胞[(15.1士3.8)×109/L vs (9.3±1.6)×109/L,P =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的多重 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5种 JAK2基因突变,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与 JAK2突变阴性的 MPD 患者相比较,突变阳性的患者有更明显的骨髓增殖紊乱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CEBPA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我中心55例初诊AML患者CEBPA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本组患者CEBPA突变患者20例,发生率为36.4%,其中17例为双侧突变,3例为单侧突变;与CEBPA无突变AML患者相比,CEBPA突变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75.0%患者为M1与M2;初诊时表现为高血红蛋白[(98.30±20.33)g/L对(81.69±23.74) g/L;t=2.625,P=0.011]及低血小板[(33.30±38.27)×109/L对(64.79±61.60)×109/L;u=2.062,P=0.044];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显示,CEBPA突变患者CR率72.2%,高于CEBPA无突变患者68.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BPA突变AML多见于AML-M1和M2,且伴高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症,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尚好.国人AML患者CEBPA突变率可能高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13.
田刚  辛建文  卢群 《临床荟萃》2010,25(8):647-650
目的 观察螺内酯和厄贝沙坦单用或联用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92例肥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20 mg/d,n=26),厄贝沙坦组(150 mg/d,n=31)及联合组(螺内酯20 mg/d+厄贝沙坦150 mg/d,n=35)治疗24周.测定各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值(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应用CVProfilor DO-2020型动脉功能检测仪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药物治疗24周后,3组SBP、DBP、PP值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分别为螺内酯组SBP(144.0±9.4)mmHg vs(131.0±8.7)mmHg,DBP(88.4±10.4)mmHg vs(78.1±7.5)mmHg,PP(58.4±27.3)mmHg vs(54.3±9.2)mmHg;厄贝沙坦组SBP(146.0±9.4)mmHg vs(126.0±8.9)mmHg,DBP(85.4±10.1)mmHg vs(74.2±6.9)mmHg,PP(56.1±27.3)mmHg vs(49.9±8.8)mmHg;联合组SBP(145.0±9.3)mmHg vs(117.0±9.7)mmHg,DBP(87.8±10.7)mmHg vs(68.3±6.4)mmHg,PP(57.7±22.5)mmHg vs(45.4±8.7)mmHg.药物治疗24周后,SBP、DBP、PP值降低幅度联合组均分别大于螺内酯和厄贝沙坦单药治疗组(P<0.01或<0.05).厄贝沙坦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中住数和四分位间距[M(QR)]为[[5.6(2.31~8.21)]mg/L vs 12.8(2.48~20.12)]mg/L,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13.7(5.89~19.02)]ml/mmHg × 10 vs[10.3(4.52~17.02)]ml/mmHg×10,C2[5.1(1.38~7.98)]ml/mmHg ×100 vs[3.4(1.37~6.05)]ml/mmHg 1 100,均明显高于螺内酯组(均P<0.05);联合组血清脂联素水平[15.3(5.62~20.23)]mg/L vs[5.4(2.13~8.16)]ml/L,动脉弹性功能指数C1[14.3(7.81~12.98)]ml/mmHg×10 vs[10.2(5.02~19.10)]ml/mmHg×10,C2[5.9(1.62~8.20)]ml/mmHg×100 vs[3.5(1.39~5.91)]ml/mmHg×100则分别显著高于螺内酯和厄贝沙坦组(P<0.01或<0.05).结论 螺内酯和厄贝沙坦联合应用提高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和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明显优于单药应用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RP)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0例ITP,35例AA及60例正常人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为(23.61±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62±2.01)%)(P〈0.01),其RP绝对值为(8.36±4.01)×109/L,则低于对照组(21.35±7.78)×109/L(P〈0.05),ITP患者经过治疗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8.58±1.9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4.12±1.81)%)(P〈0.05)和RP绝对值(2.63±1.22)×109/L (P〈0.01)都低于对照组。结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P简便易行,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联合来氟米特及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O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86例RA合并O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1)和治疗组(n=105)。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及泼尼松,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骨化三醇,两组治疗各进行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补体(C)及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肝肾功能等指标及骨密度(BMD),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IgG水平下降[(2.56±3.04)g/L vs.(2.52±1.98)g/L, t=1.01,P<0.05],C3[(0.37±0.12)g/L vs.(0.29±0.29)g/L,t=2.04,P<0.05]、C4[(0.17±0.04)g/L vs.(0.1±0.06)g/L,t=3.54,P<0.05]水平升高;治疗组降低炎症指标的效果明显[PLT:(96±10)×109/L vs.(59±5)×109/L,t=2.52,P<0.05;ESR:(51.2±1.7)mm/1 h vs.(32.3±1.1)mm/1 h,t=2.35, P<0.05;CRP:(51.5±1.3)mg/L vs.(39.4±1.1)mg/L,t=1.78,P<0.05;RF:(102±16) IU/ml vs.(90±20)IU/ml,t=2.31,P<0.05];治疗组增加ALP[(-42±7)U/L vs.(-9±6)U/L,t=2.27,P<0.05],改善BMD[腰椎:(0.400±0.014)g/cm2 vs.(0.030±0.015)g/cm2,t=2.78,P<0.05;髋部:(0.386±0.025) g/cm2 vs.(0.017±0.015)g/cm2,t=3.45,P<0.05]。结论常规剂量骨化三醇联合抗风湿药治疗RA合并糖皮质激素性OP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初步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联合氟达拉滨(Flud)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FLAG方案巩固强化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E)的疗效及对干细胞采集的影响。31例完全缓解(CR)的初治AML患者按诱导方案分为去甲氧柔红霉素加Ara—C(IA组)和非IA组。所有CR患者均采用FLAG巩固,即Flud50mg/d,第1-5天;Ara—C2g/(m^2·d),第1—5天;G—CSF300(g/d),皮下注射,化疗前1天至中性粒细胞(ANC)〉1.0×10^9/L。17例接受2—3个疗程FLAG,14例接受1个疗程的FLAG。9例接受2个疗程FLAG巩固强化治疗后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uto—PBSC)采集。结果表明:7例(77.8%)完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其中6例完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接受3个疗程FLAG采集失败。3例进行HLA完全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7例继之米托蒽醌或柔红霉素加Ara—C2个疗程。早期死亡1例,9例患者复发,其中5例自行停止化疗致疾病复发。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14(1—46)个月,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12(2—45)个月,队组和非IA组的OS和DFS无显著差异。结论:FLAG巩固治疗AML疗效肯定,毒副作用不明显,2个疗程FLAG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降低,以及AMI急性期基础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均被视为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我们现将这两项指标联合起来评价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自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并于术后即刻应用经冠状动脉多普勒导丝测量的CFR。基础血白细胞计数以患者发病24 h内化验取得,并满足白细胞计数≥10.0×109/L。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7.1)个月,以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MACE与CFR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获得相关阈值,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对照分析,第一组:CFR<1.4;第二组:CFR≥1.4。结果第一组患者的基础血CK及CK-MB明显高于第二组患者,分别为(4 109±407)U/L vs.(2 685±562)U/L,P<0.05及(290.8±26.6)ng/ml vs.(255.7±65.6)ng/ml,P<0.05。第一组患者PCI术后即刻MBG3级占比明显低于第二组患者(25.9%vs.38.9%,P<0.05)。随访期间第一组患者的MACE明显高于第二组(40.7%vs.27.8%,P<0.05),主要体现在总死亡率的增高上(13.0%vs.0,P<0.05)。结论对于基础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后CFR<1.4是预示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这部分患者的总死亡率明显高于CRF≥1.4的患者。这一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微血管功能及炎症反应与AMI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胃癌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凝血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诊断为胃癌的868例患者(胃癌组),并以同期住院的腹股沟疝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PLT)计数,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血浆胛[(11.51±1.21)s与(11.27±0.91)s,t=-3.226,P〈0.01]、FBG[(3010.0±470.4)mg/L与(2307.1±651.8)mg/L,t=-4.240,P〈0.01]、PLT计数[(238.57±78.50)×10^9/L与(206.794-61.01)×10^9/L,t=-5.514,P〈0.01]明显增高。(2)两组外周血FB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T、PLT计数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各临床分期外周血APTT、TT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胃癌无转移组与有转移组相比,术前外周血PT[(11.41±0.99)s与(11.57±1.32)s,t=-2.095,P〈0.05]延长、FBG含量[(2639.1±748.6)mg/L与(3233.2±591.60)mg/L,t=-2.307,P〈0.05]增加,PLT计数[(224.02±76.94)×10^9/L与(247.32士78.37)×10^9/L,t=-4.299,P〈0.01]显著增加。(4)胃癌患者外周血五项凝血指标与临床分期的相关分析,PT(r=0.071,P〈0.05)、FBG(r=0.271,P〈0.01)、PLT(r=0.166,P〈0.01)呈正相关,TT(r=-0.077,P〈0.05)呈负相关,其中FBG与临床分期的相关系数最大。结论胃癌患者大多数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出血倾向,尤其以晚期胃癌显著,且随胃癌临床分期的增加,部分凝血指标出现增高趋势;临床上对凝血指标的变化监测可间接预示胃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脾部分切除术与脾完全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37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行脾大部切除术,B组17例,行脾完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A组术后14例(70.00%)发热,低于B组的17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P<0.05);术后A、B两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2.92±0.40)kPa、(2.85±0.33)kPa,均较术前的(3.83±0.45)kPa、(3.76±0.47)kP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12、7.42,P均<0.05);术后2周A、B组血小板计数为(184.65±35.91)×109/L、(255.18±67.04)×109/L,均较术前的(78.92±13.42)×109/L、(77.47±18.13)×109/L明显升高,且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33、10.55、3.89,P均<0.05);A组术后IgM水平为(1.45±0.43)g/L,高于术前(1.14±0.24)g/L,且明显高于B组术后(0.88±0.1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2、5.67,P均<0.05)。结论脾大部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既能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解除脾功能亢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还保留了脾脏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