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影像学分析,提高预防和诊治水平.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91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一周内NIHSS评分是否增加3分或以上分为两组:进展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NIHSS评分、病史记录、常规检查、血液检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脑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两组的上述研究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入选的变量有NIHSS评分、空腹血糖、TG、早期发热和Hcy;2、在统计分析时控制其他PIC危险因素后,Hcy(同型半胱氨酸)仍与PIC的进展有关.结论 1、发病后NIHSS评分高、卒中早期空腹血糖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早期发热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2、血液内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坚洪  陈兴活 《热带医学杂志》2005,5(4):445-446,453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表现老年住院患者276例,均行头颅CT检查,从年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SBI的发生率为31.16%,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头颅CT显示病灶直径平均在0.4-1.5cm之间面积,94.19%为腔隙性脑梗死,81.40%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等。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明显高于非SBI者(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均为SB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病变多在基底节区、内囊、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且严重影响患者愈后。本研究通过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分析其梗死的发生部位,并与脑梗死稳定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立即行脑CT检查(测得梗死体积V1),并根据病情变化,进展组于病情进展达高峰后,复查脑CT(测得梗死体积V2);稳定组于发病7d时复查脑CT(测得梗死体积V2),梗死体积V根据多田公式获得。结果进展组平均梗死体积V1=8.21±2.13cm,V2=18.30±4.02cm^3,稳定组平均梗死体积V1=V2=9.22±5.12Om^3。进展组梗死部位,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45例(42.86%),腔隙性脑梗死组(LACI)及后循环脑梗死(P0cI)各25例(23.81%),部分前循环梗死(PACA)10例(9.52%),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组脑梗死发生部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cT提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近10年来收治的急性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分尿失禁组和无尿失禁组作对比分析。结果:左半球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46.5%)明显高于右半球者(24.1%)(P<0.01),同侧皮层+皮层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66.1%)明显高于单纯皮层(15.2%)和皮层下梗死者(11.1%)(P均<0.001);尿失禁者皮层+皮层下梗死发生率(80.4%)比无尿失禁者(24.1%)高得多(P<0.001);尿失禁者失语率(73.9%)明显高于无尿失禁者(24.1%)(P<0.001),结论: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左半球梗死,皮层+皮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脑梗死在临床病症积分,梗死面积、针刺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8个不同部位梗死的完整临床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前后病症积分、严重程度、梗死面积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不同。[结论]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的病情有一定影响,但只是影响各个方面的因素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秀菊 《吉林医学》2013,34(9):1655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相关作用机理。方法:收录进展期脑梗死患者12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研究组予以阿加曲班静脉滴注,同时配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并应用胞二磷胆碱保护脑组织。对照组去除阿加曲班,其余和研究组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后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估,并复查血生化、凝血四项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血凝及不良反应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期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BI)的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68例患者头颅CT或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BI40例,以腔隙性脑梗死为最常见(75%),病灶直径介于0.5~5.0cm;病灶多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和放射冠等部位。部分SBI患者表现为头晕、轻微头痛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均为SBI的危险因素。应充分认识SBI的临床特点及意义,采取积极措施,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患者中,在额叶、顶叶、内囊、丘脑、小脑、基底节、脑干等发病部位,CT检查发现143个病灶,MRI检查发现740个病灶,MRI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显著多于CT(P0.05);MRI检查直径5mm病灶255个,5mm病灶485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34.5%、61.9%;CT检查直径5mm病灶3个,5mm病灶140个,小病灶和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2.1%、97.9%。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多于CT(P0.05)。结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MRI较CT更能清晰准确地发现微小病灶,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欧小凡  王淑荣  曾维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31-131,149
目的探讨引起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3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进展性脑梗死者60例(15.8%),发病后72h内病情加重50例(83.3%),其中24h内加重27例(45.0%),病后〉72h加重10例(16.7%),进展性脑梗死发作与患者性别、年龄、舒张压无关(P〉0.05);入院时收缩压降低,体温、甘油三酯、白细胞及空腹血糖增高是引起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和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维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29-1229,130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测定39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组)、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40例、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浆中Hcy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浆Hey水平为(18.76&#177;4.32)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46&#177;2.01)μmol/L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12.89&#177;3.42)μmol/L(P〈0.01);也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15.70&#177;4.01)μmol/L(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水平明显升高,且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结论: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浆Hcy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磁共振DWI及灌注加权成像对不同时期脑梗死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时期梗死区与健侧对照区ADC值,PWI各灌注参数(rCBV、rCBF、MTT、TTP)表现,以及DWI、PWI在不同分期脑梗死中表现关系。结果不同时期梗死区与健侧对照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急性期25例患者中,rCBV、rCBF降低,MTT、TTP升高;急性期44例患者中以rCBV、rCBF降低, MTT、 TTP升高为主;亚急性期33例患者中以rCBV、rCBF正常,MTT、TTP升高为主;慢性期10例患者中均为rCBV、rCBF降低,1例患者MTT、TTP表现为升高,其余为降低。超急性期患者68.00%(17/25)为DWIPEI;亚急性期78.78%(26/33)为DWI=PWI;慢性期患者均表现为DWI=PWI。结论 PWI、DWI序列联合诊断可识别早期梗死病灶,并对患者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评价,可鉴别半暗带缺血区,并为不同时期临床诊断和梗死分期提供可靠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院影像中心经医师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82例患者的MRI及CTP影像学资料.分析MRI及CTP影像学图像,统计MRI、MRI联合CTP的检出率、各部位病灶检出数目.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MRI可见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2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9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阳性检出率、出血灶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测量出血灶面积,采用评分法评价不同扫描序列对出血面积的差异。结果 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T2WI、DWI序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对出血灶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T2WI、DWI序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出血评分的总分值明显高于T1WI结合T2WI、DWI序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序列相比于常规MRI序列和DWI序列用于检测出血性脑梗死,阳性检出率高,可早期检测出脑梗死中的出血灶,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CT及MRI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脑梗塞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CT及MRI诊断,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及不同发病时间两种检测方式符合率差异。结果84例患者MRI总检出78例,占92.9%,显著高于CT检测符合率66.7%,MRI对缺血性脑梗塞及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分别为93.1%、97.2%显著高于CT的65.5%、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病内12h检出率为84.0%,12-24h为94.6%,与CT检测率52.0%、64.7%比较显著较高(P0.05),24h后两种方式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均为诊断脑梗塞的有效方式,MRI对于早期诊断以及对各类型脑梗塞的检出率均优于CT,临床工作中建议两者结合以提高脑梗塞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患儿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评价MRI对P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活检证实的33例PMD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家族史、激酶、肌电图、肌肉病理学特点及大腿肌肉的MRI资料。结果 (1)男性多见,占91%,平均年龄3岁10个月,2-8岁占82%,2例有明确家族史(6%)。(2)所有患儿首次就诊均有双侧肢体对称性肌无力表现,以双下肢多见(76%)。(3)所有患儿CK值均明显升高。(4)33例均行肌电图检查,表现为肌源性损害。18例患儿行腓肠肌活检,病例结果均符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5)MRI主要表现为2种信号改变:1T1WI和T2WI均呈对称性高信号,STIR呈等信号,提示为病变肌肉对称性脂肪替代,33例患儿股四头肌、臀大肌均受累,其次为大收肌(28例)、半膜肌(18例)、缝匠肌(16例),股薄肌(16例)、半腱肌(14例)、长收肌(10例)。2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提示为炎性水肿,本组资料22例PMD患儿部分受累肌群出现此种信号改变,以股四头肌受累多见。33例中11例合并肌肉萎缩,5例合并肌间隙脂肪浸润;所有病例股骨及皮下脂肪信号未见异常。结论双下肢对称性肌无力是PMD的主要临床表现。CK是诊断PMD的主要生化指标。PMD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肌肉病例活检是确诊PMD的主要方法。儿童PMD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受累肌群的脂肪替代和炎性水肿,以前者为主,MRI能够发现肌肉变性的程度和范围,可为临床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比较CT和MRI对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照。方法选择对照研究的方式对内科收集治疗的6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对病情作出判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优劣。结果 CT检查确诊率为69.23%,在CT基础上联合MRI检查确诊率为96.92%,二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灶位置为脑叶、基底节及小脑,MRI可检查出脑干梗塞,但CT未检出。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病灶直径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采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发病部位、形态及大小,有利于临床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联合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脑出血患者MRI影像特征及与早期脑梗塞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42例早期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选取同期40例早期脑梗塞患者为脑梗塞组,两组患者均给予MR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MRI检查影像表现特征差异。结果脑梗塞患者与脑出血患者MRI影像特征中信号环形征、病灶形状及周围水肿带表现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急性、急性脑出血患者MRI影响表现特征清晰,弥散加权成像与早期脑梗塞鉴别较为清晰,可作为早期脑出血患者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CT联合MRI对老年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5例老年疑似多发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和MRI检查,评估CT联合MRI的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准确率68.0%;MRI检查准确率81.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