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AS是将骶髂关节( articulationes sacroiliaca , ACS )以及脊柱作为附着点而产生炎症的疾病。其起病通常比较隐匿,发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在早期会表现为轻度全身性症状,例如全身乏力和机体消瘦以及长期或者间断型低热,厌食以及轻微贫血等。因为病情不严重,大多数患者常常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延误病情,失去做好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X线联合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5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I、CT、X线检查,以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式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的效能。结果:256例AS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显示156例患者确诊为AS骶髂关节病变,不同检测方式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的准确度、灵敏度比较,MRI与3项联合检测>CT>X线,MRI与3项联合检测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的特异度高于CT,不同检测方式对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比较,MRI与3项联合检测>CT>X线,不同检测方式对关节软骨肿胀、关节面骨质囊变的检出率比较,3项联合检测>MRI>CT>X线,不同检测方式对Ⅰ、Ⅱ级检出率比较,MRI与3项联合检测>CT>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与CT,MRI诊断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更显著,且3项联合检查可提升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3.
《吉林医学》2019,(8)
目的:探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所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4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X线、CT和MRI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同时记录三种检查方式在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检出情况。结果:X线检出23例(51.11%),CT检出36例(80.00%),MRI检出43例(95.56%),MRI检出情况优于X线与CT(95.56%>80.00%>51.11%),三种检查方式检出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级检查中,MRI检查相对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0级、Ⅰ级检出情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方式Ⅱ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种检查方式中,Ⅲ级与Ⅳ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诊断中,X线摄影、CT和MRI三种检查方式均可起到检查作用,但MRI检查具有其他两种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临床可将MRI检查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X光片及CT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X线与CT的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的早期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对于关节面狭窄、侵蚀及僵直等局部病变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的检出率高,准确率高,有比X线片更加明显的检查优势,可以作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及MRI表现,评价其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及CT表现和12例患者的MRI骶髂关节表现,对照其分级阳性情况发生率,分析其在强直性脊枉炎诊断中的意义。结果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8个骶髂关节X线及CT表现分别为0级25个,Ⅰ级41个,Ⅱ级156个,Ⅲ级26个,Ⅳ级8个。12例AS患者的23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取代之为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结论骶髂关节X线平片仍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但对于分析定性不如CT及MRI,CT及MRI在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方面无差异性,但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骨破坏、韧带损伤方面MRI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6.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0)
目的:探究与比较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的11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别采用X线、CT与MRI进行检查,将三种检查方法的强直性脊柱炎分级与骶髂关节病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MRI及CT对强直性脊柱炎分级Ⅰ级与Ⅱ级的诊断率高于X线,MRI则高于CT;MRI对于关节面侵袭、骨质囊变、骨松质硬化及软骨肿胀的诊断率高于CT及X线,CT对关节面侵袭、骨质囊变及骨松质硬化的诊断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优于CT及X线,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进行研究,分别给予X线、CT和MRI检查。观察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和分级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MRI诊断的关节面侵蚀和关节面骨质囊变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和CT诊断,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MRI诊断的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级强直性脊柱炎检出率方面,MRI显著高于X线和CT诊断,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和MRI检查的Ⅰ级、Ⅱ级强直性脊柱炎检出率均显著高于X线诊断,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中MRI对软组织病变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分级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03-10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MRI与CT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8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MRI检查。结果 MRI检查诊断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但两种检查诊断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而CT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0级检出率显著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Ⅱ、Ⅲ、Ⅳ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MRI检查更有利于细微病变的检出,更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CT、X线检查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入选该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病人50例,分别进行MRI、CT、X线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 MRI 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94.0%显著高于 X 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22,P<0.01),CT检查诊断准确率92.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7,P1<0.01);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P3=0.70);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检查囊性变或侵蚀、骨质硬化、毛刺感、欠光滑等影像特征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RI特征主要为关节韧带、软骨与滑骨的强化,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 结论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检查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究分析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其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并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Ⅰ级、Ⅱ级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MRI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但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下增宽或变窄、关节强直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中的检出率较CT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曲岷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4):150-153
目的 分析MSCT、MRI及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已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MSCT、MRI及X线平片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分级情况及表现结果,对比三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的总检出率(83....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骶髂关节扫描技术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疑为骶髂关节炎患者采用斜横断面、斜冠状面薄层扫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发现双侧骶髂关节炎70例,单侧骶髂关节炎45例,5例骶髂关节未见明显改变。其中70例双侧骶髂关节炎病例中,50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不同程度变窄,关节面毛糙模糊,关节软骨水肿明显,呈不规则中断、增粗,关节面下骨质内见片状异常信号影,部分炎症累及髂骨,15例双侧骶髂关节的软骨下局部骨硬化,软骨下骨板边界不清,5例双侧骶髂关节炎病例累及双侧坐骨、双侧髋臼,关节软骨面明显模糊,骨髓水肿;45例单侧骶髂关节炎中:40例单侧骶髂关节的间隙呈线样高信号,患侧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下骨质见异常高信号影,5例单侧骶髂关节炎合并累及髂内、外肌伴脓肿形成。结论骶髂关节斜横断面、斜冠状面的扫描技术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CT与MRI平扫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近3年来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60例,分别使用CT和MRI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级对比。结果 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效果要高于CT,P0.05;而在强直性脊柱炎≥II级的结果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CT对于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的检出效果优于MRI,P0.05。结论 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效果高于CT,CT对于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的检出效果优于MRI,二者互补,CT与MRI联合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及X线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CT平扫及X线扫描。分析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在CT平扫及X线下病变程度以及表现。结果经不同检测后,90例患者影像显示,CT平扫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病变分级诊断人数比较,0级一Ⅳ级诊断人数中CT人数高于X线人数(P〈0.05),X线与CT检查在病变级别较低时检测关节数存在差异(P〈0.05);UI级到Ⅳ级病变,两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应用CT平扫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价值较高,更易观察出细小部分及早期病变,为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提供更为明确的依据,且误诊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CT、MRI联合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医院47例确诊为AS髋关节病变患者HLA-B27检测及CT、MRI影像学资料,分析HLA-B27、CT、MRI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及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41例HLA-B27阳性(87.23%);本组47例患者84个髋关节受累,HLA-B27+CT+MRI联合诊断的准确率为95.24%高于CT的79.76%、MRI的84.71%(P0.05)。CT检查显示42髋关节隙狭窄,22髋骨性关节面破坏,38髋关节面或经关节面下骨破坏,67髋髋臼、股骨头边缘硬化,骨赘形成,31髋股骨滑膜附着处突出;31髋有关节腔积液,11髋关节腔内肉芽组织增生。MRI检查47髋关节间隙狭窄;48髋伴随骨骨髓水肿,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54髋软骨呈不规则增厚、扭曲、变薄,41髋关节面破坏,55髋关节囊明显扩张,可见液性信号影,增强扫描可见关节囊增厚。结论 HLA-B27与CT、MRI联合诊断可提高AS髋关节病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 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以及多层螺旋C T诊断与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 T 1级、2级病变的临床检出率(26.67%、44.44%)、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软组织肿胀检出率(81.11%、65.56%、36.67%、50%)明显高于X线平片(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59例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例,回顾分析其骶髂关节CR、CT及MRI表现。结果:X线发现42例骶髂关节可疑异常,CT发现53例表现异常,59例患者MRI表现均有异常,检出病例数对比差异显著(P﹤0.05)。X线和CT的主要表现为:局部骨质硬化、侵蚀或囊性变、关节面欠光滑和毛刺感。MRI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增强扫描可显示滑膜、关节软骨及关节韧带呈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最为基本,但诊断意义有限;CT对分级较为客观,且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MRI具有明显优势,结合临床,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