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舌管囊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舌管囊肿的CT诊断。结果:8例甲状舌管囊肿患者中,位于颈前中线区域3例,偏左侧4例,偏右侧1例。CT表现为颈前三角区囊性肿块,位于舌根至胸骨切迹之间沿正中线的任何部位,平扫为圆形、类圆形肿块,边界较清,囊内呈较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多数无明显强化,或囊壁强化。结论:根据甲状舌管囊肿的特定部位及CT表现,可准确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 11例纵隔支气管囊肿CT表现。结果  11例纵隔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呈水样密度肿块 6例 ;软组织密度肿块 5例 ,其中囊性肿块 3例 ,实质性和不确定性各 1例。结论 根据肿块的特殊部位和CT扫描囊性性质 ,大部分纵隔支气管囊肿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pleura,SFTP)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P的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4例SFTP均位于右侧胸腔,均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胸壁,肿块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大小约5.0cm×3.9cm-19.0cm×15.0cm。CT平扫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2例较小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4例肿块均表现为轻度强化,2例肿瘤内部可见强化的迂曲小血管。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34和Bcl-2的阳性率均为100%(4/4);S-100、SMA、CK的阴性率均为100%(4/4)。结论 CT扫描发现起源于叶间胸膜或侧胸壁的椭圆形、类圆形实性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应想到SFTP可能。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患者女,6岁,间断性呼吸困难伴咳嗽半年余,双肺听诊无干、湿啰音,查体无异?#茫约觳椋?纵隔窗示中纵隔内气管隆突下见类圆形囊状肿块,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整,CT值为22HU,肿块大小约5.2cm×5.2cm×7.0cm,双侧主支气管及周围大血管受压推移(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1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3例。螺旋CT像上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前纵隔病变中病灶边界清晰;而中纵隔病例中3例则边界不清,其中2例侵犯气管壁,1例侵犯食管壁。后纵隔1例边界不清,侵犯相邻肋骨,余后纵隔2例边界清晰,其中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中度均匀强化4例,重度均匀强化2例。随访显示1例复发。结论 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为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部分病灶边缘清楚,部分不清楚。螺旋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相邻组织解剖关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腮裂囊肿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对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裂囊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例腮裂囊肿表现为颈前三角区囊状密度影,边界清晰锐利,密度均匀,3例伴有瘘道形成;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结论 腮裂囊肿在CT上有固定的部位和典型表现,根据其位置及CT表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阑尾黏液囊肿CT及X线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例经手术证实的阑尾黏液囊肿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基础。结果:在20例病例中囊性包块有12例,其中软组织密度包块有8例。囊性包块表现为密度均匀,境界清晰的特点。CT值为5~48Hu,大小在5~8.5cm之间;增强扫描,结果显示,15例无强化,6例环形轻度强化。采用低张力加压钡剂灌肠表现出的是阑尾区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而且肠腔扩张,钡剂呈包裹状被均匀涂抹。结论:阑尾黏液囊肿,CT表现为囊性水样密度,合并感染者显示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结果是无强化或者是囊壁环形轻微强化。X线表现较钡剂灌肠较低,表现为阑尾区边缘光滑的卵圆形或圆形,周围钡剂涂抹呈线条状被包裹。  相似文献   

8.
纵隔胰腺异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 17岁,胸痛 8个月、呼吸时加重,伴间断发作的胸闷、气短,无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改变,胰腺彩色多普勒无特殊所见。胸部正位X线片示,右心缘旁类圆形巨大肿块,外缘清楚,内缘以宽基底与纵隔相连,初步诊断为右中下纵隔占位性病变 (图 1)。CT平扫加增强扫描(纵隔窗)见,右侧前纵隔见一个大小为 12 5cm×12 0cm×4 5cm的囊肿样肿块,囊壁厚度均匀呈中等密度,囊腔内密度较低,CT值为 4 4HU,囊肿后缘与主动脉、上腔静脉及肺动脉主干均界限不清,主动脉受压后移,伴有双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图 2);增强扫描囊肿中心部无强化,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结果:11例位于后纵隔,4例位于中、后纵隔,7例呈囊性密度,7例呈软组织密度,1例为高密度。15例行增强扫描,除1例囊壁强化外,其余均无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于其与食管源性囊肿影像难以区别,最终有待于术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0.
张新华  周佩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823-823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左侧颈部肿块4年于2010年2月10日入院,入院后以颈部囊肿待查行CT检查。颈部CT扫描提示:左侧颈部近斜角肌旁可见3.2cm×4.3cm×4.0cm大小囊性密度影,CT值15~20Hu,肿块边界清晰,似有包膜。诊断:左侧颈部囊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瘤17例CT表现,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密度、强化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转移等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7例中位于右后上纵膈2例,右后中上纵膈3例,右后中下纵膈3例,右后下纵膈1例,左后中纵膈3例,左后中下纵膈3例,左后下纵膈1例,双侧后中下纵膈1例。肿块平均大小6.3cnm×4.3cm(2.3cm×2.0cm~12.6cm×4.0cm),CT平扫显示肿块边界清楚8例,边界不清楚9例;肿块密度不均匀13例,密度均匀4例,肿块内见砂粒状或条片状钙化8例;邻近胸膜增厚10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邻近气管及主支气管受压6例,心脏受压4例,肺动脉受压7例,降主动脉受压1例;肿瘤越过中线6例,肿瘤向椎间孔生长5例,包绕主动脉3例,肋骨侵袭破坏3例,肋骨受压变形2例,胸椎受侵破坏2例,沿脊柱旁突入上腹部1例;纵膈淋巴结肿大10例,骨转移1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肝转移1例,脑转移1例。CT增强扫描14例,不均匀强化11例,均匀强化3例;轻度强化3例,平均CT值36(20—56)HU;中度强化8例,平均CT值53(36~74)HU;明显强化3例,平均CT值70(56—88)HU。肿块内见点状血管影7例,肿块内见多囊状改变6例。结论儿童纵膈神经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特征,CT表现结合临床可作出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资料,4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左前中上纵隔1例,左侧腹膜后3例。4例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囊性包块,大小9.1 cm ×4.2 cm~21.6 cm ×8.1 cm,其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沿组织器官间隙生长蔓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强化尤为明显,其内分隔亦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少见型软骨肉瘤(uncommon chondrosarcoma,uCHS)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6月-2016年1月14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软骨肉瘤的CT及MR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 14例分别位于后腹膜、后纵隔、前纵隔、左侧大腿、寰椎、右侧坐骨、左侧耻骨、右侧鞍旁、右侧岩骨、右侧髋臼、胸椎、左侧顶骨、左侧肋骨、左侧肩胛骨。①黏液型5例,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少或无。MRI以明显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片状出血灶。②间叶型4例,位于骨外,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内均匀散在点状钙化影,2例呈"满天星"样改变。③透明细胞型3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内钙化或骨化较少见;2例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分隔呈"花环状""扇贝样"强化。2例病灶内出血,并见"液-液"平面。④去分化型2例,表现为具有2种形态组织特点的"双相征"。即肿瘤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梭形细胞肿瘤组成,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无钙化软组织影。 结论 uCH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GST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GST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可见中心坏死及远处转移灶。本组病例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数小于5cm,边界较清楚,CT显示多为均匀强化;恶性13例,肿块直径多数大于5cm,边界欠清楚,CT显示为不规则强化,肿块内有坏死表现或转移灶。结论CT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外部形态、内部改变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G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膜-肺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胸膜-肺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6例均行X线检查、5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 X线示肺部均见较大或巨大的占位,范围约3cm×3cm×1.5cm-15.3cm×22.5cm×16.9cm。CT示肿瘤均为周围型,部分边缘光整,密度不均,内未见钙化,增强后5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侵及邻近叶间裂或胸膜。CT均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MRI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术后病理示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阳性。结论胸膜-肺原发性滑膜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了解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指导,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总结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134例PHPT的CT资料,观察甲状旁腺增生(parathyroid hyperplasia,PH)、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A)、非典型腺瘤(a-typical adenoma ,APA)及腺癌( parathyroid carcinoma ,PC)的CT表现异同。结果134例共140枚病灶,单发130例130枚病灶,多发4例10枚病灶。 PH 17例22枚,直径0.6~2.8(1.2±177;0.6) cm;PA 105例106枚,直径0.3~3.2(1.1±177;0.6)cm;APA 10例10枚,直径0.9~3.3(2.1±177;0.7)cm;PC 2例2枚,直径2.1~3.0(2.6±177;0.6)cm。 CT显示124枚病灶位于气管食管沟或气管旁的甲状旁腺区,与甲状腺间均见线状低密度影,3枚病灶未显示,13枚病灶异位,其中9枚位于颈根部。 CT上显示的137枚病灶29.9%呈圆形(41/137)、38.0%椭圆形(52/137)、19.7%三角形(27/137)、12.4%条或柱状(17/137),平扫CT值30~66(45.0±177;12.3)HU,增强后59~209(121.8±177;32.7)HU。不同病理组病灶在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或异位)(χ2=15.839)、线状低密度影(χ2=1.896)、形态(χ2=10.945)及CT平扫(χ2=0.915)和增强密度(χ2=6.16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病灶大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95, P<0.05),APA-PC组>PH-PA组。 CT表现为均匀强化99枚,因坏死而强化不均38枚,PH-PA组和APA-PC组坏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9,P<0.05),APA-PC组坏死发生率高于PH-PA组。结论气管食管沟或气管旁病灶,临床表现为PHPT症候群,对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多发病灶有助于PH的诊断,病灶体积越大及病灶内出现坏死提示APA或PC,而病灶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或异位)、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在定性诊断中均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8个病例均为局限型。8例中7例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位于腹部,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纵隔;另1例为多发病灶,位于纵隔、锁骨上窝及腋窝(同一淋巴链区)。病灶大小1.98.3cm不等,CT平扫病变表现为界限清晰,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无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显著强化(cT值范围103194Hu),但中心区可见条片状或裂隙样较低强化区;静脉期持续强化且趋向均匀(CT值范围94186Hu)。结论纵隔、颈部或腹部的肿块病变,界限清晰,无坏死,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显著强化,提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liver,PCCCL)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病理表现(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5例病变均为单发,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发生于肝右叶2例,肝左叶3例。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增强扫描由边缘向中央持续强化。结论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再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检查。18例肺隔离症中,14例为肺叶内型,4例为肺叶外型。病灶12例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CT平扫示降主动脉后方或右肺下叶软组织密度肿块11例,囊肿样病变7例,病灶周围伴有肺气肿。增强CT显示了13例供血动脉。而血管造影明确显示了16例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自发于胸主动脉10例,腹主动脉3例,冠状动脉1例,肋间动脉2例。此与术中所见的血管起源、走行和形状基本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此有利于确诊该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