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32例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21例和高级别组(Ⅲ~Ⅳ级)11例,分别行CT灌注扫描,测量病灶区域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结果病灶区域CBF、CBV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P<0.05);高级别组病灶区CBF、CBV、r CBF、r CBV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正常区域CBF、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CBF、CBV离散程度较高级别组大。结论 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与64排螺旋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8例,全部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后行颅脑MR弥散加权成像和64排螺旋CT,比较病灶与健侧成像区影像学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的差异,评估两种检查方法对AIS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MR-DWI显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血管阻塞,脑部缺血性病灶形成,64排螺旋CT显示急性颅脑基底节区缺血病灶形成,其中缺血病灶区平均ADC值、CBF和CBV明显降低;TTP明显增高,与健侧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溶栓治疗后,生存组平均ADC值、CBF和CBV明显高于死亡组,TTP明显低于死亡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WI对AIS诊断AUC值为0.812,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0.70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和64排螺旋CT均能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病灶形成和溶栓治疗效果,但前者的诊断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DSC)灌注成像探讨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发作间期内侧颞叶灌注改变。方法对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发作间期右利手TLE患者及相匹配15例正常对照者行DSC检查。在工作站上重建出DSC的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图及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图,结合高分辨率解剖像,选取两侧内侧颞叶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两侧内侧颞叶的r CBV值、r CBF值,比较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两侧内侧颞叶r CBV、r CBF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的差异。结果1、正常对照组双侧内侧颞叶r CBV值、r 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LE组患侧r CBV值、r CBF值均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LE组AIr CBV、AIr CB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LE患者内侧颞叶AIr CBF值、AIr CBV值均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TLE发作间期患侧内侧颞叶r CBV值、r CBF值降低,TLE患者的血流灌注改变与患者病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随着TLE患者病程的延长,其灌注不对称性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伍兵  庄宇  张箐  杨燕 《西部医学》2018,30(11):1662-1665,1671
目的 探讨低剂量CT颅脑灌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临床拟诊脑血管意外,行脑卒中CT扫描并以疑似脑梗塞住院治疗的21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为标准,探讨低剂量颅脑CT灌注扫描的临床价值,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及对侧的CTP主要参数情况(CBF、CBV、MTT及TTP)以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半暗带及对侧的CTP主要参数情况(CBF、CBV、MTT及TTP)。结果 ①低剂量CT灌注的灵敏度为873%,特异性为75.6%(P>0.05),其中MTT最敏感。②对影像诊断为急性缺血梗塞灶的CTP参数(CBF、CBV、MTT及TTP)与对照区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影像诊断为急性缺血梗塞,同时伴有缺血半暗带的CTP参数CBF、CBV、MTT及TTP参数与对照区参数比较,CBF、MTT及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临床为标准,低剂量CT颅脑灌注扫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能够给临床医生带来有效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差值在急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放射科收治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分别对其进行CT平扫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评价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I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测量两侧对称部位CT值的差值。此外,另选36例无脑部疾病,神经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分析CT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36患者经CT平扫,肉眼发现可疑病灶为17例,敏感度47.2%,测量CT值差值发现可疑病灶28例。经CT灌注成像检查发现3例CTP正常,最终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余异常,其r CBF、r CBV、r TTP明显改变,病灶中心与病灶周边、对照侧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与测量CT值的差值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在早期鉴别诊断脑梗死,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分辨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为临床判断梗死灶的存在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SCT灌注成像结合血管成像应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4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讨论MSCT灌注成像和血管成像诊断结果,将灌注异常区域与对照区域参数进行比较,分析MSCT灌注成像结合血管成像诊断不同梗死区域的符合率。结果梗死区域、半暗带区和对照区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F、MT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81.82%,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86.36%,两者联合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单一的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成像(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结合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缺血的部位及范围,判定缺血半暗带,判断血管有无狭窄,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灌注成像与CT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判断准确性。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治疗的76例脑胶质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进行灌注扫描与CT增强扫描,以两种诊断方法的影像学资料为基础,灌注成像参考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相对脑血容量(r CBV)值进行术前分级,CT增强扫描以影像学图片为判断依据,对比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两组术前分级准确率。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灌注成像中,两级别组病灶区域的CBF、PS、CBV、r CBV值均大于对侧正常区域的对应值(P0.05),高级别组各灌注参数显著大于低级别组对应值(P0.05)。灌注成像在低级别组、高级别组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0.24%、91.43%,均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的准确率73.17%、71.43%(P0.05)。结论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准确性均高于CT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胶质瘤术前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CT脑灌注成像定量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收集在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T检查,对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梗死部位及大小情况,并对不同部位CT检查的值比较。结果缺血半暗带区、健侧区、梗死区三者之间CBF、CBV、MT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区、脑梗区血容量值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健侧区CBV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区和脑梗区(P0.05);健侧区MTT水平低于缺血半暗带区和脑梗死区,脑梗死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直观显示梗死部位病灶大小、位置及缺血半暗带,并能通过区分患者脑组织灌注健侧区、缺血半暗带区、脑梗死区,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分析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中信惠州医院41例早期脑缺血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 ①CT平扫示患者早期大脑梗死区提示有低密度病灶,CT平扫的敏感性为57.7%,特异性为100.0%,诊断准确性为73.2%;而CT灌注成像可见缺血脑组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延长.其中MTT和CBF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平扫,颈内动脉CT成像敏感性明显低于CT灌注成像,准确性明显低于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颅内动脉成像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几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成像显示患者半暗带区CBF、CBV、MTT、TTP、PE百分比值(rCBF、rCBV、rMTT、rTTP、rPE)与梗死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在rCBF、rCBV、rPE明显高于梗死区,rMTT和rTTP明显低于梗死区;③可见半暗带区和梗死区rCBF与rCBV呈正相关,rCBF与rMTT、rMTT与rCBV、rTTP与rRE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高,各个参数能够较为准确检测到大脑早期缺血引起组织变化情况,故可作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23例颈动脉狭窄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4例和无症状组9例,均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中或重度狭窄.对全部病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前及术后7 d对所有病人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CTP常用指标脑局部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局部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达峰时间.结果:2组术后rTTP、rMT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F、r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侧rTTP、rMTT较健侧延长,rCBF较健侧降低(P<0.01),rCBV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CTP成像,rCBF、rCBV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rTTP、rMTT较前有所好转(P<0.05和P<0.01),但与健侧比较仍有明显延迟(P<0.01).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脑部血流灌注及病灶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P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 结果 全部62例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55例局部动脉血管分支减少,7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rt-PA静脉溶栓后60例梗死区局部血管分支增多,2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rCBF、rCBV、TPP及MTT水平分别为(20.73±5.44)、(1.21±0.30)、(19.37±3.70)、(6.52±0.77);静脉溶栓后rCBF、rCBV、TPP及MTT水平分别为(37.66±8.10)、(1.96±0.41)、(18.98±4.25)、(6.55±0.81);静脉溶栓后rCBF和rCBV水平显著优于静脉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TTP和M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可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脑部血流灌注及病灶血管情况,可为溶栓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及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32例烟雾病患者进行研究,均于保守干预前后分别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比较保守干预前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包括脑血流量(CBF)、对侧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对侧脑血容量(r CBV)、达峰时间(TTP)、对侧达峰时间(r TTP)。结果治疗前后r CBF、CBV、r CBV、r TTP的差异P0.05,CBF治疗后高于治疗前、TTP为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利于影像学表现明显,利于确诊,且为无创、快捷检查手段,可通过对患者脑血流变化的观察明确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经济适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Wang YJ  Yao QL  Fang F  Teng G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73-1777
目的 探讨高场强磁共振(7.0T)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假手术对照组,栓塞0.5、1.5、3、6和24 h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行头颅MRI扫描:PWI、DWI、T1WI、T2WI及MRA.后处理获得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形态图,并分别计算rCBV、rCBF、rMTT相对值.测量DWI异常信号区相对体积(rVD)及PWI异常灌注区相对体积(rVP).将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对比.结果 假手术组各序列扫描、TTC染色及病理均未见异常.各栓塞组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CBV、rCBF明显降低,rMTT明显延长,梗死核心严重,梗死边缘较轻.各栓塞组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于DWI和PWI均可见异常信号区;DWI异常信号区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增大,PWI异常信号区体积随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栓塞6 h前PWI异常信号区大于DWI异常信号区(P<0.05),6 h以后PWI、DWI梗死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以后DWI梗死体积与24 hTTC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场强磁共振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动态显示急性脑梗塞缺血半暗带的时间、空间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川芎嗪)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和脑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20只、治疗组2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又分为术后12 h、24 h、72 h、7 d 4个亚组,治疗组采用静脉注射法给与丹参川芎嗪治疗。治疗结束以后收集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同步进行Bederson评分,观察大鼠脑出血病灶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治疗组和模型组的rCBF、rCBV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TT均显著增高;Bederson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的rCBF、rCBV均较模型组低,MTT较模型组高;Bederson评分也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脑出血病灶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轻。结论丹参川芎嗪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能较快缓解脑出血病灶周围的低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与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住院患者72例作为典型烟雾病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年龄10~62岁,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选取20例无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像为标准,将异常灌注范围划为感兴趣区(ROI),分别记录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MTT和达峰时间(TTP)。本研究以小脑作为参照,对灌注参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MTT、rTTP、rCBF和rCB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典型烟雾病组患者rMTT和rTTP延长、rCBF减低(P<0.05或P<0.01),而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比较,烟雾病患者患侧rMTT和rTTP延长、rCBF和rCBV减低(P<0.05或P<0.01);与慢性起病组比较,急性起病组患者rCBV和rCBF减低(P<0.05或P<0.01),rMTT和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型与缺血型患者之间各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能够准确评价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MTT和TTP较CBF、CBV的敏感性更高。采用磁共振灌注成像可评价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月期间怀疑冠状动脉病变而接受CCTA检查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00mg/m L,能谱低剂量扫描模式,B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70mg/m L,管电压120k V,比较两组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图像质量等。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摄入量分别为(32.08±3.12)m Gy、(10.51±2.03)m Sv和(13.86±1.09)g,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图像噪声为(24.12±2.27)HU,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LM、LAD、RCA近段管腔的CT值分别为(480.15±52.08)HU、(460.15±60.14)HU、(455.13±60.42)HU,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LM、LAD、RCA近段管腔的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节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等级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83,P0.05。结论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行冠状动脉检查,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CT与MRI检查结果。方法对患者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观察患者检出病例数目、大小、时间、病灶直径大小、病理部位、征象。结果 60例患者中,CT不能够检出发病6h内的AICI,MRI检出21例;6-24h内CT检出2例,MRI检出35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d CT检出19例,MRI检出20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随着病情的进展,MRI和CT图像显示的病灶数量显著增加,但MRI检出病灶数量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对病灶的检出能力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征象包括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面模糊、脑沟裂和脑池变浅、消失等。MRI征象包括DW1序列高信号和FLAIR序列动脉线样高信号。结论采取MRI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测,其诊断效果比CT好,在发现病症、病灶数量、病灶的检出能力方面,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