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及其与慢性肺疾病(C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RDS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入住本院早产儿病区的健康早产儿及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天清晨8:00~9:00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分析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的变化;根据观察组患儿是否合并CLD分为CLD组和非CLD组,对CLD组和非CLD组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高于第7天(P〈0.05);生后24h内血清基础皮质醇(仙g/d1)和ACTH水平(pg/m1)均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皮质醇:(23.6±8.7)比(18.8±6.6)、(19.5±6.4),ACTH:(49.0±12.2)比(41.0±13.3)、(41.0±8.9),P〈0.05],生后第7天血清基础ACTH水平高于早产儿对照组及足月儿对照组l(48.0±10.2)比(38.4±11.9)、(39.1±7.2),P〈0.05]。CLD组与非CLD组生后24h内和第7天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S早产儿早期处于应激状态且机体已具有一定的皮质醇分泌和调节功能,随着病情的好转皮质醇水平下降。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CL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机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入院时病情符合第3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联合酚妥拉明)开始应用的时间,将患儿分为早期组(入院后2 h之内应用,n=32)、中期组(入院后2~6 h之内应用,n=28)、晚期组(入院后6 h之后应用,n=26)。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采集患儿静脉血,检测3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I)、脑钠肽(BNP)水平。记录3组患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呼吸频率、血压、心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计算各组治疗72 h内有效率。结果 早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3组患儿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早期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LVEF的改善最显著(P < 0.0167)。早期组LVEF、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恢复至正常时间短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 < 0.0167)。治疗24 h后,早期组BNP水平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P < 0.05)。结论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尽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病情进展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动态变化与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变化及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重症肺炎住院患儿132例为重症肺炎组,按照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患儿的危重程度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患儿例数在入院时分别为41例、59例及32例,治疗1周后则分别为78例、35例及19例;另选取同时期142例行健康体检合格的婴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血清25(OH)D、降钙素原(PCT)及N末端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入院时血清25(OH)D水平,根据治疗1周后25(OH)D的变化将重症肺炎患儿分为维生素D(VD)升高组(n=81)和VD下降组(n=51)。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不同危重程度组(P < 0.05);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非危重组25(OH)D水平均明显高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P < 0.01),危重组25(OH)D水平明显高于极危重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各亚组间PCT和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极危重组和危重组PCT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治疗1周后VD升高组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要低于VD下降组;VD升高组出院结局好于VD下降组(P < 0.01)。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与PCT、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差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597、-0.404,P < 0.01)。结论 VD水平变化与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危重程度变化相关,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补充VD可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动态监测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患儿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以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严重脓毒症组(10例)和脓毒症组(20例).在病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血清皮质醇及ACTH水平,并与同期住院的10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期严重脓毒症组血清皮质醇[( 33.97±6.83) μg/m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26.30±10.43) μg/ml]和对照组[(19.06±6.91)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严重脓毒症组血清ACTH[ (25.47±9.41) pg/ml]明显高于脓毒症组[(15.52±5.85) pg/ml]和对照组[(9.16±3.0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脓毒症患儿发病早期机体存在应激反应,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明显升高;血清皮质醇、ACTH浓度升高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可作为评估患儿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病情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第1次诊断为HSP的患儿50例为HSP组,以49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空腹采集两组儿童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根据25-(OH)D_3检测结果将HSP患儿进一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0 ng/m L)(n=9)、不足组(15 ng/m L~20 ng/m L)(n=15)、缺乏组(≤15 ng/m L)(n=25)、严重缺乏组(≤5 ng/m L)(n=1)。收集HSP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激素治疗情况、入院前病程及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SP组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16±6 ng/m L)低于健康对照组(29±5 ng/m L)(P0.01)。与正常组+不足组患儿[25-(OH)D_315 ng/m L]相比,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患儿[25-(OH)D_3≤15 ng/m L]肾脏受累发生率、激素使用率均增高(P0.05),中位住院天数延长(P0.05),但入院前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低,低血清25-(OH)D_3水平HSP患儿肾脏受累风险及激素使用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但补充维生素D对HSP有无治疗作用,能否缩短HSP患儿病程,改善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乳酸水平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232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患儿的血乳酸水平分为乳酸水平正常组(n=146)、高乳酸血症组(n=72)和乳酸酸中毒组(n=14),比较3组危重症患儿循环功能、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及预后。结果:不同乳酸水平患儿间脓毒血症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92,P<0.01)。乳酸酸中毒组脓毒症休克发生的比例(42.9%)较乳酸水平正常组(7.5%)、高乳酸血症组(11.1%)明显升高。不同乳酸水平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也不同,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854,P<0.05)。全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405,P=0.002)。不同乳酸水平患儿预后亦不同(χ2=25.599,P<0.01)。乳酸酸中毒组的治愈率明显低于乳酸水平正常组(7.1% vs 23.3%,P<0.05);乳酸酸中毒组的好转率亦明显低于乳酸水平正常组(28.6% vs 58.2%,P<0.05),而其病死率(28.6%)明显高于乳酸水平正常组(5.5%)及高乳酸血症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血乳酸水平越高,病情越危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血清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作为监测指标,观察危重症对早产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 以出生72 h内的早产儿90例(胎龄<37周)为研究对象,分为胎龄≥34周组及胎龄<34周组,在入院时及日龄7 d、14d行新生儿危重症评分,取最低值进行分组,分为危重组,非危重组;全部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日龄7 d、14d时采血检测血清皮质醇、ACTH、醛固酮水平.结果 (1)危重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高于非危重组.日龄≤72 h、胎龄≥34周早产儿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63,P=0.029);日龄14 d、胎龄<34周早产儿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13,P=0.006).(2)在危重组中,日龄≤72 h时,胎龄≥34周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胎龄<34周组(t=-2.641,P=0.010);日龄14 d时,胎龄<34周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胎龄≥34周组(t=-2.189,P=0.036).(3)胎龄≥34周危重组早产儿血清皮质醇浓度随日龄增加显著下降(F=4.679,P=0.012).(4)ACTH、醛固酮水平危重组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应激发生时机体已具有调节皮质醇分泌的能力,胎龄越大,这种能力越成熟.危重症时早产儿血清皮质醇浓度增高,血清醛固酮、ACTH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血清皮质醇水平作为监测指标,观察其变化与临床的相关性,评价危重症早产儿皮质醇水平与短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出生72 h内转入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90例(胎龄<37周),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母孕期及患儿出生时均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全部患儿分别在入院时(日龄72 h内)、日龄7 d、日龄14 d静脉采血,留取血标本,分离血清,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3个时间点皮质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皮质醇水平在下四分位组(P25之下)时,发病率及病死率无明显增高.血清皮质醇水平在上四分位组(P75之上)时,机械通气、危重患儿比例、病死率、糖代谢紊乱、消化道出血、Ⅲ~Ⅳ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脑白质软化、慢性肺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在入院时及日龄14 d时,血清皮质醇水平在上四分位组的患儿,机械通气的比例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7 d时及日龄14 d时,危重症患儿比例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早产儿中,应激发生时机体已具有调节皮质醇分泌的能力.血清皮质醇水平增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轻度组18例、中度组25例、重度组17例)及6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DNF,分析BDNF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及症状缓解组的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以急性发作组最高(P0.05);治疗后处于缓解期时,BDNF水平较发作期明显降低(P0.05)。发作期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血清BDNF水平不同:轻度组最低、重度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在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半乳糖凝集素-9(Gal-9)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三组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60、81.90,P0.01)。其中,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恢复期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水平均高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和对照组全体患儿血清中Gal-9水平与脑脊液中Gal-9水平呈正相关(r=0.523,P0.01)。VE患儿脑脊液中Gal-9水平与有核细胞数呈负相关(rs=-0.469,P0.001)。结论 Gal-9可能参与V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 (IKD)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63例川崎病 (KD)患儿和20例发热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发热,IKD组患儿的肢端变化、结膜充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KD组 (均P < 0.05);且IKD组患儿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显著高于KD组 (P < 0.05),而血浆白蛋白、血清钠、白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KD组 (均P < 0.05)。IKD组丙球使用率与KD组无差异,而IKD组冠脉损害的发生率却显著高于KD组 (P < 0.05)。结论 IKD患儿的症状体征均不典型。肝功能检测及血钠、白介素6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IK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TLRs)基因TLR3-1377C/T位点基因多态性及TLR3表达水平与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脑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EV71感染患儿187例(脑炎组59例和无脑炎组128例)与同期健康体检儿童23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TLR3-1377C/T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ELISA检测血清TLR3水平。结果 与EV71感染无脑炎组相比,脑炎组TLR3-1377C/T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V71感染脑炎组、无脑炎组的血清TLR3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以无脑炎组最高(P0.05)。脑炎组的EV71病毒载量高于无脑炎组(P0.01)。1岁或≥1岁的EV71感染脑炎组、无脑炎组患儿的血清TLR3水平均较相应对照组增高(P0.05),其中无脑炎组TLR3水平高于相应年龄的脑炎组(P0.05)。脑炎组≥1岁患儿的TLR3浓度高于1岁者(P0.05);无脑炎组及对照组的TLR3浓度在1岁或≥1岁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脑炎组,1岁患儿所占比例高于≥1岁者(P0.05)。结论 TLR3-1377C/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EV71脑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TLR3的低表达可能导致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减弱,促进了EV71脑炎的发生。婴儿EV71感染后血清TLR3的表达不足可能是其合并脑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水平和意义。方法 根据病情将86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1期组 (19例)和2期组 (67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γ-干扰素 (IFN-γ)和白细胞介素-4 (IL-4)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RTPCR法定性检测大便肠道病毒71型 (EV71)-RNA。结果 2期组EV71-RNA阳性率明显高于1期组 (P < 0.05);2期组血清IgG、IgA、IgM、补体C3水平高于1期组 (P < 0.05);2期组外周血CD3+T、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低于1期组 (P < 0.05);2期组外周血B细胞比例高于1期组 (P < 0.05);2期组CD4+/CD8+比值低于1期组 (P < 0.05);2期组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低于1期组 (P < 0.05)。86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与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及CD4+/CD8+比值呈正相关 (分别r=0.533、0.532,P < 0.05)。结论 血管活性肠肽可能是反映手足口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 (ACTH) and cortisol in relation to severity of disease in children with meningococcal sepsis. METHODS: Subjects were children with meningococcal sepsis, admitted to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Clinical data, laboratory values and blood samples were selected. Arterial cortisol, ACTH, interleukin 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on admission and studied for their relation to severity of disease (sepsis, septic shock/survivors, septic shock/nonsurvivors). RESULTS: Seventy-two patients fulfilled the criteria for meningococcal sepsis. Sixty-two of these children with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of Neisseria meningitidis, who were not treated with corticosteroids before admission, were included. Fifty of the 62 patients had septic shock. Twelve of those children (24%) died. The median age of the subjects was 2.6 years (range, 0.3 to 16.1 years). Cortisol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non-survivors (median, 654 nmol/l) than in survivors (median, 2184 nmol/l) (P < 0.01). ACTH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ldren who died (median, 1271 ng/l) than in survivors (85 ng/l) (P < 0.01). The median cortisol:ACTH rati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the disease severity categories. CONCLUSIONS: Low serum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high ACTH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meningococc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反复肺炎患儿的肠道菌群变化和D-乳酸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30例反复肺炎(反复组)患儿、30例急性肺炎(急性组)患儿及15例外科手术儿童(外科组)的粪便标本和血标本,采用16S r 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各组粪便标本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并计算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的比值(B/E值),同时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并进行肠道菌群与D-乳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反复组患儿的双歧杆菌数量以及B/E值均低于急性组及外科组(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高于外科组(P0.05),反复组患儿的大肠杆菌数量与急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组患儿D-乳酸较急性组及外科组均增高(P0.05);反复组患儿的B/E值与血清D-乳酸呈直线负相关(r=-0.539,P0.05)。结论反复肺炎患儿存在肠黏膜生物屏障及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B 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巩固化疗期骨髓原血细胞(HGs)对于儿童急性B 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 例初发B-ALL 患儿,根据危险分型分为高危(n=55)、中危(n=69)和低危(n=72)3 组;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完全缓解(n=165)和复发组(n=31).采用欧洲BIOMED-1 标准化流式细胞术微小残留病(MRD)检测方案,检测巩固化疗期HGs 数量.Kaplan-Meier 生存曲线统计患儿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 高危组患儿HGs 明显低于中危和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1.0%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HGs 可反映B-ALL 化疗效果,可用于B-ALL患儿疗效及预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对急腹症患儿术后胃肠功能及应激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02例急腹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儿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5天采集两组患儿外周血,比较两组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or)及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以及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术前两组患儿血清ET-1、ACTH、Cor、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5天,观察组患儿血清ET-1、ACTH、Co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天,观察组患儿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儿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显著低于对照组(24%,P<0.05)。 结论 生长抑素可显著降低急腹症患儿术后应激反应,改善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益于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20.
3 岁以内肺炎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炎患儿维生素A(VA)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及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关系,为VA 水平作为肺炎病情判断及反复呼吸道感染风险预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88 例3 岁以下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检测入院时血清VA 水平,并随访出院后1 年的RRI 发生情况。结果 88 例肺炎患儿的血清VA 水平为0.8±0.3 μmol/L,其中维生素A 缺乏(VAD)的35 例(40%,35/88)。重症肺炎组血清VA 水平低于轻症肺炎组(0.7±0.3 μmol/L vs 0.9±0.3 μmol/L),P P P 0.05)。结论 肺炎患儿VA 水平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