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1例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11例中8例发生在股骨,3例发生在胫骨。11例均拍X线平片,8例CT扫描,3例MRI扫描。结果发生在股骨的8例病例中X线表现为皮质旁放射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楚,局部软组织隆起。发生在胫骨的3例病例中X线表现为基底部附着于骨表面的骨性肿块,邻近骨皮质增生硬化,软组织内可见团状和菜花状不规则高密度瘤骨,其中1例与骨皮质关系密切病例可见到骨皮质与肿瘤骨之间有一透亮带。结论长管状骨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和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1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中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3.
骨肉瘤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生长快、转移早,恶性程度高。在疾病早期,X线表现不明显或不典型时诊断困难,时常被延误。我们就31例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该病各种X线改变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探讨尽可能早地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7例病人,22例拍摄了正侧位X线平片,8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11例单纯行MRI扫描,9例单纯行CT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7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 14例发生在脊柱;5例发生在胫骨;2例发生在股骨;1例发生在骶骨;1例发生在右足趾骨;1例发生在鼻窦;1例发生在颅骨;1例发生在手指指骨;1例发生在肋骨.27例中,4例为多发.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骨质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见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膜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少见部位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全部13例患者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动态增强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骨盆4例,上颌骨3例,肩胛骨2例,胫骨干1例,胫骨远端1例,跟骨1例,尺骨干1例。影像表现为溶骨型6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出现广泛骨质破坏9例,骨膜反应2例,软组织肿块9例,瘤骨或肿瘤样钙化11例。CT较X线能更直观地显示病变位置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在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瘤骨和瘤样钙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MRI在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累及范围方面较CT有优势,能清晰显示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犯蔓延程度、软组织肿块的形成。结论 少见部位的骨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影像学表现以溶骨型骨肉瘤较为多见,病灶内出现瘤骨或肿瘤样钙化是诊断的关键,X线、CT和MRI三者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对长骨骨髓炎和骨肉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长骨急、慢性骨髓炎和56例长骨骨肉瘤病人X线、CT和MRI征象。结果骨髓炎组和骨肉瘤组比较,破坏周围松质骨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过骺板侵犯骨骺、骨皮质改变、骨干髓腔形态改变、MR检查中病变在脂肪抑制T2WI边界清晰、骨膜新生骨类型、死骨形成以及松质骨内脓肿差异有显著性(χ2=9.050~20.647,P<0.01;P=0.001、0.000)。结论病变是否跨越骺板累及骨骺、骨干髓腔形态改变和骨皮质改变对骨髓炎及骨肉瘤鉴别具有一定价值。MR检查中病变在T2WI压脂像中边界清晰和X线检查中CODMAN三角形成是诊断骨肉瘤的可靠征象,髓腔内脓肿和死骨形成是骨髓炎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7.
8.
磁共振成像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及MRI检查,12例经CT检查.结果:MRI能显示所有的病变,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的病灶都于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骨损害和周围软组织异常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T1加权增强后图像上显示尤为明显;2例患者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后进行随访,MRI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病灶的范围变小且信号强度降低.3例患者X线平片病灶显示不明显,MRI能显示更多的异常信息.CT检查均能发现异常,表现为骨质破坏及邻近骨皮质损害、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结论: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邻近结构是否受累显示十分清楚,能获得骨骼软组织解剖及病理结构改变的细节,结合X线平片和CT能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倒。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0.
陈永成 《河北医学》2013,19(2):171-173
目的:比较分析脊柱结核诊断中X线平片、CT和MRI三者的价值,提高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脊柱结核、且影像学资料齐全的25例患者,观察X线平片、CT和MRI对脊柱结核各征象的检出率。结果:在显示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和椎管受累方面,MRI准确度高;在判断死骨形成方面,CT占优势;在脊柱结核的显示敏感性方面,MR1要优于X线平片和CT。结论:多种影像学技术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长骨皮质旁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分析研究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皮质旁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发生在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8例,肱骨近端及胫骨近端各1例。结果长骨皮质旁骨肉瘤X表现为紧贴骨皮质的分叶状外生肿块,4例显示肿块与骨皮质间透亮线。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内见团状及菜花状不规则高密度瘤骨影。在MRI上,肿瘤T1WI加权呈低信号,T2WI加权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1WI增强扫描肿瘤的实性成分可见强化。CT、MRI均可显示肿瘤的软组织成分及对髓腔的侵犯,本组有4例髓腔受累,其中1例CT未显示。结论皮质旁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CT、MRI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不规则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其中9例发生于不规则骨,20例发生于规则骨。结果29例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影像表现:1、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平片7例,CT 18例,MRI 19例;2、病灶内骨间隔及骨脊:平片3例,CT 7例;MRI 3例;3、病灶周围骨或纤维组织硬化:平片0例,CT 3例,MRI表现为病灶周围线状低信号影15例;4、骨壳部分断缺:平片2例,CT 5例,MRI 3例;5、液-液平面:CT 2例,MRI 20例;6、骨膜反应:无;7、软组织肿块:CT 0例,MRI 1例。结论不规则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常见部位ABC影像学特征大致相仿,多层螺旋CT与MRI综合分析更有助于ABC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丽宁  成官迅  张静  黎蕾  张刚  刘婷 《当代医学》2009,15(14):72-7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 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 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12例,分为三种表现:2例仅表现为钙化,1例仅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伴钙化9例。CT检查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伴瘤内不同程度的钙化,CT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及细微钙化更有价值。MRI检查7例,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平扫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呈环形不均匀强化,3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X线平片、CT及MRI图像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单发型长骨内生软骨瘤多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平片、CT和(或) MRI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瘤的CT、MRI及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单发,其中左侧7例,右侧3例;1例双侧多发。8例圆形,边界清晰,3例分叶状,边界模糊。7例子宫体积增大,其中4例伴内膜增生。2CT表现:5例不均匀实性肿块,伴小囊状或片状低密度区,分界清晰,1例呈蜂窝状;3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1例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分隔厚薄不均,明显强化。3MRI表现:4例囊实性肿块,呈蜂窝状,囊壁及分隔厚薄不一,明显强化。3例实性肿块,不均匀中度强化,包膜完整。1例囊性肿块,分隔及囊壁明显强化。4随访时间0.5-8年,9例术后至今无复发,其中5年存活者4例;1例I期失访,1例III期术后2年复发。结论卵巢颗粒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范围要结合年龄、生育情况、肿瘤临床分期及细胞组织学分级综合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探讨CT和MRI对滑膜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多位于四肢关节附近的深部软组织内,呈"钻孔样或包绕样"生长趋势;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可有分叶,轮廓多较清晰。肿瘤体积一般较大,22例病灶最大直径为3.1cm-13.4cm,平均7.1cm。由于常合并坏死、囊变、出血等,病灶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CT平扫多呈等或稍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6例病灶内可见坏死区,2例病灶合并有钙化。MRI平扫肿瘤实性部分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5例病灶内部T1WI可见高信号区,提示合并出血;T2WI病灶信号较混杂,部分病灶内部可见分隔样低信号影;压脂序列肿瘤显示较好,呈明显高信号;3例伴有邻近的骨质破坏。增强CT和MRI表现相仿,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滑膜肉瘤的的诊断准确性,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总结Castleman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6例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1例行MRI平扫。结果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6岁,中位年龄31.5岁。8例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均为单中心型。位于纵膈4例,右前胸壁1例,腹膜后1例,盆腔2例CT平扫均表现为单个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2例有散在斑点状钙化,1例有点状钙化,1例有囊变坏死等特征;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并持续至静脉期和延迟期,其中1例肿块周围或内部可见增粗的血管影;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结论 Castleman病较少见且易误诊,常表现为良性肿块特征,部分病灶伴有钙化,了解其临床及影像特征有助于检出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的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HP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HPC中,位于颅内6例,筛窦1例,肺2例。6例颅内HPC中,2例为复发病灶。6例均边界清晰,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4例信号不均匀,其中3例可见明显坏死囊变区。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均呈明显强化。5例瘤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5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连,1例以宽基底相连。6例均未见"脑膜尾征",邻近骨质均未见明显破坏征象。1例筛窦病灶形态不规则,分叶不明显,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受累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肺部病灶,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病灶,边界清晰,未见分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未见明显浸润征象及远处转移。结论原发于颅内、鼻腔鼻窦及肺部少见部位的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提高在少见部位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