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在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丹东市第一医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282例,分别行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对比分析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等。结果 CT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4.44%(34/36),3D-DS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1.67%(33/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MIP、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分别为(3.51±0.51)分、(3.76±0.44)分、(3.84±0.38)分,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均高于CTA-MIP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3.113,P<0.05),而CTAVR图像评分与3D-DSA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3.422±0.760)mm,3D-DS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4.258±0.861)mm,两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0.05)。结论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图像成像质量高,有利于微小颅内动脉瘤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患者 CTA 检查结果,以容积再现数字血管减影(3DDSA)、手术或者两者共同作为检验金标准,判定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在金标准中共检查出84个小动脉瘤(71例患者)。按照患者评价,64层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8.2%,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7.6%,阳性预测值PPV为98.6%和阴性预测值NPV为97.6%。按照动脉瘤评价,64层CTA的诊断准确性为96.8%,敏感性97.6%,特异性95.1%,PPV97.6%和NPV95.1%。2例假阳性和2例假阴性均在微小动脉瘤中(<3mm)。结论:64层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测,是一种可靠的影像学筛选检查方法。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且CTA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则容积再现DSA仍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2月42例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血管瘤的患者,所选取的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评估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率.结果 42例患者共检查出44个动脉瘤,CTA漏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7.62%(41/42),CTA可以准确的观察瘤体的位置,瘤颈的朝向,并能准确测量动脉瘤的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和邻近骨组织的空间联系.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更能直观了解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确切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李冰 《中外医疗》2021,40(13):177-179
目的 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128-SCTA)对于颅内动脉瘤(LA)的诊断价值.方法 该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来该院治疗的69例LA患者.对其进行128-SCTA诊断,同时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诊断.对比诊断精准度,肿瘤位置与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肿瘤位置中,大脑前动脉的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螺旋CT扫描诊断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行扫描检查.结果64层螺旋CT扫描诊断本组全部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和位置与DSA一致,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简单、准确的检查方法,做到尽早发现颅内动脉瘤的病变情况、为临床上该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太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结果经DSA检查诊断,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检测出59枚颅内动脉瘤,其中11枚于大脑前动脉处,7枚于大脑中动脉,7枚于大脑后动脉,10枚于前交通动脉,10枚于颈内动脉,5枚于后交通动脉,6枚于基地动脉,3枚于椎动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为88.75%(71/80)、灵敏度为93.22%(55/59)、特异度为76.20%(16/21)、阳性预测值为91.67%(55/60)、阴性预测值为80.00%(16/20)。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高,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依次行128排256层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作为参照标准,计算128排256层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对比两种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瘤体最大径、...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100mL,注射速率3mL/s。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表面覆盖成像。结果41例患者检出47个动脉瘤。结论64层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影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结果:7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85个,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动脉瘤76个,9个较小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3个动脉瘤漏诊。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5例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病人,经CTA初步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后,行手术治疗或DSA检查。分析各项影像学指标与手术和(或)DSA所见之间的关系。结果 5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61个,其中4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8例患者行介入手术。CTA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与术中符合率100%。30例患者术后复查CTA,3例夹闭不全,其中1例再次出血。结论因颅内动脉瘤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排CTA具有敏感性高、快速、无创特点,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可指导手术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使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实施VCTDSA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使用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其中68例患者有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88个。结果VCTDSA检测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在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TDSA检查动脉瘤患者灵敏度94.44%、特异度87.50%、准确率93.18%,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VCTDSA检查动脉瘤数目灵敏度96.70%、特异度93.33%、准确率96.23%,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结论VCTDSA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A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其检查技术及常规后处理技术已比较成熟。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发展,新的后处理技术(如数字减影CTA和3D动态CTA)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与瘤体特征表现的检测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同时,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更新发展,但各种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均有其各自的长处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27例进行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数字减影重建(NEURO-DSA)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24例CTA异常病人均进行DSA对照检查,其中20例行DSA介入治疗,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27例中CTA诊断为脑动脉瘤24例,3例未见动脉瘤改变,对24例进行DSA对照结果: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存在2例,后交通与大脑后动脉瘤同时存在1例,1例DSA结果未见异常改变,诊断准确率为97%,动脉瘤数量为26个。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快速、准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DSA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结果,可以做为脑动脉瘤诊断首选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胡铃  刘进康 《湖南医学》2014,(2):326-3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6层SCTA,应用容积重建(VR)技术、多平面重组(MPR)、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等后处理软件诊断对本院自2010至2012年4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38例发现动脉瘤,包括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3例;其中2例位于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可疑,38例患者行DSA追踪随访,最终35例确诊动脉瘤,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准确率达92.1%。【结论】S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分别联合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血清MMP-9、Caspase-3水平,并行CTA与MRA诊断,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比较CTA、MRA分别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观察2种联合诊断方式对动脉瘤分布的检查情况。结果CT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颅内动脉瘤灵敏度97.37%,特异度90.00%,准确性96.51%,Kappa值0.84;MR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灵敏度85.53%,特异度70.00%,准确性83.72%,Kappa值0.41;CT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诊断灵敏度、准确性显著高于MR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P<0.05),且在诊断动脉瘤分布情况方面优于MR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结论与MRA相比,CTA联合血清MMP-9、Caspase-3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灵敏度、准确性更高,CTA在动脉瘤分布情况显示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DSCTA)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例动脉瘤患者进行常规CTA和DSCTA重建,比较两种重建方式对动脉瘤检出率的影响。结果DSCTA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A,两者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动脉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素霞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0):1872-1873
目的 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菲利浦INTEGR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 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