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FRP1 mRNA,探讨sFRP1基因在儿童ALL的发病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留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诊治的132例初发ALL患儿骨髓、50例经诱导缓解治疗后达完全缓解ALL患儿骨髓和20例非恶性疾病患儿骨髓,RT-PCR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Bmi-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肿瘤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qRT-PCR测定64例儿童ALL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儿童骨髓细胞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19例儿童ALL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观察。结果6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67:1(40:24);免疫分型以B细胞型为主,占75%(48/64);49例患儿BCR/ABL基因为阴性表达,占89%;ALL骨髓样品中均检测到Bmi-1表达,占100%(64/64),中位表达量1.070,正常对照组阳性样本中位表达量0.4788(t=305,P=0.002),其中56例(65.9%)Bmi-1表达较对照组上调2倍以上;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儿骨髓细胞的Bmi-1水平表达下降率达到73.7%(14/19)。提示Bmi-1可能作为一种预后指标(t=98.5,P=0.0446)。结论 Bmi-1在儿童ALL表达增高,治疗完全缓解后,Bmi-1水平下降,为进一步研究Bmi-1能否成为儿童ALL的预后指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中散乱蛋白(DVL)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33例新发ALL患儿为病例组,根据危险度将ALL患儿分为低危组(n=14)、中危组(n=5)和高危组(n=14);2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患儿初发及诱导治疗第33天时,以及对照组骨髓血各2 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髓血细胞DVL1、DVL2、DVL3 mRNA表达。结果 病例组初发期DVL1、DVL2、DVL3 mRNA表达水平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缓解期DVL2 mRNA水平升高(P < 0.05)。DVL2 mRNA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初发期及缓解期均高于DVL 1、DVL 3 mRNA (P < 0.05)。高、中危组DVL1、DV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 < 0.05)。DVL2 mRNA表达水平在低、中、高危组均高于DVL1、DVL3 mRNA (P < 0.05)。结论 Wnt通路中DVL,尤其是DVL2的表达变化可能对儿童ALL的发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WASP家族Verprolin同源蛋白1(WAVE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可能的作用及意义。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40例ALL初治患儿、15例化疗完全缓解半年、4例复发、10例非白血病患儿BMMCs中WAV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不同浓度阿霉素处理Jurkat细胞:①采用MTT法测细胞增殖;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③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WAVE1表达。结果:ALL初治和复发患儿BMMCs均有WAV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对照和缓解组BMMCs中mRNA和蛋白低表达或无表达,初治和复发组的WAV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阿霉素明显抑制Jurka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P<0.05);阿霉素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随药物浓度增增高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WAV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阿霉素处理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WAVE1在ALL患儿BMMCs中高表达;WAVE1可能与儿童ALL病程相关,它可能成为动态检测儿童ALL病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miRNAs(hsa-let-7d-5p、hsa-miR-27a-3 p、hsa-miR-29a-3p、hsa-miR-197-3p、hsa-miR-652-3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疾病状态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ALL患儿血浆标本70例次,包括初诊-缓解配对30对,复发10例;对照组为2013年8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采用不提取RNA而直接RT-PCR方法检测患儿血浆中5种miRR NAs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儿童ALL的诊断、治疗以及与TEL/AML1融合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 5种miRNAs表达水平均呈现初诊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缓解后表达水平升高,而复发后表达水平再次明显降低的特点,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种miRNAs对儿童ALL的诊断效能提示: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844,其中以hsa-let-7d-5p表达最高,AUC=0.956;在初诊组和缓解组,5种miRNAs的表达情况在有无TEL/AML1融合基因患儿血浆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中hsa-let-7d-5p、hsa-miR-27a-3p、hsa-miR-29a-3p、hsa-miR-197-3p、hsa-miR-652-3p在儿童ALL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这为血浆miRNA用于儿童AL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的分子标记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TRAF1)蛋白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不同阶段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40例ALL患儿化疗前、后骨髓细胞中TRAF1蛋白,RT-PCR技术检测儿童ALL Molt-4细胞于化疗药物作用前后TRAF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40例ALL患儿化疗前有3例TRAF1蛋白阳性表达(7.5%),经化疗诱导缓解后,TRAF1蛋白阳性表达22例(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随访40例患儿中,并发脑膜白血病、耐药或复发患儿共10例,TRAF1阳性表达率为80%(8/10例),表达强度为 4例, 4例,与其余30例患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F1蛋白诱导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化疗效应具有相关性。Molt-4细胞经化疗药物作用后,TRAF1 mRNA表达上调。结论化疗可以诱导ALL细胞TRAF1的表达,可能为以后耐药复发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诊时血浆中IL-1β的分泌水平;探讨IL-1β作为自噬的可观测相关指标与ALL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44例ALL患儿初诊血浆样本中的IL-1β水平,并分析其与患儿初诊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IL-1β水平与部分临床特征相关,包括糖皮质激素反应(P=0.019)、危险度分级(P=0.011)和是否携带TEL-AML1融合基因(P=0.036)。IL-1β水平与患儿的预后分析未发现显著的相关性(χ~2=0.383,P=0.591)。结论初诊时血浆中IL-1β含量的降低对于白血病细胞携带TEL-AMu融合基因、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且复发危险度低的患儿存在提示意义。鉴于IL-1β的成熟分泌过程与细胞自噬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白血病细胞自噬水平的改变与预后相关,血浆IL-1β可能是临床观察治疗过程中细胞自噬变化的一个可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外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进展较快,缓解率(CR)已达95%以上,5年以上无事故生存率(EFS)达70%~80%。我国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于1998年在山东荣城召开的全国小儿血液病会议期间,制定了一套符合国情的小儿血液病诊疗方案。我院按此方案治疗53例小儿ALL.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相关因子geminin蛋白及其m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方法 以16例首次诊断且未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为实验组,16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集其静脉血进行淋巴细胞分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eminin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gemininmRNA在两组中的表达.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geminin蛋白及geminin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geminin蛋白有表达,但其相应的mRNA不表达.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geminin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正常淋巴细胞geminin存在蛋白与其相应的mRNA表达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起病时的临床特点及与治疗的关系,方法 对儿童5 8例ALL起病时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 8例经骨髓细胞学确诊的儿童ALL ,可发生于儿童时期每个年龄阶段,起病症状各不相同,白细胞计数最高达2 0 0×l09/L ,其中T -ALL 8例( 1 3 .8%) ,双表型4例( 6.9%) ,染色体异常1 9例。结论 儿童ALL起病时临床症状可以极不典型,其中B -ALL预后优于T -ALL ,而双表型则不易缓解,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免疫分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139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或静脉血2~3 mL,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分析。结果:139例ALL患儿中,B-ALL 103例(74.1 %),T-ALL 24例(17.3 %),T/B双表型ALL 12例(8.6 %)。B-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9(90.3%)、CD10(83.5%)、CD20(27.2%)。T-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3(79.2%)、CD7(66.7%)、CD5(33.3%)。B/T-ALL主要表达的T系抗原有CD7(50.0%)、CD5(41.7%);B系抗原有CD19(50.0%)、CD10(33.3%)。139例ALL患儿中,3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My+),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3、CD33、CD14、MPO等。139例ALL患儿中,31例表达CD34;而My+ ALL中CD34阳性表达(15.6%)明显低于My- ALL(24.3%)。139例ALL患儿中,82例表达HLA-DR。CD10、CD34、HLA-DR在标危、中危、高危型ALL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y+ ALL组性别、出血发生率与My- AL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分型可正确区分儿童ALL的来源。CD10、CD34、HLA-DR抗原表达与ALL的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整合素家族成员在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2例初诊T-ALL患儿和21例对照(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和骨髓移植供者)的骨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β整合素家族各成员的m RNA表达;并利用整合素抑制剂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作用于Jurkat细胞,采用CCK 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Jurkat细胞生存率和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LL患儿的整合素β_2、β_3、β_5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第33天骨髓不缓解或MRD阳性的T-ALL患儿中,整合素β_3表达水平较高(P0.05);复发T-ALL患儿整合素β_5的表达高于无复发T-ALL患儿(P0.05)。整合素β3高表达T-ALL患儿的EFS率、OS率均低于β_3低表达者(P0.05)。与未处理组比较,RGD肽处理的Jurkat细胞生存率较低、凋亡率均高(P0.05)。结论β整合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而影响T-ALL的发生发展,整合素β_5的表达与T-ALL复发风险密切相关,整合素β_3的表达与T-ALL患儿治疗反应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Wnt信号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Wnt信号抑制因子的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功能丧失,使Wnt信号过度激活。该信号通路的失调控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影响其复发率、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而在细胞培养时加入去甲基化药物或β-连环蛋白抑制剂可明显增加细胞凋亡。通过分析Wn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制定的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ALL-XH-99方案已在该院实施10年了。该文旨在评估应用此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疗效,并探讨儿童ALL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7年4月在该院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的儿童ALL的临床资料。该研究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小的修订,即对高危患儿也未给予颅脑放射治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的无事生存率(EFS),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rank检验。采用逐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LL的预后因素。结果:115 例患儿得到了全程的ALL-XH-99方案治疗,其中低、中、高危患儿分别为62、12、41人。这115例患儿总的5年EFS率为(69.0±5.0)%,其中低危、中危、高危组5年的EFS率分别为(82.0±6.0)%、(77.0±15.0)% 和 (43.0±11.0)% (P< 0.01)。16例(13.9%)复发,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7个月。所有病例均未采取颅脑放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率(2/115,1.7%)并未高于既往报道。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血病危险分度、t(9;22)/bcr/abl融合基因和白细胞计数是儿童ALL独立的不利预后因素,其风险比例分别为1.867、3.397和2.236。结论: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儿童ALL疗效满意,取得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EFS率。t(9;22)/bcr/abl融合基因为儿童ALL最重要的不利预后因素。在强有力的系统化疗和鞘内注射条件下,对所有患儿可取消颅脑放疗以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诱导缓解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初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对诱导缓解期的感染情况、致病菌菌株及耐药菌谱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感染和/或微生物感染发生率为76.2%,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46.2%)。严重感染占52.3%,包括60例肺部感染和/或21例败血症。130例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细菌29株、真菌21株,28.5%的患儿至少有1种微生物感染。细菌29株中G-菌19株(65.5%)、G+菌10株(34.5%)。最常见的G-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最常见的G+菌为绿色链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真菌占16.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与非严重感染患儿相比,严重感染患儿粒细胞缺乏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发热事件的比例和CRP更高,住院天数也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常见的感染;G-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并适时联合万古霉素或抗真菌药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1例儿童AL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分型、融合基因检测确诊为费城染色体阳性B细胞ALL。采用CCLG-2008方案化疗,期间加用格列卫口服治疗。结果疗程第33 d骨髓检查9例得到缓解(缓解率81.9%),1例于第二疗程加用格列卫治疗后缓解,1例持续不缓解,放弃治疗后死亡。监测BCR/ABL融合基因,9例转阴(中位转阴时间118.5 d),最短转阴时间是43 d,最长194 d;1例治疗4个月,基因未转阴,放弃治疗,1例治疗24个月,基因持续阳性,骨髓处于缓解状态,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结论格列卫联合CCLG-2008方案治疗Ph+儿童ALL,对提高患儿血液学缓解率,提高BCR/ABL基因的转阴率有意义。能否提高经化学治疗的长期生存率,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整体儿童白血病的75%,其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80%以上。半个世纪以来,利用新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分子生物靶标并用于精准的疾病预后分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总生存率逐年提高。随着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强,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从诱导治疗到维持治疗强度在不断优化,包括髓外白血病治疗去除放疗也有尝试,并获得成功。优化治疗的实现也得益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相关新技术的发展、规范化临床队列及与之相应的生物样本库建立。该文对近年来精准分层的实施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降低强度优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213例初诊ALL患儿骨髓进行t(12;21)染色体检测和TEL-AML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213例ALL中25例(11.7%)存在t(12;21)染色体改变和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5例患儿发病时平均年龄5.8岁(2~10岁),均为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以普通型ALL为主,经诱导化疗后全部得到完全缓解。结论t(12;21)/TEL-AML1表达是儿童AL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该类型儿童ALL经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