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茵陈合剂对成石性胆汁分泌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胆固醇膳食组、茵陈合剂组、熊去氧胆酸(ursodoxycho1ic acid,UCDA)对照组。茵陈合剂组、熊去氧胆酸组分别给予中药茵陈合剂和熊去氧胆酸。动态观察各组胆汁成分变化(包括胆固醇、胆汁酸、磷脂、成石指数)。结果:正常组胆汁成分无明显变化。高胆固醇膳食(饲料中含1.2%胆固醇,喂饲14d)诱发家兔胆固醇结石,胆汁成分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致成石性胆汁的形成。茵陈合剂能够明显减少家兔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胆汁中总胆汁酸和磷脂含量,从而阻遏了成石性胆汁的生成。结论:茵陈合剂能够改变胆汁成分,具有很好的降低胆汁成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的利胆增效作用。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热利胆组、活血化瘀组、清热利胆和活血化瘀合用(利胆活血方)组、熊去氧胆酸组。制作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5 d后自"T"管端分别注入药液,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胆汁及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及血清总胆汁酸、胆汁及血清胆固醇,胆汁及血清磷脂,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肝脏MRP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活血化瘀组及清热利胆组比较,利胆活血方能显著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汁流量、胆汁胆红素、胆汁总胆汁酸、胆汁胆固醇的分泌;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血清胆固醇水平;对胆汁及血清磷脂水平无影响;能显著增加肝组织Na+-K+-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能显著增加肝脏MRP2蛋白的表达。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立豚鼠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结石模型,观察胆汁和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变化。实验组14只豚鼠予头孢曲松钠(罗氏芬)100 mg/(kg·d)臀部肌肉注射;对照组14只豚鼠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用药10 d后,观察两组胆囊结石情况,检测胆汁和血清TBA。对照组豚鼠未出现胆囊结石,实验组共9只豚鼠出现胆囊结石,成石率为64.29%;实验组胆汁TB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TBA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头孢曲松钠致豚鼠胆囊结石机制中,胆汁及血清的总胆汁酸代谢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绞股蓝预防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的预防。方法 采用豚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设置了空白组、对照组、预防组。结果 药物预防组较对照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预防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绞股蓝能改善肝功能细胞,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胆汁酸含量,达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固醇结石的预防。方法 采用豚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设置了空白组、对照组、预防组。结果 药物预防组较对照组成石率显著降低(P<0.05),药物预防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绞股蓝能改善肝细胞功能,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胆汁酸含量,达到预防胆固醇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6.
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兔胆囊结石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变化,及其对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含量及成石的影响,在用高胆固醇膳食致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基础上,交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动态监测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胆汁中胆汁酸及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1)随着喂饲HCD时间增加,血浆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3周组及4周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肠 -肝”轴为切入点,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相关途径的影响,探究参苓白术散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雄性 SD豚鼠 60只,随机均分为 6组,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其余 50只豚鼠予高脂饲料,建立胆固醇结石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 5组,每组 10只,分别为模型组(等量高脂饮食喂养)、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17、5、0.85 g/kg)、依折麦布组( 1mg/kg)灌胃给药 2个月。生化法和酶比色法测定各豚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用酶显色法测定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在甲醛溶液固定后采用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胆固醇结晶;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检测豚鼠肝组织中胆囊收缩素 (CCK)、B1型清道夫受体 (SRB1)以及小肠组织 Niemann-Pick C1样蛋白 1(NPC1L1)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相比对照组,模型组表现为肝脏显著脂肪变,胆汁内胆固醇浓度增高( P< 0.01),并由肉眼可见胆固醇结石或结晶出现,血液血脂水平异常( P< 0.01),豚鼠肝组织中 CCK、SRB1及小肠组织 NPC1L1表达水平也升高( P< 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的胆汁总胆固醇、总胆汁酸、血脂水平明显降低,肝组织中 CCK升高,肝组织中 SRB1和小肠组织 NPC1L1的表达水平均下降,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明显( P< 0.01)。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降低小肠对胆固醇吸收、降低胆汁中胆固醇水平、促进胆囊运动来降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小肠组织 NPC1L1表达,提高肝组织中 SRB1、CC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胆囊Ⅲ号方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胆囊Ⅲ号方对诱石饲料诱发豚鼠胆囊产生的胆固醇结石有预防作用,主要通过其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改善脂代谢紊乱,抑制肝细胞脂肪变性,促使胆汁分泌,降低胆汁胆固醇浓度,增加胆盐和磷脂浓度,从而降低胆汁的致石性,胆囊Ⅲ号方还能升高血清A/G比率,改善豚鼠肝功能及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荜拔油不皂化物对实验性C57BL/6小鼠胆囊结石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C57BL/6鼠30只,每组10只,模型周期4周,对照组喂饲普通饮食;模型组喂含1%的胆固醇饮食;用药组喂含1%的胆固醇饮食和荜拔油不皂化物(30mg/kg体重)灌胃。结果:模型组9只出现胆囊结石,10只出现胆固醇结晶;荜拔油不皂化物组1只出现胆囊结石和结晶;对照组无结石和结晶形成。与模型组相比,荜拔油不皂化物组和对照组的肝氨肽酶N(APN)mRNA及胆囊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SI)明显降低。结论:荜拔油不皂化物明显抑制高胆固醇饮食诱发的小鼠胆囊结石的形成,可能通过降低肝脏APNmRNA水平及胆囊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胆汁酸代谢经典途径酶基因表达与豚鼠胆石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豚鼠肝脏胆汁酸代谢经典途径关键酶──胆固醇7α一羟化酶(CYP7al)和甾醇12α-羟化酶(CYP8b1) 的基因表达与胆汁脂质含量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点杂交技术检测对照组(n=8)(普通豚鼠饲料喂 养)、未成石组(n=13)和成石组豚鼠(n=9)(致石饲料喂养)肝脏CYP7al和CYP8b1 mRNA的相对含量,并对三组豚 鼠胆汁脂质成份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豚鼠(n=8)相比,成石组豚鼠(n=8)肝脏CYP7a1 mRNA的相对 含量显著减少(0.39±0.19比0.73±0.36,P=0.03),CYP7a1的mRNA相对量与胆汁胆固醇摩尔浓度、胆固醇在胆汁胆 固醇、胆汁酸和磷脂三者中的摩尔百分数、胆汁中胆汁酸摩尔浓度皆无明显相关。2、对照组(n=8)、未成石组(n=8)和 成石组豚鼠(n=8)肝脏CYP8b1 mRNA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3、未成石组(n=13)和成石组豚鼠(n=9)胆汁胆固醇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8),分别为:0.50mmol/L±0.09mmol/L比0.39mmol/L±0.11mmol/L,P=0.03;0.50mmol/L ±0.10mmo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酸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随机分为胆酸组和对照组喂养1周,每组12只。对照组给以标准饲料喂养,胆酸组给以含0.2%胆酸的饲料喂养。1周后检测大鼠胆汁分泌速度及胆汁总胆汁酸(TBA)含量,检测肝功能、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细胞核DNA含量。结果胆酸组胆汁分泌速度、胆汁TBA含量、血清ALB含量、MI、PCNA标记指数、细胞核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胆酸可以增加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胆汁分泌速度及胆汁TBA含量,促进大鼠肝功能恢复和肝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组织Cajal样间质细胞(ICLCs)及胆囊动力的变化.方法 将10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只,实验组给予致石饲料(胆固醇含量2%),对照组给予正常颗粒饲料,8周造模结束后,利用胆囊全层铺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ICLCs数量的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胆囊组织中ICLCs的超微结构特征,利用在体胆囊收缩素(CCK-8)激发实验评价胆囊动力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豚鼠胆囊ICLCs平均阳性面积为(18.37±0.64)%,实验组为(2.47±0.2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122,P<0.01);对照组豚鼠胆囊胆汁时间-流量曲线下面积为(31.58 ±2.26)μl,实验组为(15.02±1.98)μ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8.586,P<0.01).结论 饮食诱导的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ICLCs明显减少,同时胆囊动力受损,对外源性CCK反应下降.胆囊动力受损可能与ICLCs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耳白兔30只均分三组,对照组饲正常饲料,致石组饲含1.2%胆固醇和0.5%胆盐的高胆固醇饲料及麦芽糖糊,防石组饲高胆固醇饲料及正醇。一月后心脏穿刺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并剖腹取胆囊及肝胆管胆汁测各种胆汁成分。结果:防石组血清胆固醇和胆囊胆汁中胆固醇、磷脂、钙等明显低于致石组,提示饮酒对胆固醇结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和腹部感染常伴有表现为胆汁郁积的肝功能不全,胆汁分泌减少;化脓性胆管炎更有胆汁流出障碍和细菌移生。作者对胆道细菌移生影响梗阻性黄疽病人的胆流以及胆汁酸和胆红素分泌进行了研究。取Osaka警察医院于1990~1996年收治的29例施行径皮径肝胆道引流(PTBD)的梗阻性黄疽病人,计男14例、女15例,年龄65土12岁,患有肝外胆管狭窄或阻塞,主要为癌肿所致。在PTBD引流前以及引流后3、6、12和24小时以及2~7天抽血样。测引流胆汁的胆汁酸、明红素、磷脂、胆固醇和细菌培养。结果几例胆汁有细菌生长,列为细菌十组;17例胆汁无细…  相似文献   

15.
胆道狭窄致胆色素结石时胆汁酸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胆汁中胆汁酸的变化与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结扎豚鼠的胆总管造成狭窄,一周后测定胆汁中胆汁酸及其它成分并行病理研究。结果 狭窄组(S组)成石率达91.3%,均为胆色素结石(PS),胆汁中总胆红素(TBr)、非结合胆红素(Br),钙离子(JCE)、糖蛋白(GP)均较对照组(C组)明显升高。总胆汁酸(TBA)也明显增高。S组胆汁中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明显升高,而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明显降低,G/T值显著下降。超微病理研究表明,S组肝细胞内线粒体明显肿胀,滑面内质网显著减少。结论 胆汁中G/T的下降与肝脏病变均有利于PS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与幽门区局部神经递质一氧化氮的变化对应激性溃疡发病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理。方法采用冷束缚应激方法复制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将60只成年SD大鼠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对照组10只,溃疡组30只,用于观测影响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第2部分: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预处理组10只(L—NAME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10只(生理盐水组),用于观测幽门区局部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检测各组胃内胆汁酸浓度、胃黏膜溃疡指数(Guth评分)以及胃内pH值,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幽门区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溃疡组应激结束后1h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2h胃内胆汁酸浓度和pH值均达到峰值(P〈0.01),应激结束后4h胃内溃疡指数达到峰值(P〈0.01)。L-NAME组的胃内胆汁酸浓度、溃疡指数及一氧化氮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胃内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与胆汁酸浓度呈正相关(r=0.715,F=12.55,P=0.017)。结论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与胆汁的返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L—NAME的幽门区局部干预使幽门区一氧化氮含量减少,幽门松弛程度降低,胆汁返流量也随之减少,进而降低溃疡指数,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膜钠泵活性变化在胆红素钙结石成石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膜钠泵(Na^ -K^ -ATPase)活性变化在胆红素钙结石成石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胆红素钙结石兔模型进行研究,对照组28只,胆道不全梗阻组(BO组)36只,胆道不全梗阻加感染组(BOI)组39只,各组再按术后处死时间3d、7d、14d及20d时相分组。动态测定各组各时相肝细胞膜钠泵活性、肝细胞钙及胆汁中胆汁酸含量。结果 BO组及BOI组肝细胞膜钠泵活性及胆汁中胆汁酸含量进行性下降,肝细胞钙含量呈进行性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BOI组上述变化较BO组明显(P<0.05)。结论 胆红素钙结石成石成过程中存在肝细胞膜钠泵活性的进行性下降。钠泵活性下降引起肝细胞钙超负荷及胆汁中胆汁酸含量下降,从而促进成石。细菌感染加重上述变化,使结石形成增多。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给豚鼠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观察官对豚鼠的胆汁酸代谢、肝脏形态及胆石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实验组(n=12)7只豚鼠有胆石形成,成石率58%,而对照组(n=15)中仅1只有胆石形成,成石率6.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组豚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空泡变性及脂肪细胞沉积,对照组豚鼠则少见;③实验组豚鼠胆囊胆汁中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与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分别为0.597±0.39mg/ml与2.421±1.59mg/ml,而对照组分别为0.757±0.43mg/ml与3.265±2.47mg/ml,两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胰岛素可引起肝脏的空泡变性,进而使胆汁中结合胆汁酸含量降低,促进胆石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敲除PDZK1(Postsynaptic density-95,disks-large,ZO-1-domain K1,PDZK1)基因对小鼠肝脏胆固醇代谢调节和胆囊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PDZK1基因敲除小鼠(PDZK1 knockout,KO组)和野生型小鼠(wild type,WT组),每组各10只,以成石饲料分别喂养4周,观察胆囊成石情况,并收集肝脏和胆囊组织。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肝脏PDZK1和清道夫受体B族1型(scavenger receptor B type 1,SRB1)表达。采用胆总管插管收集肝胆汁,测定胆汁分泌率和胆汁胆固醇含量。采用试剂盒酶法测定胆囊胆汁成分并计算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cholesterol saturation index,CSI)。以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成石饲料喂养4周后,WT组小鼠全部成石(10/10),KO组小鼠则为40%(4/10)成石。两组小鼠肝胆汁分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O组小鼠肝胆汁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胆汁酸含量增加(P0.05),且CSI降低(P0.05)。KO组小鼠肝脏SRB1蛋白表达降低(P0.05),甾醇氧-酰基转移酶基因1/2mRNA表达降低(P0.05),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1和胆汁酸转运相关蛋白(ATP结合盒b11)表达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PDZK1影响SRB1在小鼠肝脏中表达,降低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摄取,减少胆汁胆固醇分泌,继而降低胆囊结石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胆固醇结石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lncRNA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差异lncRN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胆固醇结石组16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胆固醇结石组小鼠饲喂致石饲料5周,空白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5周后,将胆固醇结石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8只和熊去氧胆酸组8只。之后空白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模型对照组饲喂致石饲料,熊去氧胆酸组饲喂致石饲料并给予熊去氧胆酸灌胃。2周后处死小鼠,收集3组小鼠的肝脏组织及胆汁样本,观察胆囊大体样本并对小鼠胆汁进行脂质分析。同时对3组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lnc RNA表达谱测定,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包括Cis-/Trans-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Pathway分析。结果 16只胆固醇成石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模型对照组、熊脱氧胆酸组及空白对照组胆囊胆汁总胆固醇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和熊脱氧胆酸组明显升高(P0.05),但熊脱氧胆酸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而3组的胆囊胆汁总胆汁酸、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肝脏组织的差异lnc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与熊脱氧胆酸组共有49种差异lncRNA基因。将差异基因分别进行GO和KEGG pathway分析后发现,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得到88个GO term和18条pathway,熊脱氧胆酸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得到205个GO term和20条pathway。结论熊脱氧胆酸对胆囊结石有治疗作用;差异表达lncRNA基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及熊脱氧胆酸的预防结石形成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讨lncRNA的具体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