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4,(15):2766-2768,2783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宽恕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宽恕倾向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表明,宽恕与社会支持、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在宽恕倾向与积极情感间起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宽恕倾向与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多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并没有被性别所调节。结论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宽恕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 2019年3月采用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青少年宽恕倾向问卷和中学生攻击问卷对山东省德州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行为得分分别为2.17±0.59、4.02±0.41、3.24±0.49,其宽恕倾向和自我控制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145,P0.05),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和攻击性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0.336、-0.591,均P0.01);(2)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对攻击性行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预测作用;(3)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宽恕倾向与攻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3.9%。结论初中生宽恕倾向、自我控制能力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自我控制能力在宽恕倾向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195-1197,1200
目的 探讨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检验性别变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修订版)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广州市初一至高三学生107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发现,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OS)中只有表达快乐/兴奋情绪效能感(HAP)对偏执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075,P<0.05);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NEG)的3个因子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值为-0.201~-0.069,P值均<0.05).性别在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结论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与男生相比,女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越低,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5.
了解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相关性,为震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汶川县第一中学的1 5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SCL-90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525,4.378,P值均<0.05).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退避和合理化这两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57,0.143,P值均<0.05).结论 灾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持续进行学校心理援助,重视学生的应对方式教育,重点关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和有自责心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汪杰 《中国校医》2011,25(4):253-254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13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男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生(t=3.64,P<0.05),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t=2.97,P<0.05),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8,P<0.05),消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2,P<0.05);(2)灵活性与总体情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4,P<0.01,r=0.22,P<0.01),不和谐与总体情感、生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5,P<0.01,r=-0.31,P<0.01);(3)高自我和谐组与低自我和谐组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497-499,509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学习动机等因素与学业情绪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学习动机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对223名医学新生进行测查,利用SPSS和AMO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科与高职新生消极高唤醒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新生学业情绪与内生动机、外生动机、性别(P值均﹤0.01)、学历层次(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朋友关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内生动机、外生动机、朋友关系满意度及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有效预测医学新生的学业情绪,外生动机、学历层次及朋友关系满意度可预测消极高唤醒情绪,关注人际竞争、挑战性及性别可预测积极高唤醒情绪,挑战性、选择简单任务及朋友关系满意度可预测消极低唤醒情绪,挑战性和朋友关系满意度可预测积极低唤醒情绪。结论结构方程建模为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医学新生的学业情绪提供了数据支撑,激发医学生学习动机对改善学业情绪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了解青海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文化疏离感与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青海省大通县2所中学1 679名汉区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少数民族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随年级均呈“V”字形发展变化趋势,且初中生比高中生表现出更少的强迫、学习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情绪不平衡(t值分别为-2.88,-5.17,-2.82,-1.99,-2.60,P值均<0.05).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度、轻度问题检出率(44.5%,l2.5%)与汉族中学生(50.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2,P<0.01),且比汉族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倾向,更少的强迫倾向(t值分别为2.86,1.97,2.04,5.11,5.75,-13.17,P值均<0.01).文化疏离感与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34,P<0.01);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孤立感(β=0.22,t=5.12)、文化分离感(β=0.19,t=4.54)、不和谐感(β=0.08,t=2.39)均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被控制感(β=-0.09,t=-2.02)负向预测心理健康(P值均<0.05).结论 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且随年级而发展变化,初中生比高中生心理更健康,文化疏离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考察大学生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生命愿景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徐州市2所高校7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14.49±12.29),性别、城乡、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专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因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忧郁和焦虑体验较少,且在性别、专业、年级、城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恋爱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消极方面在性别、专业、年级、城乡、恋爱状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命意义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0.01);生命控制感对自我肯定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3.0%),生命控制感、意义的追寻和消极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消极方面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3.6%).结论 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生命控制感、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朱伟  陈国法  王催春  吴小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204-6206,6209
目的 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281名大学生.结果 (1)依恋回避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13到0.27之间;而依恋焦虑与除生活满意度外的其他指标相关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2,r=0.30,P< 0.01). (2)回归分析显示,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后,依恋回避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05,t=-0.87,P=0.38);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积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3变成-0.19(t=-3.16,P=0.001);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焦虑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9,t=-1.53,P=0.13);当进入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 (3)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是成人依恋与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结论 成人依恋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