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急性肺炎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 了解急性肺炎时肺炎链球菌 (SP)、流感嗜血杆菌 (Hi)、卡他布兰汉菌 (BC)、肺炎支原体 (MP)及肺炎衣原体 (CP)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酶免疫分析法 ,对 5 3例住院急性肺炎患儿的双份血清进行不定型Hi抗体、B型Hi荚膜多糖抗体和全菌抗体进行检测 ,SP溶血素抗体和C 多糖抗体 ,循环免疫复合物中SP溶血素抗体、表面蛋白A抗体和C 多糖抗体 ,CB全菌抗体及MP抗体的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双份血清中CP抗体 ;并同时进行血液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5 3例肺炎患儿中 32例 (占 6 0 .4 % )病原学检测阳性。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 2 1例 ,2种和 3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分别为 8例和 3例。在各种病原体中 ,SP和CP感染最常见 (各占 2 0 .8% ,11/ 5 3) ,其次为MP感染 (占 16 .7% ,7/ 4 2 )和Hi感染 (占 13.2 % ,7/ 5 3)。结论 急性肺炎时SP、CP、MP和Hi等是常见的病原 ,在小儿肺炎经验治疗时 ,多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实时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联合间接免疫荧光(IIF)法(联检法)对提高儿童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检出率的效果。方法临床可疑非典型肺炎患儿152例采用联检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QP)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间接血凝法、免疫荧光法或微量凝聚试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对比分析各种检测方法对MP、LP、CP和QP的检出率。并以此检验结果为依据,对所有检出的非典型病原菌感染病例使用敏感抗生素,观察治疗后患儿心率、呼吸、体温和WBC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独采用IIF法与RT-PCR法检测比较,对MP、LP、CP和QP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采用联检法时,对MP和LP感染的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种检测方法(Pa<0.05)。根据联检法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结论使用联检法可明显提高MP和LP感染的检出率和总的检出率,有效避免漏诊,但对能否提高CP和QP感染的检出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4.
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对住院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MP)、衣原体(CP)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清MP、CP特异性IgM检测。结果:1140例住院患儿中4个年龄组的MP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小于3岁年龄组的CP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大年龄组的阳性检出率。Mp+CP的阳性检出率3~7岁年龄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三者的男女之比分别为1.67:1、2:1和1.76:1。结论:MP和CP感染的年龄有明显提前趋势,男性儿童感染机会明显多于女性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原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并采集肺泡灌洗液(BALF)的149例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以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的BALF中的病原特点,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MP肺炎与非MP肺炎、混合感染与单一感染患儿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差异。结果 149例患儿中,病原体阳性129例,男71例、女58例,1~3岁18例、~6岁40例、~14岁71例。肺炎支原体(MP)阳性107例,肺炎链球菌(SP)18例,腺病毒(ADV)12例,流感嗜血杆菌(HI)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KP)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例,肺炎衣原体(CP)2例;混合感染23例,以合并MP、SP居多。1~3岁患儿细菌及病毒感染10例,占同年龄组阳性病例的55.6%;3岁患儿MP感染99例,占MP阳性病例的92.5%。在107例MP阳性患儿中,BALF以FQ-PCR法检测MP阳性率高于血清MP-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MP肺炎组相比,MP肺炎组患儿胸腔积液、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累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组CPIS≥6的患儿比例高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大叶性肺炎MP检出率最高,其次为SP、ADV,不同年龄段感染的病原体不同,MP是多数混合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更易出现重症或难治病例。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尚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暴发以来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的病原谱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目的基于深圳地区COVID-19疫情前后ARTI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征和病原谱的变化,为本地区ARTI的临床诊治及防控提供依据。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深圳市儿童医院2019年9月2日至2021年2月28日非新生儿临床诊断ARTI住院后首次送检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多重PCR与毛细电泳联用技术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以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的数据进行不同季节的ARTI病原谱比较,春季为3~5月,夏季为~8月,秋季为~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以2019年9月2日至2020年1月24日的数据作为COVID-19疫情前、2020年9月2日至2021年1月24日的数据作为COVID-19疫情后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指标支原体、衣原体和常见病毒谱。结果 12 022例ARTI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入分析,病原体阳性(至少检出1种)7 589例(63.13%),其中鼻病毒检出率最高(24.83%),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14.12%)、副流感病毒(8.33%)、偏肺病毒(7.01%)、肺炎支原体(5.37%)。混合感染(检出≥2种病原体)1 329例(11.05%),以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最常见。(1)秋季病原体检出率最高(66.99%,1 924/2 874),以呼吸道合胞病毒(25.89%)和鼻病毒(24.01%)最高;春季病原体检出率最低(16.20%,132/815),以鼻病毒(5.03%)和肺炎支原体(3.80%)最高。(2)6月龄至6岁患儿病原体检出率高于总体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患儿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COVID-19疫情前病原体检出率为78.57%(2 592/3 299),以鼻病毒(36.37%)、肺炎支原体(15.40%)、呼吸道合胞病毒(10.03%)、腺病毒(9.03%)为主,混合感染764例(23.16%);疫情后同期病原体检出率为65.89%(3 500/5 312),以鼻病毒(23.78%)、呼吸道合胞病毒(14.74%)、偏肺病毒(12.65%)、副流感病毒(12.12%)为主,混合感染459例(8.64%)。结论 COVID-19疫情后ARTI病原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博卡病毒检出率明显升高;混合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甲型流感H1N1病毒、季节性H3N2病毒、乙型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检出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及衣原体肺炎(CP)致儿童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高分辨CT提示有支气管扩张的MP、CP感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MP及CP感染肺炎患儿的支气管扩张发生率为0.56%。27例患儿的平均年龄(75.4±52.7)月。27例(100%)患儿均有咳嗽,发热19例(70.4%),气促和三凹征10例(37%),肺部湿罗音20例(74%);MP-IgM阳性16例(69.6%),CP-IgM阳性5例(18.5%),两者同时阳性6例(22.2%);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8例(29.6%),其中细菌感染6例。影像学表现弥漫性支扩13例(48.1%),局限性支扩14例(51.9%);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内膜炎症,黏膜肿胀,部分糜烂;合并黏膜滤泡增生16例(66.7%),短柱状痰栓形成5例(20.8%),包括1例塑形性支气管炎形成。患儿均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0例(37%)合用甲泼尼龙,3例(11.1%)合用丙种球蛋白,20例(74%)联用其他类抗生素;平均住院时间(12±4.3)d。23例在4个月内支气管扩张征象消失,2例在9~15个月仍有支气管扩张,并有反复肺炎史。结论 MP、CP感染肺炎可导致急性支气管扩张,大部分患儿经有效治疗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感染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CAD)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15例KD患儿和50名对照组儿童血浆MP和CPIgG抗体。①按CAD发生与否分组,行组间MP和CP感染率的比较;②先按是否CP感染分组,然后再按伴CAD与否分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KD组与对照组比较,MP和CP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61.9%∶26%,P<0.05),但CP的感染情况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67.1%,P>0.05)。在CP感染的KD患儿中,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51.7%:16.3%,P<0.01);相反,在无CP感染的KD患儿中,CAD组与非CAD组间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33.3%,P>0.05)。结论MP感染可能与CAD有关,但MP和CP的共同感染或许在其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至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454例(男210例、女244例)肺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患儿的咽拭子和静脉血,分别采用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和MP-IgM进行MP病原检测,以MP培养阳性或其余3项检测中2项阳性为MP感染诊断标准并进行二次检测,筛选出MP感染患儿于出院前再次采集咽拭子,采用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3种方法再次进行MP病原学检测。比较3种检测方法随病情变化的检出率及MP菌量变化,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454例住院肺炎患儿采用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和MP-IgM的检出率分别为43.6%(198/454)、43.2%(196/454)、40.0%(180/454)、30.6%(139/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P<0.05)。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900),较MP-IgM及MP培养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生与基因分型以及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分型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佛山市三水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的620例CAP患儿MP感染情况, 对MP阳性者行P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1-RFLP), 分析阳性者及P1 Ⅰ型、P1 Ⅱ型在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季节中分布的差异。检测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基因突变情况, 分析23SrRNA结构域A2063G、A2064G突变在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季节中分布的差异。结果 620例CAP患儿中, 198例MP阳性, 感染率为31.94%。2018至2021年各年MP阳性率差异不大。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M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以学龄前期、学龄期感染率最高。夏秋季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冬季。198例患儿中, P1-RFLP分型P1-Ⅰ型157例(79.29%), P1-Ⅱ型41例(20.71%)。Ⅰ型、Ⅱ型在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季节中分布差异不大。对其中143例患儿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检测, 其中125例出现耐...  相似文献   

11.
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随机对门急诊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960例小儿取咽拭子做肺炎支原体培养,以100例健康小儿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咽拭子肺炎支原体阳性率3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P<0.01),婴儿组阳性率明显低于1岁以上各年龄组(P<0.05);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相比,咳嗽、扁桃体红肿的比例高(P<0.05),发热、卡他症状、胃肠道症状、疱疹、皮疹等症状体征少(P<0.01);14.8%的阳性患儿发展为肺炎,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好发于1岁以上小儿,主要表现为急性咽扁桃体炎的症状,较易发展为肺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体特点,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且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10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通过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其病原体。结果 在108例患儿中,检测出病原体85例(78.7%),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检出52例(48.1%),多重病原体感染检出33例(30.6%)。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共检出38例(35.2%),其中36~ < 72月龄患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各检出29例(26.9%),其中肺炎链球菌主要集中于24月龄以下患儿。检出率较低的为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各检出3例(2.8%)。在31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最高(9例,29%)。在34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22例,65%)。在22例支气管异物合并支气管肺炎患儿中,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最高(10例,45%)。结论 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体检出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门诊及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225例 < 14岁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种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流感病毒A(IFVA)、流感病毒B(IF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9种病毒,以及百日咳杆菌(BP)、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结果 病毒总检出阳性率为46.2%(104/225),共检出7种病毒,依次为HRV(19.6%,44/225)、ADV(16.0%,36/225)、IFVB(5.8%,13/225)、RSV(4.9%,11/225)、IFVA(3.6%,8/225)、PIV3(1.8%,4/225)、HMPV(0.4%,1/225)。所有病原体中BP检出率最高,为28.4%(64/225),MP检出率为16.4%(37/225),CP检出率为0.4%(1/225)。哮喘轻度发作组BP检出率高于重度发作组(P < 0.05);重度发作组RSV和MP检出率高于轻度发作组(P < 0.05)。单纯BP感染、单纯病毒感染、单纯MP感染3组间阵发性咳嗽、痉挛样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的患儿比例及肺部影像阳性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为BP、HRV、MP;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不同病原体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009至2014年苏州市婴幼儿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婴幼儿患儿17855例,其中MPP患儿1145例,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1岁组(512例)、1~2岁组(393例)及2~3岁组(240例),对婴幼儿MPP的流行病学及不同年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流行病学:苏州地区各个季节以秋季感染率(10.46%)最高,春季(3.46%)最低,不同年龄感染率以2~3岁组(11.61%)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特点:与1个月~1岁组和1~2 岁组相比,2~3岁组的发热人数(53.9%比77.1%比85.4%)及高热人数(16.8%比30.5%比41.4%)更多,热程(3d比5d比6d)更长,而喘息人数(61.3%比52.4%比42.9%)及呼吸困难人数(7.6%比4.6%比3.8%)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实验室检查:不同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百分数、CRP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4)影像学检查:2~3岁组MPP患儿肺部出现大片状阴影(64例,26.7%)较1~2岁组(78例,19.8%)及1个月~1岁组(38例,7.4%)更多,且出现胸腔积液者(5.4%比3.3%比1.0%)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MP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年龄越大越易感染MP,MPP各个季节均可发病,其中苏州地区以秋季高发、夏季次之.年龄越大的MPP患儿发热人数及高热人数越多、热峰越长,年龄越小越易合并病毒感染,越易出现呼吸困难.MPP婴幼儿肺部影像学改变以小斑片状影改变为主,年龄越大,越易出现肺部大片状阴影、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 (MP)感染伴喘息婴幼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过敏原筛查情况。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354例MP感染伴喘息婴幼儿 (MP喘息组)、336例MP感染不伴喘息婴幼儿 (MP非喘息组)、277例反复喘息患儿 (反复喘息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同时进行过敏原检测。结果 MP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的CD3+及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MP非喘息组 (P < 0.05);MP喘息组和MP非喘息组的CD3+CD4+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反复喘息组 (P < 0.05);MP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的CD3-CD19+及CD19+CD23+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MP非喘息组 (P < 0.05),以反复喘息组最高 (P < 0.05)。食入性过敏原检测总阳性率 (30.3%)高于吸入性过敏原 (14.7%),P < 0.05;反复喘息组、MP喘息组的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均高于MP非喘息组,以反复喘息组最高 (P < 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过敏体质在MP感染伴喘息的婴幼儿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20例住院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MP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将检测阳性标本用Hae Ⅱ 和Hae Ⅲ 两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反应后与标准株对比,分析阳性标本MP的基因分型。通过随机采样对部分阳性标本扩增产物测序证实基因分型的准确性。结果:220份标本MP的阳性检出率为55.0%(121/220)。MP感染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63.5%,101/159),6个月内的婴儿阳性率最低20%(1/5),无明显性别差异和季节差异。随机抽取的60份MP阳性标本经酶切反应均显示为P1-Ⅰ型,4份测序结果也证实其为P1-Ⅰ型。结论:MP是肺炎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流行型以P1-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肺炎支原体载量指数(MPLI)与血清总抗体在MP 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115 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0 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荧光定量PCR 与被动凝集法检测MP 肺炎患儿不同病程阶段的MP-DNA 及总抗体水平,并计算MPLI。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MPLI 临界值为6.12。MPLI和MP 总抗体滴度均随病程升高,MP-DNA 则随病程迅速下降;MP-DNA 载量较高组的总抗体滴度显著高于MP载量较低组(P P 结论 MPLI 提供了标准化的MP-DNA 定量值,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对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和儿科病房住院的35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并检测对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拉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在3529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者1026例,总阳性率为29.07%。季节分布方面,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程度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夏秋季节感染率高于冬春季,季节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方面,女性阳性率(30.43%)高于男(28.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患儿年龄增大,阳性率逐渐下降,且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适宜儿童使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罗红霉素、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较低,易发季节为夏秋季。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及药敏检测,使患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减少耐药株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pneumoniaepneumonia,R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并阐明23SrRNA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