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 ( AMI)具有典型胸痛症状者一般不难诊断 ,而临床表现不典型 (特别是老年 AMI缺乏胸痛 )者则发病早期容易误漏诊。近 10年来 ,我们收治无胸痛症状的 AMI患者 77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54例 ,女 2 3例 ;年龄 2 7~ 80岁 ,平均 63.5岁。患者均无胸痛 ,心电图有病理性 Q波和 S- T段进行性改变 ,或无病理性 Q波而有 ST- T演进性变化 ,血清酶多升高。首发临床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2 1例 ,恶心、呕吐、腹痛 2 0例 ,头晕、晕厥、烦躁不安、肢体瘫痪 14例 ,周围循环衰竭和心律失常各 8例 ,咽痛 3例 ,牙痛、腰痛、左下…  相似文献   

2.
21例均为男性,34~65岁。均有持续性胸痛史,持续3~6小时,8例有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史。19例表现为胸痛导联ST下移和T波倒置,2例为ST段抬高且与升高的T波呈卑向曲线。入院48小时内,发现19例心电图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呈进行性发展,酷似无Q波MI;2例ST段抬高者呈急性Q波MI演变,并有V_1~V_3Q波形成,符合心肌顿抑,在急性病程中始终无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升高,可能是单一的心肌顿抑现象。11例行冠脉造影仅1例示前降支严重狭窄,余均正常。参4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桂玉  高熙智 《山东医药》2000,40(15):28-29
近年来 ,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并有向青年转移的趋势。为探讨青年人 AMI的发病特点 ,我们对 2 5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青年组 AMI患者 2 5例 ,男 2 4例 ,女 1例 ;年龄 2 8~ 44岁 ,平均 35.8± 8.2岁。中老组 AMI患者 30例 ,男 2 6例 ,女 4例 ;年龄 45~ 72岁 ,平均 58.3± 7.6岁。两组患者均有典型的 AMI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变化 ,急性期后遗留病理性 Q波。两组均在 AMI后 30~ 45天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 .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 Ju…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冠心病患者心肌酶谱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4月在清河县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98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7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7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心肌酶谱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并比较不同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患者心肌酶谱指标。结果 AMI组、UAP组和SAP组患者ST段异常、T波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P组患者ST段异常、T波异常发生率高于SAP组,AMI组患者ST段异常、T波异常发生率高于UAP组(P0.05);AMI组患者V2导联Tp-Te间期长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患者血清CK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SAP组患者与对照组受试者血清AST、CK-MB、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AST、CK、CK-MB及LDH水平高于对照组,AMI组患者血清AST、CK和CK-MB水平高于UAP组(P0.05),而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异常患者血清AST、CK、CK-MB及LDH水平高于无ST段异常患者,T波异常患者血清AST、CK、CK-MB及LDH水平高于无T波异常患者(P0.05)。结论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冠心病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1991~1996年,我们收治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患者12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53~74岁,平均59岁。均符合NQMI诊断标准中的① ③或② ③项:①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②持续S—T段抬高,或S—T段下降和(或)T波改变>24小时,无新的病理性Q波;③发病2~4小时CPK及CPK—Mb升高,约20小时达峰值(至少为正常上限的2倍)。本组合并高血压7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冠心病4例,慢性肾炎1例。血清酶峰值CPK平均1000U/L,GOT平均82U/L,LDH平均482U/L,均符合AMI变化。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1~7mm7例,S—T段抬高2~6mm3例,T波倒置≥1mm6例,均未出现病理性Q波,且符合AMI演变规律。经住院治疗,痊愈11例,死亡1例。 讨论:据文献报道,NQMI占AMI的20%。长期以来,病理性Q波一直被认为是诊断透壁性心肌梗塞的根据,仅有ST—T改变和(或)R波变化者提示非透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近年来的研究证  相似文献   

6.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和心电学特征的异同。方法对1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心肌酶谱与心电学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区别为:①常见于青壮年,发病前或发病时常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史,且常伴发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阿-斯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而胸痛发生率低,相对较轻甚至无胸痛。②心肌酶谱升高相对不显著(一般呈轻~中度升高),尤其是CK—MB甚至可在正常范围,心肌酶峰不显著,CK峰值、CK-MB峰值及CK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CK—MB峰值/ST段抬高导联数比值均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均〈0.01)。③心电图损伤性改变显著,病理性Q波常呈-过性可逆性改变,多数呈QS或QR型,经适当治疗一般2-3天内消失;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多数呈qR型,且病理性Q波逐渐增深、加宽、范围扩大或出现等电位性Q波。④ST段抬高和无对应性ST段压低。⑤病理性Q波与ST段抬高发生的导联“不吻合”,且不能用某支冠状动脉阻塞来解释心电图改变。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临床、心肌酶谱和心电学演变等特征,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Q波及ST-T改变,心肌酶改变是诊断心肌梗死(MI)的重要标准。但在临床可见到无Q波急性心肌梗塞(AMI),下面介绍3例无Q波AMI。 例1 男,68岁。因胸闷、心慌、胸痛一天收住入院。T 36℃,P 80次/min,R 17次/min,BP 15/6KPa。神志清,自动体位,口唇无紫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  相似文献   

8.
亚硝酸盐中毒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良  杨以芹 《山东医药》2003,43(16):69-70
亚硝酸盐中毒临床上常见 ,但其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少见报道。近年来 ,我们收治亚硝酸盐中毒致青年AMI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2 3~ 30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 6例 (其中频发室性早搏 4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各 1例 ) ,均有病理性 Q波、ST- T改变和 Q波低平或倒置。心肌酶检测肌酸激酶 (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乳酸脱氢酶 ( L DH)、谷草转氨酶皆成倍升高 ,且肌 CK峰值提前 10~ 12小时。经给予吸氧、亚甲蓝、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 C等治疗 ,严重心律失常者给予针对…  相似文献   

9.
柴小奇  王心方  党群  王敬  吴先军  张莹 《心脏杂志》2002,14(1):55-57,60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诊断及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76例胸痛患者进行入院即刻血浆 c Tn T半定量、同步心肌酶学定量测定 ,观察对比 c Tn T与心肌酶学在诊断 AMI及评估 U AP患者预后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76例胸痛患者中 AMI 34例、U AP 2 7例、稳定劳力性心绞痛 8例、其它胸痛疾患 7例。AMI34例 c Tn T全部阳性 ,而 U AP2 3例和其余病例 c Tn T均为阴性。AMI患者同步 CK,AST升高者 2 8例 ,L DH升高者 30例。c Tn T与心肌酶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P>0 .0 5 ) ,但发病 2~ 5 h者 10例 ,心肌酶各项均正常 ,与 c Tn T对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发病 5~ 11d者 6例 ,仅 2例 L DH还表现出升高外 ,其余心肌酶均正常 ,与 c Tn T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发病 5~ 12 0 h者相差均不显著 (P>0 .0 5 )。在 2 7例 U AP患者中 ,c Tn T阳性组 AMI和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 c Tn T阴性组 (P<0 .0 1) ;c Tn T阴性组药物疗效好 ,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低 ,与 c Tn T阳性组对比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c Tn T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生化指标 ;c Tn T对诊断早期和晚期 AMI的价值高于心肌酶学 ;c Tn T阳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梗死性室性异位心搏 (IVEB)的临床及心电学特点。对 2 4例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出现IVEB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 71例无IVEB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并比较IVEB和同期与梗死充分进展期窦性心律的QRS ST T波群形态学改变。结果 :①IVEB的QRS波常呈右束支阻滞形态 (RBBBM) ,除Q波型AMI外 ,非Q波型AMI亦可发生IVEB ;②下 (后 )壁伴或不伴右室AMI、大面积AMI、梗死后心功能差、梗死早期 (<6h)及接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者易发生IVEB ;③与同期窦性心律比较 ,IVEB梗死导联Q波出现及ST段抬高提早 ,且更具有AMI的特征 ;④IVEB可发生于心肌酶谱升高及窦性心律典型AMIECG图形出现之前 ,其对AMI的早期诊断及定位优于同期窦性心律。结论 :IVEB并非罕见 ,它有利于AMI的早期诊断与定位  相似文献   

11.
1 心电图资料 急性心肌梗塞(AMI)超急性期心电图暂时性改善为一少见的心电图现象,我们遇到1例,报导如下: 患者男,49岁。因突发胸痛4小时于1994年1月28日9时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_1呈QS波,V_(2-5)均有r(R)波,ST_(V1-5)斜形抬高0.2—0.5mV,T_(V2-4)高耸。诊断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2小时后心电图示异常改变均恢复正常。4小时后再次复查心电图(附图Ⅲ)示:ST_(V1-4)弓背上抬,T波高耸,呈AMI超急性期图形。后复查心电图ST—T符合无Q波AMI演变规律,于第6天心电图恢复正常。发病12小时查心肌酶  相似文献   

12.
4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不典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约一半以上病例的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尤其是无Q波性极易误诊或漏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Ⅰ也常在出现症状后4~6h才升高。容易失去溶栓最佳时机。本文对本院近年来接诊及收治的48例早期不典型心电图AMI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北京市五个医院1980~1987八年间8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有Q波组757例,无Q波组86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Q波与无Q波两组间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清心肌酶(CPK、GOT、LDH)的峰值在有Q波组均高于无Q波组(P<0.01)。  相似文献   

14.
贯壁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梗死面导联 ST段下移病例罕见 ,特予以报道。1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 4(男 2 ,女 2 )例 ,3例年龄为 5 0~ 6 5岁 ,1例 37岁 ,有典型心肌梗死胸痛表现 ,入院后经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年轻女性做冠脉造影检查 ,提示为左主干 90 %狭窄。例 2心电图表现为 T波高尖 ,ST段下移 ,进一步演变为 T波振幅下降 ,ST段回到等电位线。之后的演变与常规心肌梗死相一致。例 1、例 4心电图演变为开始 ST段明显下移 ,高尖 T波 ,例 1很快出现Q波 ,ST段下移程度减低 ,逐渐演变为 ST段上抬。例 4演变为 R…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 ,73岁 ,持续性心前区痛 1h入院。发病 1~ 3h内心电图 :窦性心律时示下壁及右室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伴V2~V6 导联ST段下斜型明显下移 ;室性逸搏心律时V2 ~V6 导联QRS波呈R或Rs型伴ST段弓背或斜直型抬高 0 .2~ 0 .8mV ,T波直立或高耸。心肌酶结果及心电图动态演变符合下壁、右室Q波性AMI及前壁非Q波性AMI。提示梗死性室性逸搏心律可揭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16.
酷似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AFV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MI),经过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冠脉正常的AFVM 14例,分析该病的发病机制、心电图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经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后4例乏力、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恢复大致正常范围;2例发生阵发性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4例发作性胸闷、胸痛,心电图示:ST-T改变(ST段下移0.1~0.2mV,T波低平伴切迹);1例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呈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显示病理性Q波;1例因急性期而死亡.结论 酷似MI的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改变酷似AMI.着重把握临床资料,掌握客观诊断依据,积极合理诊治是值得临床医生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AMI)的部位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对50例收入院经临床、心肌酶学及心电图证实诊断AMI(有Q波)的病人一系列心电图资料进行了分析。50例患者中男45例,女5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前问壁AMI20例,广泛前壁11例,下壁15例,广泛前壁+下壁4例。入院第一天均用心电示波器连续监护心电变化,描记12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肌钙蛋白T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比较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 T(Tn T)变化。  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Q波型和非 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于急诊就诊时、住院后第 2、第 3和第 6日取血测定 Tn T水平。  结果 :35 %的 UAP患者 Tn T表现为升高 ,其升高的幅度 (均 <3.0 ng/ ml)明显 <非 Q波型 AMI(2 4% >3.0 ng/ml)和 Q波型 AMI(90 % >3.0 ng/ ml) ,且一般 3天后即转为阴性 ,而 AMI患者 6天后多数仍为阳性。非 Q波型 AMI和Q波型 AMI急诊就诊时 Tn T的阳性率分别为 79.1%和 90 .7% ,住院后第 2日均达 10 0 % ,均明显高于同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阳性率 ,两组 Tn T阳性在持续时间上相似 ,但在升高幅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影响 Q波型 AMI患者 Tn T的自然变化规律。  结论 :UAP患者 Tn T的变化与非 Q波型 AMI和 Q波型 AMI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因"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样疼痛1 h伴冷汗"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吸烟、外伤、精神刺激、毒品吸食史。急诊就诊时症状已缓解。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下壁及胸导联T波倒置(图1)。心肌酶谱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3 U/L,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阴性。2 h后症状再发。胸痛时复查心电图示:下壁及胸导联T波倒置恢复正常(图2)。复查CK-MB 32 U/L,c Tn T  相似文献   

20.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