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光子双源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 2018年12月咸宁市中心医院行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及CT血管成像随访的90例患者资料,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及支架重建,由两名高级职称医师独立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光子双源CT与普通螺旋CT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检查时间,并结合DSA检查结果,评价光子双源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两名医师对103枚支架重建图像独立评分为(4.59±0.57)分、(4.62±0.54)分,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0.886);与普通螺旋CT比较,光子双源CT的图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辐射剂量及检查时间优势明显(均P<0.05);光子双源CT随访的58例患者(69枚支架)与DSA造影结果比较,二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3),且光子双源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94.12%,阳性预测值98.04%,阴性预测值88.89%,准确性95.65%。 结论 光子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安全、无创,能清晰地对下肢动脉血管及支架进行显像,对支架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且能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缩短检查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双源CT冠脉成像的3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2年6月CT冠脉成像的患者共362例,根据心率分为三组,A组161例为节律规整,心率≤75次/min,B组126例为节律规整,心率>75次/min的患者,C组75例为心律不齐,早搏≥5次/min,心率>75次/min的患者,三组患者根据心率分别采取三种扫描模式(Flash Cardio SAFIRE)扫描模式即高螺距低剂量螺旋扫描模式;DS_CoronaryCTA_AdaptSeq扫描模式即前瞻性ECG触发三维序列扫描模式;DS_CoronaryCTA_SAFIRE扫描模式即回顾性ECG门控并通过SAFIRE减少剂量的螺旋扫描模式)进行扫描,所有患者检查前均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观察三组患者X线吸收剂量:结果:41例因呼吸运动图像出现错列,确定为成像失败,其中A组失败7例(7/161),B组失败22例(22/126),C组失败14例(14/75);失败率为11.33%,符合诊断要求的321例(321/362),占88.67%。比较三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A组DLP为(53±19)mGry.cm,ED为(0.601±0.361)mSv,B组DLP为(241±81)mGry.cm,ED为(1.252±0.802)mSv;X线吸收剂量大大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sh_Cardio_SAFIRE扫描模式和DS_Coronar-yCTA_AdaptSeq扫描模式的X线吸收剂量大大低于DS_CoronaryCTA_SAFIRE扫描模式,并且可同样获得有价值的冠脉成像。  相似文献   

3.
为了设计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合理扫描条件,重建方法,探讨其肺血管三维成像的显示级别和伪影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对离体人,狗心肺各两具行肺血管灌注后充气,当ptich为1时,观察不同层厚,FOV和重建间隔用表面覆盖法进行肺血三维成像的影响。结果:(1)扫描层厚越薄,FOV越小,重建间隔适当缩小,肺血管的显示级别升高。(2)阶段伪影由不连续内插片法引起,与床进速度和重建间有关。(3)拉长伪影决定于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能量模式对门静脉系统血管能谱CT成像质量的比较。方法:选取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5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均进行能谱CT扫描,对照组患者采取混合能量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单能量模式。比较两组门静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两组CT检查的肝内门静脉和肝外门静脉对比噪声及图像噪声。结果:观察组的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肝内门静脉和肝外门静脉对比噪声及图像噪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能量模式CT检查能够明显提高门静脉系统CT的成像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怀疑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进行双能量扫描,所得数据采用Dua1Energy软件处理得到肺灌注图像,同时得到肺动脉cTA图像,将肺组织灌注状态按肺叶、肺段、肺亚段与cTA上所示肺动脉栓塞进行记录,对比分析肺灌注与肺动脉栓塞之间的关系。结果CTA共检出21个肺叶、47个肺段、37个亚段内有血栓存在。DEPI检出肺叶灌注稀疏或缺失20个,符合率为95.2%;肺段灌注稀疏或缺失42个,符合率为89.4%:亚段灌注稀疏或缺失33个,符合率89.2%。当肺段、亚段动脉栓塞完全栓塞时,相应DEPI的灌注缺失主要是以肺段或亚段分布:当肺动脉部分栓塞时,DEPI以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失;7个肺段区显示灌注缺失,而CTPA未见到血栓。结论DEPI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流改变的肺灌注异常,与CTPA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仍采用常规血管造影的方法对该病进行诊断.双源双能量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成像技术,对于血管成像具有独到的优势.迄今国内尚未见有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评价双源双能量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与常规颈部血管检查所用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比较. 方法 2010年1月至12月,共有40例患者行双能量颈动脉CTA检查后,2周内行DSA检查.将颈动脉分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三段.CTA和DSA分析时将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标准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标准:无狭窄(狭窄率为0)、轻度狭窄(狭窄率≤29%)、中度狭窄(狭窄率为30%~69%)、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 99%)和完全闭塞.以DSA为对照,评价双能量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40例患者240段血管,CTA共检出70个血管节段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狭窄35处、中度狭窄25处、重度狭窄10处),170个血管节段为正常;DSA检出75个血管节段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狭窄38处、中度狭窄24处、重度狭窄13处),165个血管节段正常.以DSA为对照,CTA检出颈动脉病变总的敏感性为92.0% (69/75),特异性为99.4% (164/165),准确性为97.1% (233/240),阳性预测值为98.6% (69/70),阴性预测值为96.5% (164/170). 结论 双能量颈部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作为常规的临床手段用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肺血管成像对肺栓塞病情严重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3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前、治疗后1d及14d时的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结果治疗后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逐渐减小,Qanadli和Mastora评分在治疗前(分别为平均48.5、45.6分)与治疗后1d(分别为平均43.2、11.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后1d与治疗后14 d(分别为平均25.0、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CT肺血管成像可以动态的对肺栓塞病情进行观测,进而确定肺栓塞病情的严重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燕  白林  印隆林  蒲红 《西部医学》2009,21(11):1972-1974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大静脉五个点的CT值测量及影像评价,对比3阈值组的影像质量及静脉干扰度。结果3组动脉显影CT平均值及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显影质量评分平均达到优良级别;3阈值组静脉显影平均CT值及动静脉差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静脉干扰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时,50HU触发阈值以动脉显影好、静脉干扰少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 bolus,TB)和自动跟踪触发(bolus tracking,BT)技术在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中成像质量有无区别。方法选取我院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按扫描延迟时间随机分为TB组和BT组,每组25例。TB组预先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20ml碘普罗胺(370mgI/ml),紧跟着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用Dynamic软件测试造影剂达到峰值的时间,然后按测试值进行延迟。BT组动态监测肺动脉干,触发阈值设为100Hu。所有患者均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70ml碘普罗胺(370mgI/ml),跟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将采集数据传至工作站,由两名影像副主任医师对肺循环不同部位(肺动脉干、左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主干、肺实质)的增强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种方法肺循环不同部位的影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法和BT法在扫描延迟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采用TB法和BT法均能取得满意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诊疗价值。方法以自身对比的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共24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双源CT冠状CTA、CAG及IVUS的检查资料;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57.25岁;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①D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②DSCT对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患者有24条冠脉,91个测量位置参与了统计分析: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上,三种方法它们两两之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U1]并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DSCT与IVUS:0.789、rDSCT与CAG:0.828、rCAG与IVUS:0.757);②DSCT与IVUS在辨别冠脉斑块成分上无明显差异(Z=-1.063、P=0.288),它们所显示的斑块成分呈密切正相关(r=0.719);③DSCT与IVUS在测量冠脉斑块偏心指数上无明显差异(Z=-0.816、P=0.414),它们所显示的斑块偏心指数呈中度正相关(r=0.583)。结论 DSCTA能准确评估冠脉狭窄程度,且能辨别管壁斑块性质,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检查方法,可为高危人群筛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78例。分别采用常规CT扫描和双源CT双能量技术的增强扫描。将双源CT增强扫描结果记为观察组,常规CT扫描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扫描图像及CT值,以及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所收集的图像92.31%(72/78)的病患大部分能清晰显示,满足医师的诊断要求。并且观察组在各个部位扫描得到的CT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SNR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辐射剂量中的CTDIvo II、DLY以及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诊断的图像质量较好,能满足检查的需要。此外,扫描结果中CT值可观、噪声比较低,而且辐射剂量非常低。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CT灌注(DSCTP)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及FNH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1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及8例FNH的病灶实性部分、边缘部分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分析,研究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结果BF、BV、HAP值在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三组中均较正常肝实质增高:其中BF、BV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HAP在肝细胞癌、血管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FNH(P0.01);TTS及TTP在肝细胞癌组及FNH组低于正常肝实质,在血管瘤组则高于正常肝实质,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管瘤、肝细胞癌、FNH(P0.05);PS值在肝细胞组及FNH组中高于正常肝实质(P0.05),血管瘤组则与正常肝实质无明显差异(P0.05),由高至低依次为FNH、肝细胞癌、血管瘤(P0.05)。结论 DSCT灌注参数反映出肝细胞癌、血管瘤及FNH肿瘤结节的血供类型与分布特点,具有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应用与价值。方法收集72例行多层螺旋CT或MRI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历与影像学资料,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患者为CT组(n=48),行常规MRI血管造影的患者为MRI组(n=24),分析两组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图像显示及诊断情况,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特点。结果与MRI组相比,CT组诊断准确性91.67%、敏感性70.83%、图像质量等级评分显著较高,扫描时间明显较短(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包括急性栓塞和慢性栓塞,栓塞部位以双侧居多;病变范围包括左右肺动脉远端、肺叶动脉、肺段以下动脉等;直接征象为肺动脉或分支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马赛克征、局限性肺纹理纤细或稀疏、肺动脉高压或扩张、胸腔或心包积液、部分肺段渗出或梗死。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急诊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准确性、敏感性高,图像质量好等优点,且影像征象明显,对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方法将56例临床可疑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和自动触发管电流技术,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A组为试验组,采用管电压80k Vp。B组为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20k Vp。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A组辐射剂量较B组下降38%,A组患者碘输入剂量较B组下降19%。ROI监测平面选取上腔静脉层面,阈值设定为100HU时图像显示清晰,升主动脉此时无对比剂充盈,而肺动脉内对比剂充盈良好,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情况。40ml生理盐水比20ml生理盐水冲洗后上腔静脉伪影明显减轻。结论通过优化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条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总碘量的摄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64例,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2例,低剂量组使用30m L对比剂,常规剂量组使用70m L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肺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和误诊率。结果常规剂量组肺静脉血管强化CT值较低剂量组显著较高(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较常规剂量组43.75%显著较低(P0.05)。结论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在图像质量以及对肺栓塞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与使用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9例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观察肺动脉栓子累及的部位和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右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左肺动脉弓3例,右上肺动脉6例,右下肺动脉10例,左下肺动脉16例。其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动脉局限性密度增高、肺梗死灶。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快速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两种型号螺旋CT机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39例患者进行检查。以不同层厚进行胸部增强螺旋扫描并行平面重建(MPR),对重建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32例。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3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对于肺段以下动脉栓塞的显示,层厚1mm优于3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围,而且检查及时、方便、无创,便于复查对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MSCT肺动脉成像扫描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分析获得的CT图像。结果128层MSCT肺动脉成像能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肺动脉及1、2、3级分支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128层MSCT血管成像技术是肺动脉栓塞及时、无创的诊断方法,是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和技术,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