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探讨三者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骨肉瘤病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在15~48岁,平均26岁。其中发生在股骨的原发骨肉瘤8例,胫骨5例,肱骨3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 16例均经X线平片、CT和MRI检查,X线平片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CT检查正确率为100%,MRI检查正确率为100%。16例原发骨肉瘤中成骨型骨肉瘤3例,溶骨型骨肉瘤2例,混合型骨肉瘤11例。X线平片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88%、63%、56%、56%、44%;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100%、75%、94%、75%、25%;MRI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软组织肿块、瘤周水肿区及Codman三角检出率为100%、25%、25%、100%、100%、19%。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的显示敏感,对Codman三角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MRI对骨膜反应、瘤骨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和CT;X线平片和CT不如MRI对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瘤周水肿的显示。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MRI为外科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少见部位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少见部位骨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全部13例患者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8例行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动态增强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骨盆4例,上颌骨3例,肩胛骨2例,胫骨干1例,胫骨远端1例,跟骨1例,尺骨干1例。影像表现为溶骨型6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出现广泛骨质破坏9例,骨膜反应2例,软组织肿块9例,瘤骨或肿瘤样钙化11例。CT较X线能更直观地显示病变位置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在显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瘤骨和瘤样钙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MRI在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累及范围方面较CT有优势,能清晰显示髓腔及周围软组织的侵犯蔓延程度、软组织肿块的形成。结论 少见部位的骨肉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影像学表现以溶骨型骨肉瘤较为多见,病灶内出现瘤骨或肿瘤样钙化是诊断的关键,X线、CT和MRI三者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骨化纤维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11例资料完整1例经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病例,11例均行X线片、CT平扫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 位于胫骨6例,股骨4例,腓骨1例;皮质型7例,髓质型4例.结论 综合的运用X线平片、CT及MRI的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重庆医学》2011,40(19):1904-1906,1909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对其中3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X线平片及CT能清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骨肉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的异同 ,着重探讨CT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 ,并结合文献复习MRI征象的病理意义。方法 :对照分析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线与CT影像学特征。结果 :8例中混合型骨肉瘤 5例 ,溶骨型 2例 ,成骨型 1例。X线观察骨肉瘤的大体表现优于CT ,对观察骨肉瘤所形成的软组织改变、显示肿瘤骨及病变的细微结构 ,CT优于X线。结论 :X线仍作为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CT对于观察骨肉瘤病灶的细微改变有重要价值 ,MRI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7例病人,22例拍摄了正侧位X线平片,8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11例单纯行MRI扫描,9例单纯行CT检查,8例行MRI增强检查,7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 14例发生在脊柱;5例发生在胫骨;2例发生在股骨;1例发生在骶骨;1例发生在右足趾骨;1例发生在鼻窦;1例发生在颅骨;1例发生在手指指骨;1例发生在肋骨.27例中,4例为多发.骨母细胞瘤以脊柱及长管状骨好发.平片和CT多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骨质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骨化,边缘常有轻度硬化缘;MRI检查多呈不均匀性长T1、T2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性强化,部分见软组织肿块;一般无骨膜反应.结论 CT、MRI对骨母细胞瘤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平片、CT、MRI表现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10·6岁。位于膝关节附近长管状骨者14例,踝关节附近长管状骨4例,肱骨1例,不规则骨3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平片检查,13例经CT检查,2例经MRI检查,其中2例3种检查均有。结果:18例患者病灶髓腔侧均可见厚薄不均硬化缘,15例病灶内可见粗细不等骨嵴,4例膨胀明显,1例见骨膜增生,CT可更加清晰显示出病灶内部及边缘的改变,病灶在MRI上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硬化缘信号更低,骨嵴为等信号。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对非骨化性纤维瘤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之间在一汽总医院吉林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检查且确诊为骨肉瘤的3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X线平片检查19例,CT检查16例,MRI检查12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诊断结果。结果 X线平片检查准确率为89.5%,CT检查准确率为90%,MRI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够为骨肉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骨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影像学评价骨肉瘤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X线、CT、MRI检查,评价影像学的优缺点。结果:骨肉瘤是X线的常规检查,在骨膜反应方面优于CT、MRI,骨肉瘤的瘤骨显示中CT优于MRI及X线影像。结论:X线是一种常规诊断方法,CT、MRI扩展和加深了我们对骨肉瘤征象认识,可为临床提供较平片更为准确的全面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0.
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提高对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5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X线、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53例中经X线检查49例,正确率为89.8%;CT检查10例,正确率为90%;MRI检查32例,正确率为96.9%。骨肉瘤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软组织肿块。49例X线表现为成骨型19例,溶骨型13例,混合型17例;X线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分别为61.2%、95.9%、71.4%、73.5%和27.7%;10例CT表现均可见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瘤骨,CT对骨膜反应、筛孔征和Codrnan三角的检出率为90%、90%和11%:CT对显示细小肿瘤骨和筛孔征最敏感,但对COdman三角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32例MRI表现为骨髓腔内正常的骨髓高信号被肿瘤信号所取代,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7例合并出血,24例中央坏死囊变,32例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及瘤周可见水肿区。结论X线价廉物美,空间分辨力高,是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作为X线的补充,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对患者治疗方式的决策必须经MRI检查。X线、CT和MRI三者结合,可提高骨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PLB 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9~60岁,中位年龄26.5岁.9例中X线平片检查8例、CT检查5例、MRI检查7例.其中2例行X线平片和MR检查,2例CT和MR检查,4例具有X线、CT和MR资料.2例为穿刺活检证实;7例行手术切除和病理学检查证实,全部病例均做了常规的组织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病灶位于骨盆4例、额骨1例、枕骨斜坡1例、脊柱1例、股骨上端2例.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变骨组织外形基本正常4例,内部可见斑点状、大小不等的虫蚀状骨质破坏;4例表现为病变骨质轻度~中度膨胀性改变,局部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CT表现骨髓腔内和骨皮质上可见大小不等的溶骨性破坏,病变骨质周围围绕明显的软组织肿块;MR表现病变区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2WI上呈不均匀中度~明显高信号,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骨髓腔内病灶和周围软组织肿块在CT和MRI上均呈中度~明显强化.病理结果B细胞型5例、T细胞型4例.结论 影像学上PLB以斑点状或渗透性溶骨性破坏为主,病变骨质外形可正常或呈膨胀性改变,伴有明显的周围软组织肿块,中块以病骨为中心生长并有明显强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研究原发性骨淋巴瘤及继发性淋巴瘤骨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骨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23例,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5例,全身淋巴瘤伴发骨浸润18例,回顾性分析各类病例CT、MRI表现。结果 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均为单发,分别位于股骨、髂骨、肱骨、胸骨和上颌骨,均为浸润性骨质破坏,可伴有少许硬化;18例继发性骨淋巴瘤单骨发生10例,8例为多发骨浸润,其中溶骨型5例,浸润型6例,硬化型2例,混合型5例,病变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骨淋巴瘤浸润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MRI在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X线检查,19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全部经临床病理证实为骨肉瘤。结果 X线、CT、MRI检查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8%、90%和94%。X线检查显示骨膜反应26例、瘤骨21例、软组织肿块20例、骨质破坏17例、Codman三角8例;19例CT检查均显示瘤骨、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Codman三角3例,CT对Codman三角的显示率要低于X线检查;MRI检查显示骨髓腔明显肿瘤信号,T1WI低信号,T2WI混合信号,扫描可见肿瘤周围水肿,12例可见中央坏死囊变。结论 X线检查是骨肉瘤最常用的检查手段,CT对骨质破坏及微小瘤骨检查准确率更高,MRI高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绘萍  赵国库 《吉林医学》2005,26(4):388-390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特点,提高对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改变,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Jaffe病理分级:骨巨细胞瘤I级2例,I~II级2例,II级1例,II~III级2例。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并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12例,分为三种表现:2例仅表现为钙化,1例仅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伴钙化9例。CT检查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伴瘤内不同程度的钙化,CT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及细微钙化更有价值。MRI检查7例,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平扫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呈环形不均匀强化,3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X线平片、CT及MRI图像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单发型长骨内生软骨瘤多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平片、CT和(或) MRI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部位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病理证实的骶骨肿瘤的影像表现。58例行X线检查,32例行CT检查,47例行MRI检查。结果 69例骶骨肿瘤中,转移瘤23例,脊索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骨髓瘤6例,淋巴瘤及骨巨细胞瘤各3例,甲状腺滤泡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韧带状纤维瘤各1例。骶骨恶性肿瘤表现为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骶髂关节受侵犯易见。脊索瘤表现为中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巨细胞瘤多为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转移瘤、骨髓瘤及淋巴瘤为多骨多发病变;神经源性肿瘤多伴有骶孔扩大、破坏。结论骶骨肿瘤的种类繁多、影像表现多样,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性淋巴瘤中,位于髂骨10例,耻骨及骶骨各1例。X线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常合并较大软组织肿块,骶髂关节受侵犯2例,髋关节受侵犯7例;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1例,低信号4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骨盆是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X线、CT表现多样,MRI信号复杂,需与多种恶性骨肿瘤鉴别,充分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6例中病变位于肋骨、髂骨、胫骨、跟骨各1例,肱骨2例,股骨5例,脊椎5例,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5例,溶骨型6例,囊状膨胀型1例,混合型4例。MRI检查4例均为椎体淋巴瘤,表现为T1V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长骨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影像表现以浸润型和溶骨型多见,骨质破坏范围相对较小而软组织肿块较大为特点,CT对本病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早期骨质改变和软组织侵犯的显示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