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前列腺癌初诊时尚处于局限性阶段,但目前常规的单指数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局限性前列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困难。该研究旨在应用双指数函数模型探究外周带局限性前列腺癌及慢性炎性反应的水弥散特性,比较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和正常组织的双指数参数的差异,评价双指数DWI鉴别局限性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并与单指数DWI相比较。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局限性癌16例,穿刺证实的前列腺炎性反应患者14例,行常规DWI(b值为0和1000 s/mm2)和一项10个b值(0~3000 s/mm2) DWI检查。测量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及正常组织的单指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快弥散系数(fast ADC,ADCf)、快弥散系数比例(f)和慢弥散系数(slow ADC,ADCs)并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参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结果:共测量和计算18处前列腺癌、18处前列腺炎性反应和37处前列腺外周带组织的单、双指数参数。前列腺癌ADC[(0.83±0.11)×10-3 mm2/s]低于其他组织(P<0.01)。前列腺炎ADC[(1.45±0.19)×10-3 mm2/s]低于正常外周带组织[(1.67±0.31)×10-3 mm2/s,P<0.01]。前列腺癌的ADCf[(1.54±023)×10-3 mm2/s]、f[(45.8±5.4)%]及ADCs[(0.52±0.15)×10-3 mm2/s]明显低于其他组织(P<0.01)。与正常外周带组织的ADCf[(3.90±0.40)×10-3 mm2/s]、f[(67.3±8.2)%]和ADCs[(1.51±0.36)×10-3 mm2/s]相比,前列腺炎的ADCf[(3.06±0.49)×10-3 mm2/s]、f[(47.9±3.9)%]和ADCs[(0.91±0.29)×10-3mm2/s]明显降低(P<0.01)。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时,ADC和ADC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约为0.96和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f和ADCf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明显低于ADC(P<0.01)。结论:双指数DWI可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炎性反应及正常组织提供特征性的参数ADCf、f和ADCs,且ADCf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病变的准确性与ADC相当。因此,双指数DWI对于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盆腔肿瘤患者的MR影像资料,分析DWI在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相对邻近正常组织,盆腔良性病变DWI信号表现各异,恶性肿瘤性病变在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良性病变ADC值为1.61×10-3±0.32×10-3mm2/s,恶性病变ADC值为1.04×10-3±0.18×10-3mm2/s(P=0.014)。恶性肿瘤中鳞癌ADC值为1.03×10-3±0.12×10-3mm2/s,腺癌ADC值为1.10×10-3±0.26×10-3mm2/s(P=0.455)。[结论]DWI和ADC值可显示盆腔良恶性病变的差异,为良恶性肿瘤及转移性淋巴结的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弥漫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漫系数(ADC)的平均值(ADCmean)、最小值(ADCmin)和最大值(ADCmax)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生物预测因子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112例Ib1-IVb期宫颈癌患者,11例腺癌,101例鳞癌。采用GE Discovery 3.0T MR,b值=0,800 s/mm2行常规盆腔MRI及DWI扫描。由一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手工勾画感兴趣区(ROI),自动生成ADCmean、ADCmin和ADCmax。临床病理特征包括FIGO分期、MRI测得的肿瘤最大径及浸润深度、鳞癌细胞相关抗原(SCC-Ag)、肿瘤分化、病理类型、MRI诊断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结果:不同FIGO分期间ADCmean及ADC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分期的增加数值降低[I期、II期和III/IVb 期ADCmean分别为(0.975±0.105)×10-3 mm2/s,(0.943±0.105)×10-3 mm2/s,(0.894±0.115)×10-3 mm2/s,P=0.020];ADCmax分期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检测盆腔淋巴结阳性的ADCmean及ADCmax均明显低于淋巴结阴性组[ADCmean分别为(0.883±0.125)×10-3 mm2/s,(0.951±0.111)×10-3 mm2/s,P=0.006];但ADCmin无差异。鳞癌ADCmean[(0.889±0.115)×10-3 mm2/s]低于腺癌[(0.934±0.131)×10-3 mm2/s],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287),ADCmin及ADCmax也无差异;ADCmean低分化肿瘤明显低于中/高分化,分别为(0.915±0.124)×10-3 mm2/s和(0.943±0.123)×10-3 mm2/s,P=0.002,ADCmin和ADCmax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SCC-Ag及肿瘤浸润深度与ADCmean呈负相关(r分别为-0.241、-0.212,P值分别为0.013、0.025),ADCmin及ADCmax与以上因素均不相关。肿瘤直径与ADC各值均不相关。结论:宫颈癌ADCmean在各种临床病理因素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有作为生物预测因子的潜能;而ADCmin和ADCmax仅在个别因素间有差异,可作为预测因子的潜能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诊断直肠腺癌和评估直肠腺癌恶性程度中的应用.方法 比较82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观察组)与82例无直肠病变者(对照组)的ADC值,并在观察组中比较磁共振成像(MRI)和DWI对直肠腺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ADC平均值为(0.89±0.12)×10-3mm2/s,低于对照组ADC平均值(1.45±0.1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腺癌的诊断,ADC的最佳分界值为1.26×10-3mm2/s,敏感度为96.1%,特异度为97.5%;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直肠腺癌的ADC值分别为(0.80±0.10)×10-3mm2/s、(0.95±0.11)×10-3mm2/s和(1.23±0.18)×10-3mm2/s,不同分化程度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腺癌,MRI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74.39%,DWI分期诊断的准确性为86.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腺癌的不同分化程度与ADC值相关,DWI可以增加直肠腺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弥散加权成像对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弥散加权成像测得的ADC值结合常规MRI对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前列腺增生病人15例,前列腺癌病人10例,分析采用b值为1000的ADC图及常规MR图像,结合常规MRI在ADC图上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前列腺癌(PCa)、前列腺增生(BPH)外围带(PZ)和前列腺增生中央带(CG)的ADC值.比较差异性并分析重叠情况.结果:前列腺增生表现为信号不均,增生结节有的为T2WI高信号,有的为T2WI低信号,前列腺癌有时与增生结节难以鉴别.PCa的ADC值(0.67±0.06)×10-3mm2/s,前列腺增生外围带(PZ)的ADC值(1.52±0.18)×10-3mm2/s,前列腺增生中央带(CG)的ADC值(1.05±0.25)×10-3mm2/s,BPH的PZ与PCa及BPH的CG与PCa均有显著差异,BPH的PZ与PCa间无重叠,BPH的CG与PCa间有少量重叠.结论:DWI对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有意义,但由于分辨力的限制,测量ADC值时要参照常规MRI以使选取的区域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DC值测量对颅脑DWI高信号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DWI高信号肿瘤分类,并测量其ADC值.结果: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淋巴瘤ADC值分别为(0.90±0.16)×10-3mm2/s、(0.75±0.21)×10-3mm2/s、(0.86±0.11)×10-3mm2/s、(0.91±0.16)×10-3mm2/s,各肿瘤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DWI高信号肿瘤ADC值测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组织成分信息,ADC值可预测胶质瘤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在早期鼻咽癌(NPC)与鼻咽部良性增生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中山市中医院行MRI检查并进行IVIM DWI成像的早期NPC患者(n=46)和鼻咽部良性增生患者(n=43)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记录所有患者的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两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诊断性能。结果与鼻咽良性增生组相比,早期NPC组的D、ADC0~1 000、ADC300~1 000较低[(067±005)×10-3 mm2/s vs. (090±011)×10-3 mm2/s、(065±009)×10-3 mm2/s vs. (100±015)×10-3 mm2/s、 (059±005)×10-3 mm2/s vs. (076±010)×10-3 mm2/s](P<0001),而早期NPC组的D*则高于鼻咽良性增生组[(3287±480)×10-3 mm2/s vs. (2187±521)×10-3 mm2/s](P<0001);两组之间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D和ADC300~1 000的AUC分别为0985和0988,D<075×10-3 mm2/s鉴别早期NPC与鼻咽良性增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最高(100%、975%和969%)。结论IVMI DWI在鉴别早期NPC和鼻咽良性增生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D和ADC300~1 000鉴别诊断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武春雪  林燕  高培毅 《癌症进展》2012,10(4):409-414,418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对乳腺MRI非肿块样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联合应用对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 6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根据其不同强化形态分为肿块型与非肿块型两组。测量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记录曲线类型,并于b=800 s/mm2扩散加权图像上测量病灶ADC值。利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强化形态组中良恶性病灶ADC值的差异。分别绘制曲线类型及ADC值诊断病灶良恶性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点、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对不同强化形态的病灶,以ADC值作为曲线类型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肿块型组中恶性病灶ADC值(0.85±0.09)×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病灶(1.68±0.32)×10-3mm2/s(P=0.001),非肿块型组中恶性病灶ADC值(1.02±0.19)×10-3 mm2/s亦明显低于良性病灶(1.43±0.31)×10-3 mm2/s(P=0.015)。同一强化形态组,曲线类型与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对于肿块型组,以ADC值作为曲线类型的辅助诊断指标,诊断效能无显著改变(P=0.549),但可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准确性达100%);对于非肿块型组,以ADC值作为曲线类型的辅助诊断工具,诊断效能无显著改变(P=0.709),但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至87.5%,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达100%。结论 ADC值对不同强化形态的病灶有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化  邹强  刘佩芳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6):1204-1207
  目的  结合MR增强扫描,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TACE治疗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b=500, 0 s/mm2)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的大肝癌患者32例, 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ADC值, 并比较TACE治疗后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及与TACE前ADC值的差异。  结果  TACE后整个病灶的ADC值[(1.39±0.18)×10-3mm2/s]较TACE前[(1.23±0.19)×10-3mm2/s升高(P=0.016)。TACE后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1.80±0.32)×10-3mm2/s]明显高于肿瘤强化区的ADC值(1.15±0.30)×10-3nm2/s](P < 0.001), 肿瘤强化区的ADC值明显低于TACE前的ADC值(P=0.048), 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明显高于TACE前的ADC值(P < 0.001)。  结论  ADC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活性, 分别测量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的ADC值能更准确地评估大肝癌对TACE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3.0T MR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即FOCUS)联合68Ga-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11 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9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均行3.0T MR FOCUS与68Ga-PSMA-11 PET/CT检查,然后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病理检查。将两种检查方式分别得到的ADC、SUVmax值作为诊断指标,计算SUVmax/ADC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前列腺癌诊断效能。结果 9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49例前列腺癌,41例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的ADC值、SUVmax、SUVmax/ADC分别为(1.24±0.28)×10-3mm2/s、5.86±2.71、5.41±3.80,前列腺癌分别为(0.88±0.23)×10-3mm2/s、16.63±9.67、22.73±18.21,前列腺癌的ADC...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 4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85mg/m2静滴,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d2;5-FU 600mg/m2持续静滴22h,d1、d2。14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12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按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于化疗前、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记录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情况、ADC变化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组22例(CR 6例,PR 16例),无效组18例(SD 11例,PD 7例)。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的ADC值分别为(9.82±2.04)×10-4mm2/s和(10.09±1.95)×10-4mm2/s,较化疗前的(5.63±1.02)×10-4mm2/s明显升高(P=0.009,P=0.001),而无效组化疗前后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412,P=0.654)。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低于无效组(P=0.021)。有效组化疗前ADC值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的ADC变化值分别与第4个周期化疗后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百分比呈负相关(r=-0.681,P=0.004)和正相关(r=0.749,P=0.002)。结论 晚期结肠癌组织化疗前ADC值及化疗后早期的ADC变化值可以作为预测晚期结直肠癌对化疗敏感性和化疗早期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颈癌放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子宫颈正常志愿者13名,子宫颈癌患者32例,年龄29~72岁,平均45.75岁.32例子宫颈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化疗后1~3个月内行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取b值分别为(0,300)s/mm2及(0,600)s/mm2.在轴位DWI图上分别测量正常子宫颈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子宫颈癌患者子宫颈肿块ADC值,对放化疗后子宫颈病变区进行ADC值的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当b=(0,300)s/mm2时,正常子宫颈ADC值平均为(1.72±0.31)×10^-3 mm2/s,放疗前子宫颈癌为(1.10±0.24)×10^-3 mm2/s,放化疗后的子宫颈病变为(1.61±0.23)×10^-3 mm2/s;当b=(0,600)s/mm2时,正常子宫颈ADC值平均为(1.46±0.25)×10^-3 mm2/s,放疗前子宫颈癌为(0.89±0.21)×10^-3 mm2/s,放化疗后的子宫颈病变为(1.54±0.18)× 10^-3 mm2/s;b=300 s/mm2的ADC值均高于b=600 s/mm2时.子宫颈癌组ADC值低于正常子宫颈组,放化疗后病变子宫颈的ADC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同组不同b值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WI与ADC值的联合可以更为客观、准确地分析病变,有助于评价放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评价乳腺病变性质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7例乳腺病患者的134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s/mm^2)和多时相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以1.20×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单纯以ADC值≤〉1.20×10^-3mm^2/s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表现为Ⅱ、Ⅲ型曲线来判定乳腺癌,而以ADC值〉1.20×10^-3mm^2/s且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表现为Ⅰ型曲线来判定乳腺良性病变,敏感度为82.7%,特异度69.8%,准确度77.6%。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MR及MR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合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增生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0.796±0.171)×10^-3mm2/s和(1.058±0.2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854×10^-3mm2/s作为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86.96%和80.43%。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35例经我院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和同期随机选取的35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扩散敏感系数,即b值采用:0s/mm2及800s/mm2),分别测量放疗后鼻咽坏死灶及肿瘤复发区的ADC值,计算其平均值。结果鼻咽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低信号,而肿瘤复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鼻咽坏死组及复发组ADC平均值分别为(1.073±0.0383)×10^-3mm2/s和(0.844±0.0309)×10^-3mm2/s;最大值分别为(1.728±0.0527)×10^-3mm2/s和(1.477±0.0675)×10^-3mm2/s。鼻咽坏死组ADC平均值及最大值均大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45,P〈0.001;t2=2.932,P〈0.005)。结论DWI以及ADC值测量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坏死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MR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组织中介素(IMD)及其受体CRLR、RAMP1、RAMP2、RAMP3 mRNA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27例非小细胞肺癌及其癌旁新鲜标本中IMD、CRLR、RAMP1、RAMP2、RAMP3的表达,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IMD及受体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27例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IMD、CRLR、RAMP1、RAMP2、RAMP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9±8) ×10-8、(96±3)×10-6、(29±4) ×10-9、(14±3)×10-6、(65±1) ×10-6,高于癌旁组织[(40±5)×10-10、(21±4) ×10-6、(53±8) ×10-10、(64±2) ×10-6、(36±1)×10-9](均P<0.05);且癌组织中RAMP3的表达水平高于RAMP2、RAMP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MD及其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有可能通过激活受体RAMP3发挥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直肠指检或超声异常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行DWI检查,对比术后病理结果,分析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前列腺癌15例,前列腺增生37例,上皮内瘤变1例。在弥散敏感系数(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2~2008年在本院确诊为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38例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颈淋巴结复发以Ⅱ区最常见,约74%(28/38),多区复发约63%(24/38)。86%(25/29)为原部位复发。复发淋巴结以形态不规则且边缘不清楚及包膜外侵犯多见,在MRI-STIR序列上病变以中等及低信号多见。DWI以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多见,实性区的平均ADC值为0.79×10^-3mm^2/s,坏死区为2.08×10^-3mm^2/s。[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MRI表现不典型。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PET/CT等多种影像检查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曲格列酮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PC-3细胞经不同浓度曲格列酮(0、1×10-6、1×10-5和1×10-4 mol/L)处理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水平;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侵袭试验检测侵袭及迁移能力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Id1、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曲格列酮对PC-3细胞抑制作用明显,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PC-3细胞经不同浓度曲格列酮作用后,1×10-6 mol/L组细胞迁移率为(70.67±10.42)%,1×10-5 mol/L组为(49.00±6.00)%,1×10-4 mol/L组为(20.33±5.0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呈显著剂量依赖关系,F=78.57,P〈0.001。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显示,1×10-6 mol/L组穿越Transwell滤膜的PC-3细胞数为85.17±15.28,1×10-5 mol/L组为70.33±7.63,1×10-4 mol/L组为52.50±8.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67±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呈显著剂量依赖关系,F=53.99,P〈0.001。细胞体外迁移实验显示,1×10-6 mol/L组迁移至Transwell下室的细胞数为88.83±17.02,1×10-5 mol/L组为71.67±9.44,1×10-4 mol/L组为54.50±9.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00±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呈显著剂量依赖关系,F=44.72,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Id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67±7.23,1×10-6 mol/L组为24.67±6.51,1×10-5 mol/L组为36.67±6.11,1×10-4 mol/L组为49.33±4.93;对照组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9.00±4.36,1×10-6 mol/L组为25.33±8.62,1×10-5 mol/L组为42.00±7.55,1×10-4 mol/L组为58.67±12.06;对照组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3.00±3.61,1×10-6 mol/L组为25.67±6.43,1×10-5 mol/L组为38.33±8.96,1×10-4 mol/L组为53.67±6.43。曲格列酮显著下调PC-3细胞Id1、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曲格列酮能有效抑制PC-3细胞增殖与侵袭迁移,同时下调Id1、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